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国自研穿甲弹已经达到二战初期水平,最大穿深13厘米

2019-06-21 00:37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装甲和反装甲,是从装甲战舰以及后来发明的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出现以来的战争常态。坦克出现后,最早的名称就是陆地巡洋舰。是英国设计师受到装甲巡洋舰的启发而在一战后期的发明创造。当装甲战舰推广后,各国海军就发现再依靠舰炮的传统炮弹,也就是引信在前的碰触型瞬发炮弹,已经很难打穿厚度在150毫米以上的舰船穹甲,因为这些装甲是用高强度钢材*******靠动能没穿透装甲前自己就先引爆了。于是各海军大国随后发明了专门对付对方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超厚重甲的穿甲弹。这种炮弹采用高强度钢材*****外壳厚度比普通高爆弹厚的多,而且更加狭长,目的就是增加强度和穿透力。内部的装药比普通高爆弹少,而且采用惯性引信,*****的尾部,这样炮弹在穿甲过程中,不会因为碰撞而导致引信提前失效,等到穿甲弹穿透巨舰的外壳,进入内部以后才当场引爆。

这类穿甲型的大型炮弹,在一战和二战的大海战中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多次出现穿甲炮弹击穿对手战列舰的多层装甲后,在弹药库或者油库等位置爆炸,引发大当量殉爆的战例,很多战列舰或者战列巡洋舰,被这种穿甲弹击中弹药库,引发大爆炸,不到10分钟就沉没了。甚至导致上千舰员,只能逃出一两个人。坦克出现在陆地上以后,一开始装甲普遍只有2到3厘米,只能抵抗机枪扫射和榴弹在附近爆炸的破片。但是到二战初期,就已经出现了100毫米上下的前部主装甲,甚至出现了150毫米左右的主炮防护钢盾,这样再用普通的榴弹炮射击坦克,就很难直接穿透装甲。因此各国除了迅速把高射炮等高初速炮用于平射打击坦克外,还把过去战舰上惯用的尾部引信穿甲弹的技术也运用到陆地上打坦克。不过在实践中很快发现,大口径的舰炮穿甲弹并不适合陆战。


主要是舰炮穿甲弹直径太大,若缩小直径用于反坦克,反倒制造困难,成本大增。另外通过实践还发现,由于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和海上数万吨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内部空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因此反坦克的穿甲弹,没有必要单独在弹芯内部再装填炸药。仅仅靠实心弹丸穿透坦克装甲钢后引发的高能碎片,也已经足够杀伤坦克内部的人员和破坏设备。因此到二战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实心的,完全靠动能穿透坦克装甲的风帽穿甲弹。由于动量、破坏能和穿甲体的密度和硬度直接成正比,而金属钨的密度和硬度都是高强度钢材的数倍,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国,开始用钨合金作为穿甲弹的弹芯材料。

但是全球的钨矿资源分布极其不均匀。85%的钨矿来源于中国南方的矿山。二战前的德国,曾经有用钨矿、锰矿和当时的中方交换军备物资的协议,因此德国坦克部队在二战爆发初期不缺高性能合金穿甲弹头,对其他国家的陆军打起来势如破竹。而后来中方加入全球反法西斯阵营,断绝了和德国的一切来往。德军坦克部队的钨合金穿甲弹就用一枚少一枚了,很多在东线的德国王牌坦克车组,都是把少数几枚钨合金穿甲弹用到最后拼命的时刻才舍得打出去。一次坦克大会战下来,前面打出的上百枚都是过时的钢芯穿甲弹。这样自然顶不住苏联方面洪水一样涌来的T34洪流。


二战以后,次口径钨合金穿甲弹,甚至后来的长杆脱壳穿甲弹成为全球反装甲的主力弹种,但是钨矿基本产自中国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要想不缺坞合金穿甲弹芯,就要和中方搞好关系。瀚海狼山认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陆军才开发出贫铀穿甲弹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新弹种。但是全球主要陆军大国的长杆穿甲弹,90%以上仍然是钨合金制造。由于钨合金硬度极高,加工非常困难,因此现在真正能自产长杆穿甲弹的国家,全球不超过一打。几乎比有核武器的国家多不了多少。最近越南方面居然声称首次制造出了85毫米的坦克炮射穿甲弹,最大穿甲深度达到了130毫米,也就是13厘米,首次达到二战初期的先进水平。结果实弹一展示,才被发现果然是二战早期水平的全口径钢芯实心炮弹。只能说到今天,越南的军工技术仍然不入流。


这国自研穿甲弹已经达到二战初期水平,最大穿深13厘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