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楔形文字的拉丁轉寫的態度

楔形文字的音譯確實容易記,有讀音在腦裏的印象,再連上後面附加的數字,比如最常用的一個例子e2“屋子”,e代表了它的發音,2表示與其他的讀作e的字不同。
從前我是很抵觸拉丁轉寫的方案的,可是後來我改變了態度。
音譯非常利於學習,對於所有源於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完全自創的古波斯文等除外)來說,多數字都有很多個讀音,與漢字的情況絕對不同。學習者需要看一個字的上下的字來判斷詞彙才能猜到這個字讀什麼音,漢語裏我們這麽猜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在蘇美爾語裏這是常態,越常用的字讀音越是撲朔迷離。
這可能與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使用于很長的時間、較大的地域有關,不單單是蘇美爾語為了區分義項形成的發音對立、蘇美爾語成熟後演化出的方言讀音差異,還有外語對蘇美爾鍥形文字的訓讀。阿卡德語、胡利安語言、赫梯語等對同樣的字會有不同的讀法,用現成的同義字符直接書寫自己的語言,這是有很多實例能證明的。
因此音譯對於學習文本來說尤其重要。很多網絡資料庫中的泥板文本的圖片並不適合直接閱讀,尤其是不平整的表面上刻的字會受光線影響,不同時期的書體差異,不同種族的字體風格差異,不同場合對古體字的不同程度的追求,使得這些字千奇百怪,初學者很容易迷失在解讀文字的道路中,影響語言本身的學習。
在現行的能用於電子設備的字體中,收錄文字最全的要屬Ur III,但它也並不真正反應泥板上的書寫風格。它作為一個供世人閱讀楔形文字詞典的字體標準(例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網絡詞典ePSD),起到了規範文字,便於人們進一步識別泥板上的字的作用。可惜它沒能涵蓋後來的巴比倫時期、新亞述時期的字體,而有些字體雖然反應了那些時期的字體,但是又由於文本收集不足的緣故,或者是文字簡併的緣故,很多從前的“生僻字”只能顯示為帶叉的方格。
電子設備中顯示什麼字體並不重要,對於需要閱讀鍥形文字的人來說,他不該只會一個時期的字。而新人又不可能立即掌握這些字,所以音譯作為書寫方案用於學習就非常有必要。
我建議,以音譯學習閱讀、書寫,至少在蘇美爾語,這也是很多蘇美爾語語法教材、蘇美爾文學材料收集網站的做法,使用拉丁轉寫可以在很多場合避免楔形文字帶來的麻煩,例如系統未預裝字體、楔形文字佔據較大的版面、楔形文字不易輸入(輸入楔形文字就是靠輸入其拉丁轉寫完成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