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全最清晰!超高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行政区划!(一级、二级行政区)

全网最全清晰的东德一级二级行政区地图就在本专栏!
观前提示
1、这是本人绘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图中出现的制图人水印“睡不着的”是我本人在贴吧的名字。不存在盗图行为,此系列地图是我个人原创作品。
2、本系列地图如有失误,欢迎友善指出,禁止谩骂。
3、转载请标明出处和制图者,严禁在地图中删除制图者信息
4、本地图未经我本人许可,禁止转载,禁止商用,创作不易,还请尊重制图人的劳动成果!
5,审核辛苦了,本专栏仅供地图分享,非时政要闻。求审核通过
6、专栏获取高清地图方式:点开B站手机端——点击专栏内的图片——点击“查看原图”即可,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入制图者QQ群下载原图
作者QQ群
1群:799288865 地图的秘密小窝(这个群快满了)
2群:863969195 地图的秘密小窝2群 (1群满了就加2群)
高清地图也可以在群里面获得,欢迎有兴趣的大家前来加入哦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行政区划







截至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拥有
1个市,16个一级行政区(区)、个二级行政区(县,德语:Kreise)
注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部分县重名,这是因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县分为城市县和乡村县,两者名称完全一样,只是后缀不同,城市县叫做【Stad kreise】,乡村县叫做【Land kreise】,二者都是县,但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更不能将他们视为同一个县!,同时,与城市县相同名称的乡村县的行政中心在城市县的行政中心,例如:罗斯托克乡村县的行政中心就在罗斯托克城市县的行政中心,也就是罗斯托克市】
一、罗斯托克区(行政中心在罗斯托克)
下辖14个县,其中4个城市县,10个乡村县
城市县:罗斯托克县、施特拉尔松德县、格莱夫斯瓦尔德县、维斯马县
乡村县:罗斯托克县、施特拉尔松德县、格莱夫斯瓦尔德县、维斯马县、格雷沃斯米伦县、巴德多伯兰县、里布尼茨达姆加滕县、格里门县、沃尔加斯特县、吕根县
二、新勃兰登堡区(行政中心在新勃兰登堡)
下辖个15县,其中1个城市县,14个乡村县
城市县:新勃兰登堡县
乡村县:新勃兰登堡县、泰特罗县、马尔欣县、德明县、安克拉姆县、于克明德县、旧特雷普托县、施特拉斯堡县、帕塞瓦尔克县、施特拉斯堡县、普伦茨劳县、新施特雷利茨县、坦普林县、瓦伦县、罗贝尔县(也可以被称作米里茨县)
三、什未林区(行政中心在什未林)
下辖个11县,其中1个城市县,10个乡村县
城市县:什未林县
乡村县:什未林县、加德布施县、施滕贝格县、比措县、居斯特罗县、吕布茨县、帕希姆县、哈格诺县、路德维希斯卢斯特县、佩尔伯格县
四、波兹坦区(行政中心在波兹坦)
下辖个17县,其中2个城市县,15个乡村县
城市县:波兹坦县、勃兰登堡县
乡村县:波兹坦县、勃兰登堡县、普利茨瓦尔克县、维特施托克县、屈里茨县、诺伊鲁平县、格兰塞县、奥拉宁堡县、瑙恩县、拉特诺县、柯尼希斯武斯特豪森县、措森县、卢肯瓦尔德县、于特博格县、贝尔齐希县
五:马格德堡区(行政中心在马格德堡)
下辖20个县,其中1个城市县,19个乡村县
城市县:马格德堡县
乡村县:萨尔茨韦德尔县、奥斯特堡县、哈弗尔贝格县、克勒策县、卡尔伯县、施滕达尔县、哈尔登斯莱本县、沃尔米尔施泰特县、根廷县、唐格许特县、加尔德莱根县、布尔格县、万茨莱本县、奥舍斯莱本县、舍讷贝克县、采尔布斯特县、施塔斯富特县、哈尔伯施塔特县、韦尼格罗德县
六、法兰克福区(行政中心在法兰克福)
下辖12个县,其中3个城市县、9个乡村县
城市县:法兰克福县、艾森许滕施塔特县、施韦特县
乡村县:艾森许滕施塔特县、昂格明德县、埃伯斯瓦尔德县、巴特弗莱恩瓦尔德县、贝尔瑙县、施特劳斯贝格县、菲尔斯滕瓦尔德县、塞洛县、贝斯科县
七、科特布斯区(行政中心在科特布斯)
下辖个15县,其中1个城市县、14个乡村县
城市县:科特布斯县
乡村县:科特布斯县、古本县、福斯特县、魏斯瓦瑟县、施普伦贝格县、霍耶斯韦达县、森弗滕贝格县、卡劳县、吕伯瑙县、卢考县、芬斯特瓦尔德县、黑尔茨贝格县、巴特利本韦达县、耶森县
八、莱比锡区(行政中心在莱比锡)
下辖个13县,其中1个城市县、12个乡村县
城市县:莱比锡县
乡村县:莱比锡县、代利奇县、艾伦堡县、托尔高县、奥沙茨县、格里马县、武尔岑县、博尔纳县、德伯尔恩县、盖特海因县、阿尔滕堡县、施默尔恩县
九:哈雷区(行政中心在哈雷)
下辖个23县,其中3个城市县、20个乡村县
城市县:哈雷县、哈雷新城县、德绍县
乡村县:萨尔克里县、维滕贝格县、罗斯劳县、格蕾芬海尼兴县、比特费尔德县、克滕县、贝恩堡县、阿舍斯莱本县、黑特施泰特县、克韦德宁堡县、桑格豪森县、艾斯莱本县、阿尔滕县、奎尔福特县、梅泽堡县、魏森费尔斯县、内布拉县、瑙姆堡县、霍恩默尔森县、蔡茨县
十、爱尔福特区(行政中心在爱尔福特)
下辖个15县,其中2个城市县、13个乡村县
城市县:爱尔福特县、魏玛县
乡村县:爱尔福特县、魏玛县、阿波尔达县、瑟默达县、松德斯豪森县、诺德豪森县、阿恩施塔特县、哥达县、巴特朗根萨尔塞县、爱森纳赫县、米尔豪森县、沃尔比斯县、海林根施塔特县
十一:德累斯顿区(行政中心在德累斯顿)
下辖个17县,其中2个城市县、15个乡村县
城市县:德累斯顿县、格尔利茨县
乡村县:德累斯顿县、格尔利茨县、尼斯基县、齐陶县、勒包县、包岑县、卡门茨县、比绍夫韦达县、塞布尼茨县、皮尔纳县、格罗森海因县、里萨县、弗莱塔尔县、迪波尔迪斯瓦尔德县、迈森县
十二:格拉区(行政中心在格拉)
下辖个13县,其中2个城市县、11个乡村县
城市县:格拉县、耶拿县
乡村县:格拉县、耶拿县、艾森伯格县、施塔特罗达县、珀斯内克县、措伊伦罗达县、格莱兹县、施莱茨县、鲁多尔施塔特县、萨尔费尔德县、洛本斯坦县
十三:苏尔区(行政中心在苏尔)
下辖个9县,其中1个城市县、8个乡村县
城市县:苏尔县
乡村县:苏尔县、巴特萨尔聪根县、施马尔卡尔登县、迈宁根县、希尔德布格豪森县、伊尔默瑙县、诺伊豪斯县、松纳贝格县
十四:卡尔马克思城区(行政中心在卡尔马克思城)
下辖24个县,其中3个城市县、21个乡村县
城市县:卡尔马克思城县、茨维考县、普劳恩县、
乡村县:卡尔马克思城县、茨维考县、普劳恩县、弗赖贝格县、布兰德埃尔比斯多夫县、马林贝格县、弗勒阿县、海尼兴县、罗利茨县、乔保县、安纳贝格县、施托尔伯格县、施瓦岑贝格县、霍恩施泰因恩斯特塔尔县、格劳豪县、韦尔道县、赖兴巴赫县、奥尔巴赫县、奥厄县、克林根塔尔县、厄尔斯尼茨县
十五:柏林市
东柏林下辖11个区:
腓特烈斯海恩区、黑勒斯多夫区(1986年增设)、霍恩申豪森区(1985年增设)、克珀尼克区、利希滕贝格区、马尔灿区(1979年增设)、米特区、潘科区、普伦茨劳尔贝格区、特雷普托区、魏森塞区
西柏林下辖9(4+2+3)个区:
新克尔恩区、克罗伊茨贝格区、滕博尔霍夫-舍讷贝格区、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区(美国占领区)(共4个区)
米特区、夏洛滕堡-维尔默斯多福区(英国占领区)(共2个区)
施潘道区、赖尼肯多夫区、维丁区(法国占领区)(共3个区)
部分问题的解答
一、关于柏林、东柏林、西柏林的地位问题
1、柏林的地位
柏林市分为西柏林和东柏林,对柏林的占领只有在美苏英法的都同意的结果下才能结束。苏联保证美英法有三条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同时,苏联还非正式地允许西柏林和德国西部之间的公路和铁路通行,直到苏联对柏林进行封锁后(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24-1949.5.12),公路和铁路完全被切断。
2、东柏林的地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方面认为其首都是“柏林市”,编者注:不是“东柏林”,或者“柏林(东)”,但是实际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只实际控制了东柏林地区
但是西方国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还是美苏英法四国占领区,因此并不认可柏林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也并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管理东柏林的权力(西方认为,东柏林是苏军管辖)西方国家仅承认东柏林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政府驻地”
3、西柏林的地位
西柏林是二战后美英法三国占领区,此地区在行政上很大程度相当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的州,但是在法律上,西柏林并非是西德的一部分![当然,西柏林的政治地位十分模糊,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西柏林地方政府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达成协议,西柏林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德的一个州。但因为法律上西柏林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所以,西柏林与西德有以下区别:
1、西柏林当地选出的西德联邦议会议员无总理任命权、预算审议权及关乎联州的议案投票权,但有发言权、委员会投票权等。
2、西柏林签发的身份证与护照类似西德政府发行的证件,却没有德国联州的字样及国徽,由西柏林市签发,国籍一栏写上的是西柏林市。
3、西柏林属于美英法三国占林区,故西德的征兵法律并不适用西柏林,(所以西德有人为了逃兵役而选择移居西柏林。PS:而且西柏林还对移居西柏林的人发补助金)
4、西柏林的民航服务由泛美航空、Dan-Air(后来合并到英国航空)、法国航空提供,联邦德国的汉莎航空并没有为西柏林提供民航服务。
5、西柏林的施潘道监狱和苏联英雄纪念碑附近可以由苏军驻扎(施潘道监狱就是羁押二战纳粹德国的主要战犯的地方,每年美苏英法的军队都有4个月的轮值看守。1987年因为监狱唯一的囚犯,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去世【有自杀、他杀两说】,监狱拆除,建立了特供驻德英军超市——斯潘道不列颠尼亚中心)
二、关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问题
A、称呼问题
1、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称呼问题
东德的国名叫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分西德人质疑东德的主权合法性,所以将其称作“东部地区”(Ostzone)、“苏维埃区”(Sowjetzone)、“苏联占领区”(Sowjetische Besatzungszone,SBZ)、“潘科”(Pankow)(东德领导人居住在柏林的潘科区)、“东部”(Ostzone、der Osten)指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西方媒体和西方外交官则以“中部德国”代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不承认1945年割让的领土,西德出版的地图仍然延续了1937年的德国边界,而在1937年的地图上,东德的地理位置正好在中部)
注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都不会用“东部德国”(Ostdeutschland)这一名称,因为东部德国通常指代德国前东部领土
2、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称呼问题
西柏林人一般称呼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西德国”(Westdeutschland),但是西德人却并不常用此词
B、外交问题
1、西德建立之初,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内容是:西德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任何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但是哈尔斯坦主义堵塞了西德的外交空间,特别是1965年,西德尝试阻止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乌布利希访问埃及,宣称要与埃及断交,结果导致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10个阿拉伯国家与其断交,西德朝野震动。1969年9月,反对党社会民主党击败了执政党联盟党(联盟党是政党联盟,由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新东方政策,力图改善同苏联、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哈尔斯坦主义结束
2、东德建立后,外交情况十分艰难,只有26个国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直到1972年两德关系正常化后东德的外交战线才取得突破
3、1972年12月21日,东西德签订《两德基础条约》,双方变相承认对方的主权,东德逐渐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73年,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1974年两国在对方的首都互设常驻代表处(相当于大使馆,常驻代表处最高负责人为“常驻代表处主任”,代表处人员和家属也享受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规定的外交权力 )
三、德国问题的结束
1990年9月12日,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又称《2+4条约》,2:东德、西德;4:美苏英法)确定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四国放弃在德国原先拥有的特权(含柏林);到1991年3月15日,统一的德国将拥有完全主权;美、苏、英、法四国军队在1994年底撤出德国(苏联解体后,俄联邦军队继续驻扎在柏林,直到1994年底)
2、德国承诺军队数量不超过370,000人,其中陆军和空军不超过345,000人
3、德国承诺不拥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尤其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仍然适用于统一后的德国
4、任何其他国家也不得将核武器和运载工具驻扎或部署在前东德,东德将成为一个无核区域
5、德国承认1945年战败后割让的领土,放弃对他们的主权申索(联邦德国长期不承认这些领土被割让的合法性)
6、德国确认和波兰的边界是奥德河-尼斯河一线,此边界是永久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