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电子行业能否独善其身?
疫情下的国际环境
自新冠疫情蔓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艰难,大国博弈对峙趋势加剧,国际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供货不足导致的各种物价飞涨,甚至连运输用的集装箱价格都突飞猛进。
这两年来的国内外矛盾激增,各国应对疫情的不同战略态度,导致经济和政治因素叠加交织而变得更加复杂。长期反复的疫情加深了世界各国的内部对立,诱发新的矛盾冲突。
疫情,仿佛是一条危险的天堑,横在合作和共赢之中。
电子行业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
除了防控意识优秀的中国大陆之外,印度、东南亚、台湾等有名的电子产业链地区,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同时,截至2021年底,已经有多家半导体企业因为疫情原因紧急减产或者停工,开工之日遥遥无期,翻盘之时更是日暮途远。
据有关数据和媒体报道显示,作为全球“电子加工厂”之一,聚集了许多手机、汽车产业,包括富士康、纬创、丘钛科技等等大厂的印度,均因为有员工确诊而停产,甚至下达禁令,严格管制进入厂区。
如果说印度电子产业受到的停产减产是印度政府不作为的产物,那么马来西亚正是由于封控时间过长且无法控制疫情,直接导致了全球芯片和被动期间的短缺。我们都知道,马来西亚作为晶圆生产重地,在电子产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控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还有台湾省的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半导体封测巨头日月光,都曾在去年爆出因为新冠阳性员工而停工。
国际电子行业福祸相依
由于各地对于新冠疫情传播有不同程度的管控政策,除了必需品之外,能够正常进出口贸易的国家少之又少。电子产业作为一个长周期、多国合作的链条,工厂分散,上下游材料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加工地区遍布五湖四海,物料运输受阻,导致厂家只能靠库存维护生产。运输封锁时间越久,产业链危机就更加严重。好在国内市场已经解封,工厂也早已开始复工,但原料和上游产业依旧受制于人。
但也有些好消息,值得与大家分享。
就在今年1月初举行的2022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中,国内企业仍然克服各种困难,出席了150家去开拓国际市场,就算参展企业数比疫情前的正常年份大幅减少,也阻挡不了企业们为了走出国门而各显神通。
“‘困难重重’,这是多家中国厂商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今年参展感受时普遍用到的词汇。疫情中,不论是人员交通,还是运输布展,都面临诸多挑战。一家准备在展会上做主旨发言的大型中企因高管签证、交通及防疫等原因,在展会即将开幕前更换6人。一家企业提前海运的展品因美国港口拥堵无法及时送达,不得不临时从国内紧急空运新一批样品救急。”
国内电子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国内电子行业目前面临着两个挑战,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机遇的一种。
中国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疫情虽然短时间对消费电子需求造成了打压,但市场未来对消费电子、5G、AI和芯片产品的需求旺盛,“缺芯涨价”的前提下,“国产替代”被各大厂商逐渐提上议程。
但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2020年中国半导体自给率约为15.9%左右,其中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其中各类芯片中MCU最为紧缺,国内MCU控制芯片最为薄弱。各项调研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的半导体只有16%属于国内采购,如果不包括在华设厂的外商和台商,这个数据将会更低,仅有6%左右。
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8848亿元。2021年国内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1.9万亿,预计明年会有9%的增长率,市场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到2.1万亿之间。
作为目前仅存的全球集成产业发展沃土,国家对电子产业高度重视,这些正向增长规模下的红利,就是国内企业的最好机会。
在这个时刻,涌现出一批像电巢一直致力于为电子工程师披荆斩棘的企业,铺设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在电巢APP里,你将会看到终身为了电子工程奉献的专家、大咖,用自己的经验和免费的教学,哺育年轻的工程师们,助力电子产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去的几十年时间,我们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走向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有了中国制造的飞机、高铁、武器,在电子行业这一条道路上,也一定能够将挑战化为机遇,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优质电子产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