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吃货的方式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读书的态度,我深受这句话影响:“读书就像吃饭,不记得吃过什么,但融成了骨血和肉。”于是我不求甚解,不去记自己到底看过什么。
这就导致,虽然知道自己看了很多书,但实际上并没记住多少内容,有时候甚至连书名都忘了,再拿起同一本书,感觉跟完全没看过的一样。看着我越来越圆润的身躯,我发现我好像被这句话骗了,但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我又看到了这一句:“读书就像吃饭,善于吃饭的人长精神,不善于吃饭的人就会生病。”
我发现我就是那个不善于吃饭的人,得了一种会变胖的病,得治。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越吃越胖的,只要吃的巧妙,吃得合理,一定是有能吃得多并且控制体重的方法的。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要学习读书的正确姿势,才可能治好这个病,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众多大V力荐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以一个吃货的方式去理解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吃货的水平果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本书把读书的方法由简到繁分了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每个等级又分了不同的实现阶段。这就如同吃货的四个阶段:什么都吃,选择着吃,吃的明白,吃的透彻。
第一层次是基础阅读,分4个阶段①准备阶段:具有良好的视力与听力,智力有起码的认知能力。②识字阶段:会读一些简单的读物,认识几百字,了解基础字句的使用、含义。③猜字阶段: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不认识的字眼的意思。④成熟阶段: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能消化自己的阅读经验。
简单来说,基础阶段就是,只要识字,就能阅读,不认识的还能去查字典。但是这一阶段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就是一页一页读,读完就是完了,过一段时间就忘了读了什么。就像吃东西,只要我们有基础的认知能力,基本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就算刚开始可能把干燥剂当成佐料,吃上一次也绝对能记住那玩意不能吃。但是吃归吃,吃完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塞进肚子里了什么东西,所以吃货还要进阶,有选择的吃。
第二层次是检视阅读,分两个阶段。这一层次既是基础阅读的进阶,也是在为后面的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做准备。
①系统的粗读或者略读,大体上了解书的内容。②粗读,不求甚解,先过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回头再细看。
检视阅读是在基础阅读上进行了一个升级。基础阅读是拿过一本书来,也不管内容好不好,直接从头读到尾。检视阅读是拿过一本书来,也是从头读到尾,但在正式读之前,加了个粗读的动作。先看看目录,看看简介,看看索引和出版者介绍,然后翻几段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得下去的话,那就认定它了,读不下去的话,尽早换书。我以前读书就是有个毛病,大多数时候买书都是只看书名,经常被忽悠,买回来发现前面挺难读的,但还是坚持看下去,全读完才发现,确实不是什么好书。吃东西也是这样,有时候买零食什么的,很容易被外包装骗,但是自己买回来的零食,哭着也得吃完,决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到最后虽然粮食没浪费,但是既浪费了钱,又浪费了感情……所以现在再去挑那些之前没吃过的东西,不能被包装骗了,先看看配料表,再尝尝试吃装,好吃再下手,不好吃尽早换。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分析阅读,这个层级3个阶段共11个规则。看似复杂,实则有规律可循。
第一阶段是搞明白一本书的框架,有4个规则,可以不分先后,但必须一次完成。
①弄清书的分类,比如搞清楚一本书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是实用的还是理论的。②透视一本书,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概括书的内容。③找出书的框架,将书中重要篇章列出来,整理一个大纲。④发现作者的意图,或者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这个阶段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不光要看明白目录和简介,还要根据目录把书的框架给列出来,顺便还要搞明白作者写这本书到底是想解决什么问题。
吃东西也是这样,首先得分清是零食(虚构)还是主食(非虚构)【①】,然后通过配料表或者菜品搭配,知道即将吃的是什么东西【②】,这些原料又大概是怎么搭配起来的【③】,如果是高级的“厨师”,做一道菜一定也是有目的的,找出它来!【④】
第二阶段主要是分析内容,也有4个规则,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面向非虚构类书籍的(能当饭吃的东西)。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和作者达成共识。②将重要的句子找出来,提炼句子的主旨。③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④找出作者的解答。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尝试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视角,找出他喜欢用的特殊词汇,并将书的主旨提炼出来,这样在看书的时候,才能知道作者是想用什么方式来向我们阐述问题。
吃东西不能总是吃饱就可以,得品出值得回味的味道来,当然,在这之前需要我们对食材、原料有一个基础的认知。站在大厨的角度考虑,大厨在这道菜偏爱哪些调料【①】,这道菜以哪个食材为主,哪个食材为辅【②】,从菜品各食材的呈现层次来看,设法搞清楚大厨大体上是怎么做这道菜的【③】,找出大厨这样搭配的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④】。
第一阶段整理大纲和第二阶段分析内容连起来,基本就能搞明白一本书的具体内容,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接下来就可以和作者探讨书中的内容了,然后来到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看完一本书如果不能对其进行评论,或者说是批评,不去理解作者的意图,那要比只会说作者很牛还要糟糕,所以说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评论一本书,这个阶段也有三个规则。
①当我们在对作者的观点表达出意见(同意、不同意、暂缓评论)之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否则不要轻易批评。②如果不同意,要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争强好胜,非辩个输赢。③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一定要找出理论基础,这样才有说服力。
读书就是和作者的对话,等作者全说完之后,读者才应该开口,中间打断作者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而如果没有听清作者所有说过的重点,就直接去反驳,也是很没有礼貌的。所以要在确保自己确实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之后,再去表达自己的意见。
大厨辛辛苦苦做出来一道菜,我们也不能毫无缘由地一句好吃不好吃就打发了,所以如果想要对大厨的菜品进行评价,一定要保证自己确实是品出了这道菜的精华。【①】如果对这道菜的菜品、调料搭配有不同看法的话,理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不一定非得说服大厨。【②】有的大厨偏爱辣,有的美食家偏爱甜,也会在菜品上有所体现,所以要尊重个人喜好的不同,在评价一道菜的搭配是否合理的时候,一定要有理论来证实。【③】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
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分析阅读,那么看过一本书之后的收获将是巨大的,我们不光是在读一本书,还是在和一位行业内的大佬对话,这样对书的印象才足够深刻,才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然,分析阅读也不是结束,这之上还有一个进阶,那就是主题阅读。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讨论一个主题的时候,涉及到的往往不止有一本书,不管是技能书还是理论书,都会有很多作者从相同或者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对一个知识了解的足够全面,那就不能只满足于一本书,而要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找出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代表性书籍。
主题阅读分准备阶段和主题阅读阶段。
在准备阶段,我们要利用检视阅读所掌握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书籍。①找一份与主题有关的书单,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书目索引。②检视书单上所有的书,理解某本书对他的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简化书单到一个合理程度。
用吃货的方式来理解就是,比如我喜欢吃西红柿炒鸡蛋,所以要尝尽各家大厨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我又有什么启发。但是也不能闷头去找,得先看看哪家都有这个菜品【①】,然后综合对比一下,哪几家的菜品比较正规【②】,有些餐馆说是西红柿炒鸡蛋,实际上是用的料理包,早就没有了西红柿炒鸡蛋的精华,没必要特意去品一下。
接下来是主题阅读的5个步骤。①找到相关的章节②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③厘清问题,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④界定议题,各人对同一主题有不同的观点⑤分析讨论,客观,要做到面面俱到,自己不预设立场。
既然是主题阅读,肯定不需要全部从头读到尾,只需要阅读其中和主题有关的章节即可,然后就是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达成一种共识。主题阅读是来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组问题清单,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有的作者不一定提及,不同作者意见可能也不一样,接下来就要对不同作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分析讨论。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自己先接受了某个观点,就先入为主的更倾向于类似观点,必须要做到足够的客观。
找到餐馆之后,肯定是冲着西红柿炒鸡蛋去的【①】,不同的厨师在料理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同样是搅拌鸡蛋,有人会加白醋,有人会加料酒,我们得和各位厨师达成共识【②】,加入液体是为了去腥、鲜嫩。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先提出几个问题了,比如是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要多油还是要少油?加入某种调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他在西红柿炒鸡蛋加那么多龙虾?厨师不一定会有一致的答案,但我们要留意。【③】同样是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不同人的料理方法肯定不完全相同,不管是否和自己习惯相同,所以我们会把这些不同的地方找出来,并对之进行讨论。【④】当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找出来以后,那就要对西红柿炒鸡蛋做进一步的分析讨论了,到底是先炒鸡蛋还是先炒西红柿呢?【⑤】当然,这个过程必须是客观的,不能给自己提前预设一个立场。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先炒鸡蛋,就否定所有先炒西红柿的厨师,万一人家做的更好吃呢?
当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对于西红柿炒鸡蛋这个“主题”的探索,就一定有所小成了,在集众家之长之后,或许能够料理出来一道全新的升级版西红柿炒鸡蛋。
以上便是用吃货的角度来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内容了,当我们掌握了主题阅读之后,对一个主题的看法,已经是全新的了,或许还可以考虑出一本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作者们的思维进一步碰撞。哪个爱吃的家伙,还没有一个自己料理大餐的梦想了呢?所以不要怕难,吃也要吃出水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