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新闻并不好做 | 写在舆论冷静后


“谣言、仇恨、抗争,我们的新闻业正面临危机。”
@TuTouSuo™️
#Journalism and Reporter
#R.I.P MU5735
🎗
距离二十一日的东航坠机事故发生已过去近六天,期间,舆论场哗然,又迅速以各自不同的专业知识体系划分为包括民航团队、飞行爱好者等不同的垂直式的话语空间,而具有最广泛影响效应的,还是一场关于「《人物》杂志事发第二天做出的遇难乘客报道是否涉及侵扰悲痛和death knock等伦理问题」的业界、学界,甚至牵扯进更多公众参与其中的讨论。
肖一凉介于《人物》刊文的当晚做出的名为《「人物」报道笔下的侵扰悲痛问题》一时间成为在职记者反驳的焦点,更是直接被方可成点名,认为其缺乏对「侵扰悲痛」「death knock」等关键词的理解。
实际上,若抛开究竟谁对谁错这样完全立于各自立场中进行抗辩的认识论式争论,以及那些所谓的教授或经验老道的从业者头衔带来的权威压力。肖一凉介一篇质疑性、批判性较强的文章所引发的,是近几年来新闻报道者们普遍接受社会审视,乃至唱衰其伦理失范后做出的自我职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合法性维护。
纵观大多数回应、支持《人物》报道的撰文,都或多或少地、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掉了发文的时间与行文中被认为是肤浅煽情的部分,直指存在质疑的公众高举专业主义精神的大棒,模糊二次伤害的界限,肆意抨击走在一线报道的记者,将导致记者再不敢报、也不愿报。由此,使舆论场逐渐分裂为两方二元立场,支持《人物》的,以及赞同肖一凉介观点的群体。
过去的十年间,新闻媒体,尤其是调查记者的数量锐减,大量唱衰纸媒的声音在主流媒体假新闻频发、未保护当事人隐私、缺乏客观报道引发网络暴力、灾难事件中过度刻意煽情等伦理事件面前转向对新闻职业的批判和否定,社会话语场域中存在着无数对新闻职业理想化的期待,也同样弥漫着消极的、厌恶的情绪。
与其说这些媒体从业者是在为《人物》辩白,不如说他们是在为这一职业本身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同时,也试图向外倾倒寻找事实、报道真相、追逐新闻理想这些形而上的、学校中教的理论,正面临着与现实情况巨大的割裂的鸿沟的情况——批评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但谁又能理解真正做着新闻、辛苦采编新闻,同时要受到制度框架、时效性与专业性影响的群体。
于是,肖一凉介的文章成了最鲜明的靶子,业界的人围了上来,尽吐苦水,也发表愤怒。
一场令人痛心的灾难,也牵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业更多以往就已存在的问题,也不由地使人发问:
我们的新闻,究竟怎么了?
*以下文章通过参考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发布的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整理了目前新闻业遇到的三大较为关键的问题,分别是信息疫情、新技术使用,以及新闻的个人化。

|信息疫情白热化
|社会需要新闻业
◽️ TuTouSuo
如果现在的你正身处十六世纪久负盛名的威尼斯岸口附近的酒馆,就将听闻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航海主、商人和各自背负着行囊的旅客在其中谈论最近金器的价格,或者是哪里的船队渡过黑海时不幸遭遇了风浪,被漫无边际的大海张口吞下。
新闻是内容传递的渠道,也是利用各种传播符号承载讯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十八世纪大众传播报刊尚未兴起之前,便早有各类酒馆、沙龙式的公共信息集散地,作为新闻传播的场所,以便公众根据最新的社会变动情况做出行动判断:
出海船只是要绕道而行防止海盗打劫,还是趁机囤积货物哄抬市价,都必须依据新闻信息的传递才能获得最佳的行动结果。
若把此种逻辑放置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公众生活中,新闻便不止是传递信息,更是民主制,尤其是在代议制的基础上,允许公众进行政治议题讨论、合理推选领导者的核心要求。同时,面对社会动荡或其他矛盾问题时,新闻还能够通过挖掘真相、辩白是非好坏,帮助公众看到超出近身范围的事物,了解国家整体的运行机制。
比如在著名的「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案」中,《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对越南战争内容的披露便是在保护了民众普遍的知情权基础上,进一步以舆论监督的方式履行了新闻对公权力机关进行审视的第四权力的职责使命。
像是迈克尔·舒德森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中所说,“这种新闻业是试图尽力帮助它的城市以及它的国家,而且它正在获得成功。”
公众需要新闻业,尤其是在外界情况纷繁复杂,全球化的风险社会在后疫情环境下愈演愈烈之时,我们迫切地需要阅读新闻报道来缓解焦虑,摆脱对整体状况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南京大学王辰瑶教授在报告中这样写道,“如果时钟倒拨回两年前,可能很少有人想到世界会被Covid-19的阴影笼罩如此之久,甚至连「疫情终结的开始」这样低调的表述都在病毒一次次狡猾变异中变得前景不明。2021年,新冠疫情仍旧是严重影响全球新闻业的重要因素。”
与2003年时出现的非典疫情不同的是,经历长达二十余年的网络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建设,大众传播的媒介逻辑早已被扁平化、资源丰富和节点式内容分发、接收的信息流动轨迹所颠覆。
个人拥有了更为便捷的表达渠道。面对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冗杂化的,威胁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疫情,大量假新闻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疫情的蔓延也进一步将政治话语、意识形态立场、经济发展与衰退、个人自由权力等话题内容牵扯于其中,成为一场波及全球与国家各个层次的大流行病。
社交媒体中也开始出现「反亚洲人」「反中国人」「号召自由」「反疫苗」的声音,各类政治竞争者纷纷利用社交机器人引到舆论,激化社会矛盾与民族仇恨,借此改变全球舆论风向。
作为社会责任与不同政治立场的承担者、被影响者,新闻人不仅要在风险、危机面前做好时时刻刻的预警和情况说明工作,更需要缓和舆论矛盾,避免出现更多的仇恨言论促使网络舆情、话语讨论的巴尔干现象所带来的群体抗争。反过来,他们也不得不始终与国家机器至上而下做出的压制、限定,以及自身的意识形态、阶层观点作斗争,企图让新闻本身更加客观、准确,发挥它理应产生的引导、协调作用。
后疫情时代,公众更需要新闻。这也是为什么路透社新闻报告中发现“46 个国家和地区新闻市场的新闻信任程度在新冠疫情期间平均增长了6%”的原因——我们需要信息和真相。
但同时,也将新闻业推向视野聚焦的中心,被更多的人审视着。稍不留神,便会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新技术与新闻业
|文人追着极客跑
◽️ TuTouSuo
新闻与技术始终保持着极为亲密又微妙的关系。无论是约翰内斯·古登堡创造出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未大众报刊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创造了前提,还是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技术催生出广播与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新闻的发展始终依赖,甚至在一些技术神话论中,是仰仗于技术的发展。
媒体融合一声令下,新技术手段在新闻业的运用也逐渐走向高潮——沉浸式新闻中的直播、VR、三百六十度全景;区块链、大数据、个性化新闻;还有智能语音交互、AI虚拟主播等。技术发展到哪一步,新闻就要跟到哪一步。
8K、5G、云计算,数据、智能、机器人。
主流媒体开始用高薪聘请数字工程师,留出更多的岗位给短视频制作者、直播技术的支撑者、舆情监测系统的维护者。
数字新闻业成了这几年的被炒得火热的话题,但扭头一看,每一个像元宇宙一样被热捧的话题背后,都有像新华社25款机器人一样的一地鸡毛——真正用到手上的,还是记者、编辑的个人采访,以及反复出现失实新闻、伦理失常情况而带来的铺天盖地的舆论道德谴责。
越是想要将触角伸向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搭建所谓媒介矩阵,就越需要扩大人员团队,也就越稀释了核心内容管理对每个端口的控制力,也在不断扩容中,忽略了从业者的素质培养。
新闻业追着技术跑得越快,越想证明职业本身的独特性,就越把真正重要的内容表达落在了身后。
所有人都在用形式包装内容的时候,却忘记再精美的包装盒,都只是优质产品的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舆论场的看客潮
|个人化新闻出现
◽️ TuTouSuo
新闻现在不是新闻人在做,是一群人,一群畅所欲言的人与专业的新闻业形成的硕大的新闻内容聚集机器。
东航客机失事的当天,诸多自媒体被指「食人血馒头」,依靠关键词博眼球、拼流量,大肆生产一些借助话题走红的文章、视频、图片等等。
很多人会说当前的新闻不客观、不真实、不准确,是因为新闻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进行生产的唯一内容,它被无数传播者泛化之后,又被观看者以专业的标准所要求,这是很不现实的。
个人化的新闻浪潮不断挤压专业媒体发声的空间,占据新闻消费者有限的注意力,导致真正有用的、真实的新闻难以为继,出现「内容休克」——明明很优质,却没有人关注。
当然,还有时刻紧盯每一次错误的旁观者。
围观新闻业的情况并非网络特例,但人数如此众多、话语如此犀利直白、数量如此庞大的声讨檄文的出现,仍然属社交媒体为盛。
与开头所谈到的记者群体对自我职业身份的维护一致,大量的批评性的内容实际上不光是对问题的指摘,更是逐渐从本质上不断动摇和瓦解新闻人的职业价值——社会需要怎样的新闻界?而新闻是否有能力做到?这一话题正成为萦绕在从业者和公众心中的疑惑。
就在这篇文章书写的过程中,多家媒体一同发布了「东航132人已全部确认遇难」的新闻。
噩耗如此突然,却是早已料到。
在《人物》发布报道的第三天,南风窗也发表了一篇深度内容,题为《“我来带你回家”》。通过新闻现场与目击者、征用果林为指挥部的村民的采访,近距离地将读者带回到坠机的山谷,以及痛心疾首的家属面前。
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的新闻确实很不好做,但总有媒体、从业者,一直坚持了下来,坚守到了最后。
过去的日子总是容易被想象美化,所谓新闻业的黄金时代,未尝不可是一种对它的期待和愿景。
新闻人,我们这一代的新闻人,或不能将其完美实现,但也要秉持信念,继续前行。

- 晚 安 -
˗ˋˏ♡ˎˊ˗
「常驻广子-No.01」
《卷门的世界》
2023届秃头所系列公开课

ᵕ᷄≀ ̠˘᷅
2023届答疑社群
关注公众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后台回复「2023考研」即可入群

📍
「ABOUT US」
小红书 @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微博 @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
抖音 @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