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瑕》明 钱希言 (五)
梦中李白诗 黄庭坚在蜀当太守时,某天泊舟江上,夜里他梦见李白对他说“我平生作有《蜀江竹枝词》,一共三绝,恐后人在集中传写失真,我现在讽诵给你听。” 黄庭坚醒来后,还记得梦中李白所讽诵的三绝,便一一将它们写下来,现在相台岳珂也将三绝载入《桯史》的首卷。其中在最后一章有句“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自从靖康之变后,词人在感怀作赋时,大多会用到这句。比如“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宋朝诗人学古人大多如此。 神女赋 《神女赋》中,王和玉可以互写,因为那天夜里是王梦见遇到神女,王字是玉字。“明日以白玉”,是以白玉,王对应该写作玉对才是,不应该王对曰之后又有一王曰,这个说法千年以来没人说过。 我记得在整理科斗时,曾经让书佣缮写数卷从楚到唐的赋,并将它们合为一帙,取名为《列绣编》,当时在书中我已订正这两个字。后来我见到李上饶刻本《赋苑》,此版本虽然不是很好,却很合我意,就是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所校正的。 根据凌初成的《核札》里说“张伯起编辑《文选注》,已经改过来了。”凌初成又认为宋朝沈存中在《笔谈》中,最先提到这件事。我去读《笔谈》,发现并无这样的说法。但是《核札》已经详细辨明了王玉,不知道是不是古时候的玉字原本没有这一点,后来隶书加上这一点来分别帝王的王字。 玉字的象形,原本从王省文,徐氏有所谓的“王中画近上,王三画匀。”的说法。李阳冰说“三画正均如贯玉,应该字义就是如此。”现在流传的璧字碧字,与玦环瑗相似,王字在上或在下,或在半边,也都没有加点,可以反推而知。如今离古代很远,文字出现脱误,历代讹以传讹,都是如此。 唐朝诸公含毫赋诗,都是舍去怀王而独美楚襄,怎么能怪如今读骚选的读书人弄错呢?想来在那个时候便已经是乌焉当马焉了。 阅读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三赋,楚襄王是主角。一种说法说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云梦之台,另一种说法说楚襄王与宋玉同游云梦之浦,楚襄王让宋玉赋高唐。再有一说法说大夫登徒子,专门服侍楚襄王不理宋玉。 又宋玉所赋的《高唐》最后有“风起雨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在注解里说“指王像风雨一样快速到庙,启发蒙昧,自然能与神相会,当下便祛结而通九窍,再无什么可以滞阻精神,因此而延年益寿千万岁。”注解又说“现在与神相会,顿时九窍通畅,精神有了自察的功能,所以能延年益寿。按照这些说法,那么梦中与神女相遇的人就是楚襄王了,即便枉受其名,对正文有什么害处?”存中的辨证,确实没提到王玉之说。 瓜当 蒂,瓜当的意思,在《老子》里有说“深根固蔕,之之蔕。”说的就是瓜当这个意思。而在《韩非子》里说“根,也就是所谓的柢。 柢,指使木头生长的部分,将根深入土壤,紧固柢,是长生久视的道理。”那么《韩非子》直接说是树木的根茎。或有说是“华叶的根称为蔕,树木的根茎称为柢,统统写作氐。”但这二字还是有区别的。 舫 两舟相并称为舫,所以字是方舟结构,现在官舟是相并而行。西湖的游船,一船载着优伶箫鼓,一船载着酒筵,真的可以称为画舫。 唐朝人陶岘是彭泽的后代,他一天制造三舟,一舟自己乘坐,一舟载客人,一舟载酒食。又在《幽冥录》里记载了:京口徐郎,经常在江边捡拾从上流流下来的木柴,忽然他看见江中有连船,急速冲来,迳回入浦,对着徐郎停下来,船上使者下船说“船上有天女是你的老婆。”徐郎吓得跑回家里躲藏起来,他的妈妈以及兄弟姐妹都来劝勉徐郎,并合一起将徐郎推出家门。徐郎还未到舫,使者令他到别室沐浴,沐浴水散发香气,这样的沐浴水绝对不是世间所有,洗完身子穿上使者拿来的缯绛之衣。 又,在《异苑》里记载:刘穆之曾经渡扬子江,晚上睡觉时梦见有两只船合在一起成为舫,舫上装饰华盖,装修极为豪华,后来舫飞升入天。刘穆之后来为官至仆射丹阳尹。 拱揖有辨 现代人将拱当成揖,揖必须头和手掌都触及地面,说明现在已经分不清二者的区别。 在世庙中,有位御史陈君,名九德,到江南时,见到县官下阶,俯身作拱,膝行而退。他感叹说“礼节贵在适中,这是揖,不是拱,这样子不是太超过了吗?”于是他下令,侍卫要把拱与揖应当分辨清楚。 这繁文苛节,从古就已经如此了,现在还是未见有改变。 甬路 《疑耀》认为辇路(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就是现代的阁道,这说法没问题。但是,他说甬路是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的复道,这个说法好像有问题。 按照现在所说的甬路,怀疑是古时候的驰道(天子所行的道路),在《官署墀》中也是这么说的,因为它的形状隐隐而起,像涌出的意思。应劭注解《汉书》说“驰道就如现在的中道。”贾山说“秦朝时称为驰道,向东一直到燕国的边境,向南一直到吴楚,道宽五十步,隔三丈种一棵树,建造厚墙将驰道围起来,隐以金椎。” 尚左右 右贵左贱,法地道也,所以右司马丞相比左尊贵。 先轸说“在军队里以右为殊胜,蔺相如的位置在廉颇的右边,到现代人们都认为左边尊贵。或者有人说尚左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开始的。” 我以前读《白氏长庆集》时,里面说“从魏晋以来,右边比左边卑微。”按照这个可以证明左边尊贵右边卑微,怎么会是从明朝开始呢? 如今在文字称谓方面,还是将升擢称为右转,将降谪称为左迁。主人迎进客人时,是从西边的阶梯而上,北方人在右边向客人行礼,称为北礼。如此之类,尚不失先民的遗意乎? 不律 楚人称为之聿,吴人称为不律,燕人称为之拂,秦人称为之笔,已经沿袭很久了,唐朝人所称的银不律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壬子科浙江乡书序言中有“提不聿入贡士籍”这样的一句,我去问左丞“难道是笔误吗?”左丞说“原本就这样写,不能改。”中间至以理学为宋讳,而称为宋朝尚佛,本朝尚紫阳,宋朝怎么尚佛?因为我朝之所以尚紫阳,不过是沿袭自宋朝末期。如今的大夫们褒衣缓带,禹步尧趋,这些人是操戈考亭之门的人,怎么能说尚? 记录序言的工作都是一些老年书生在做,这些木天贵人不懂得点检,依样图之。邢子才说“误书。”想起来这也能算是一句名言了。 绿腰舞 绿腰,唐朝的一首曲子名,卢金兰擅长跳绿腰玉树舞。 建中中期,康昆仑是弹琵琶大师中的大师,当时他登楼弹了一曲《新翻羽调录要》,就是指绿腰曲。 白乐天在《杨柳枝词》里是说为“六幺”,后来王建的《宫词》也用“六幺”。 按照宋朝的《青箱杂记》里,有记载“录要”,记录下《霓裳羽衣》,其中的节拍即是《唐书 吐蕃传》中所谓的凉州,胡中称为《录要杂曲》,现在世俗将它讹为绿腰而已。 君公 君,是用来称呼诸侯的。公,是用来称呼大夫的。 汉朝以前,被称君之人比被称公之人地位尊贵,所以孟尝称自己的父亲为君。在秦汉之间,封号皆称君,凡是汉朝时期的碑文,也都称君而不称公。 那么君,难道是格外重视的词吗?汉王在骂项羽时称公,颜师古注解说“这是轻贱对方的称呼。”如此可以证明在汉朝末年蔡邕写杨太尉碑铭,桓麟写刘太尉碑铭,才开始称公。 孔融极为敬重郑元,他对高密县说“郑君这个人不但好学,而且身怀仁德。”以前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都是汉朝的名臣。又南山四皓,东园公,夏黄公,二人潜光隐耀,世人对他们的评价非常高,也都称公。如果是的话,公是指有仁德的人,不一定是指大夫。 现在郑君乡应该称郑公乡,据此,那么公这个称呼开始于汉朝末年的说法不用怀疑了。从此公比君尊贵,三国六朝三唐以后,都在称呼公,到《南史》,里面记载臣下都称皇帝为公,只有唐朝颜真卿写父庙碑时,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中间有君之曾祖,君之祖,君之父,纷纶盛美之辞,都集中在称君之上,难道是遵照古时候称君的遗意吗?现代人称同类为君,称下僚为公,实在是失去了差别。 五大夫松 五大夫,秦朝的官名,属第九爵。在《汉书 郊祀》有说“爵九级为五大夫。”颜师古注解说“大夫的尊称。”秦始皇在登泰山时,遇到下大雨,在松树下避雨,于是封松树为五大夫。如今在黄现岭的秦松,虽然已经不是秦朝时的松树,但仍然封谓五大夫。 按照《史记》的说法,是封避雨的松树为五大夫。应劭在《汉官仪》说“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而已,没有听说有五株松树的说法。现代将五大夫讹为五株松树,说法起于唐朝,这个不需要强解。如陆贽所作的《禁中卷松诗》里说“不羡五株封。”李白作《送人游桃源诗》的叙说“登封太山,五松受职。”李商隐在《五松驿诗》说“独下长亭念过秦,五松不见见舆薪。” 《独异志》里面说泰山有五松树,它们荫翳数亩,被封为五大夫。又听到松树上有人说话,当时在场的人都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不知道有什么依据?《初学记》是集贤院学士徐坚等人所写,在礼部封禅第八叙事中记载秦始皇登泰山时,中途遇到大雨,便在树下休息,因而封这颗树为五大夫,其中注解说“五松树。”按照这些说法,传讹不是始于今日可以明确了。 又按《秦松考》中的说法“现在五颗松树只剩下一颗,这一颗也是后人种上去的。此颗松树,拳曲臃肿,宛若苍龙,势欲飞腾。”我在阅读王州的《游太山记》。里面说泰山黄现有五颗松树,也就是所谓的五大夫,由于生长在石头上,枝叶并不茂盛,外形具虬虺状,应该是两三百年前的东西。这个说法和《秦松考》截然不同。 同功绵 古乐府里说“丝用同功绵”,现在吴中兴养蚕,称两只蚕共作一个茧为同功绵,而且同功绵的价格比较贵,如果是从三只共作一个茧的茧抽出的丝称为合罗丝,合罗丝是进贡给朝廷造御服用的。“山龙华虫,粉米藻火。”出自合罗丝,一般的士夫、百姓不得随便用合罗丝作衣服。福建人谢肇淛的著作《西吴枝乘》有记载这件事。 根据这说法,那么乡人所进贡的“八蚕之茧”,一定是八只蚕共同作了一个茧,后世再没见到。有些注解说一年中,蚕茧收成八次,这是同一个意思吗? 璎珞 拉人坐的车的马,脖子上的装饰称为缨络,但在唐元宗时期是称宫妓身上佩戴七宝璎珞,随霓裳羽衣曲跳舞。 在《释典》里也有很多地方说到璎珞,但在《西域志》中,怎么说“落以隋珠和璧”呢?《西域志》里的“落”又与《庄子》的“落马首”的落是同一个意思。有种树名叫缨络,外形像桧,缨络树的枝条柔弱倒垂,如马车的缨,缨络树的枝条随风旖旎,世人称为缨络柏,这种添足之说恐怕没什么依据。 善财参观音 补陀落伽山,有另一个名字为梅岑,说这个地方是梅子真炼药的地点。佛经里面说东大洋海西的紫竹林,传说善财在这地方第二十八参观自在菩萨,围绕说法。以中华语言来说叫小白华山,因为以前祝釐士女,乘船而来,祝釐士女肩骈趾错(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当地人整年都在谈论这件事。 我通过《华严本经》,发现善财共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补陀观世音只是其中的一位。后来人们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附会成只参观世音一位,不知这附会从何而来?宋朝李龙眠的画《善财童子参观世音大士三十二变》,里面的善财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帧各缀偈,流传人间,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什么别的根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