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责任感从世界上消失了——不要让“旁观者效应”夺走我们人性中的善良

网上经常有教大家如何自我保护的帖子,而有一个重复出现的点是: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要指定群众的一些特征来求救,比如求那个穿绿色衣服的大哥或者戴帽子的叔叔救救我。究其原因,就是我今天所要说的: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又名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被无限弱化,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这也就是文章开头为什么一定要指定路人特征的原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本来所有人共同分担的责任感又强行聚集在了一个人身上,如果此时不施以援手,就会加大对方的负罪感,对方会感觉到帮助你是责无旁贷的,而在他帮助你的同时,也会带动其他人帮忙,从而加大了受害者获救的可能性~
这里还反映了一个从众心理,即: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没有行动的时候,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与之相应的,一旦有个人打破这种僵局对他人实施帮助,其他人也会跟着做出积极正面的反应。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多遇到的,也许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情况,在这一点上,人性的善良往往脆弱得让人不愿去相信。。。。。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15分,纽约,28岁的女子吉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被一个持刀歹徒袭击,整个过程持续了35分钟,由于引起了女子的邻居的注意,凶手一度逃离,但在十分钟后又折返继续行凶,最后把她强奸并杀死。后据《纽约时报》报道,有37个邻居目睹袭击并听到女子的呼救声,但无一人出手相助或报警。事后,美国大小媒体同声谴责纽约人的异化与冷漠。
我们身边也曾出现过孩童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害而大家无动于衷看热闹的状况。这一刻仿佛大家都处于了道德真空状态。
我们震惊于路人的冷漠,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件事离我们真的太近了。而他们并非什么道德败坏之人,他们也许就是你上学路上卖早点的阿姨,也许就是你身边一起工作的同事,也许就是偶尔见面还会打招呼的邻居~他们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就是你我~但我们觉得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就这么确确实实的发生了。
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个状况,现在是夏天,我们一大群人去河边游玩,这个时候我们远远看到河中有一个溺水的孩童。我会游泳,我身边的阿兰阿红阿智也都会游泳,我想去救,又有点担心危险。我想,我身边的朋友也都会游泳,他们会去救的吧,结果他们也没动~
就在我们犹豫的这几分钟内,小孩已经溺水身亡了。我开始为孩子的死感到愧疚,觉得是我导致了他的死亡。可是一想想,身边的朋友也都没有救,他们也应该为孩子的死亡负责任。如此一想,虽然还是有些愧疚,我还是放心的和朋友离开了河边。回到家里,我想,今天真是太不开心了,真不该去河边的。
事情分析到这里,我终于明白,我也会成为纽约的37个人,或者佛山的18个人之一。原来当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以为的我的善良,我的道德,我的责任感,都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强大。
其实即使不做这个模拟我们也应该在读书时遇到过这种情况,当一个同学经历了校园暴力的时候,你也觉得不好,但是却也没有去管。这并不是从众效应,因为你也知道这是不好的,但你为什么不去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怕别人觉得你是个多管闲事的傻x。。。。这是出于社会抑制作用,即: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
说了这么多,如何防止“旁观者效应”的发生呢?
“关键在于:危急时刻,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有人提供了帮助或一定会有人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永远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时一样去行动。”
摘自——《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罗杰 | 霍克 著
任何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像是一条锁链,凶手和旁观者都是环环相扣的一节,少了任何一节无法连接到最后的结果。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果我们明明可以阻止却冷眼旁观,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帮凶。你的道德,你的思想,你的为人处世,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做的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