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真的超过明朝?

2022-09-18 14:09 作者:鹰扬铳手  | 我要投稿

最近一直在忙,由于之前帖子花的时间太长,极为影响工作,故而一直都没更新。现在只能简略说一说这个问题,以后再继续完善。上面是我买的实体书,已经读完了,但可用材料不多。我不是那种临时抱佛脚,找不到电子书就干脆照抄论文当复读机的人,还是会花钱下功夫的。

故宫端门西广场陈列着一尊清代“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国家一级文物

外观华丽而工整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网络上一些人是外貌协会,不看弹药比等数据,以为美观与重量是先进?

首先看大小台湾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所得之火炮。

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投降,清军缴获一批精良铜炮,其中“台湾小炮”的规制为:

前弇后微丰,口形如钵。重自三百斤至一千二百斤,长自六尺四寸至八尺二寸。杂锲花文,有人兽形者,亦有蟠螭(农按:盘曲的无角之龙,常用作器物的装饰)护火门者隆起。上有番书字迹,隆起六道,旁为双耳,中面上为双钮,可贯绳悬之。用火药自七两至三斤,铁子自十四两至六斤。载以双轮车,辕长七尺六寸至八尺九寸,轮各十八辐,辕中木横梁三、铁横梁二,以承炮身,通髤以朱。当轴两辕上处,有月牙窝承炮耳。

至于“大台湾炮”的规制则为:

前弇后微丰,口形如钵。重自四千斤至七千斤,长自九尺三寸八分至一丈二寸。杂锲花文、蕉叶文,蟠螭、人兽形隆起,上间以番书字迹。隆起十道,旁为双耳,中面上为龙文双钮,可贯绳悬之。用火药自八斤至十斤,铁子自十六斤至二十斤。载以四轮车,辕长一丈一尺至一丈二尺七寸,轮各十八辐,辕中木横梁四、铁横梁三,以承炮身,通髤以朱。当前轴两辕上处,有月牙窝承炮耳。

知郑氏军队曾使用三百至一千二百斤的轻便小炮以及重达四千至七千斤的大炮,并常以两耳双钮为其特征。(可知清粉YY的大清所谓发展轻量化就是扯淡,明初早就轻炮群战术了)

庚子议和后用于保护正在重修中的损毁严重“西什库教堂”建筑的大台湾炮:

下图该国姓府铜炮应该是郑成功北伐失败后被清军在闽安缴获之物,也可能是清军攻克台湾后的战利品,原有炮身阳铸铭文已被铲除,后已改刻为乾隆已酉年三月 奉(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督宪饬验闽安协左营镇汛二十号炮一尊重四百三十斤。火炮为青铜材质,长166厘米,现重258公斤,口径推测为7厘米左右,弹药大约一斤

郑芝龙家族在西洋火炮流布东南沿海的过程中表现极为突出,其所掌控的海上集团对火器的依赖甚深,铸炮水准亦颇精。事实上郑军从芝龙开始就已拥有许多欧制及自制红夷大炮。如天启、崇祯之交,芝龙曾虏获荷船五艘,其中想必配置不少火炮;由于郑芝龙“所资者皆彝舰,所用者皆彝炮”,且“徒党皆内地恶少,杂以番、倭,骠悍三万余人矣。其舡、器则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甚至连明总兵官俞咨皋均不是对手。崇祯三年,郑芝龙攻剿海寇钟斌时,精于火器的福建巡抚熊文灿,曾提供他精良的火药和大铳,并配以坚固的“八桨荡船”,由于“船既迅而易于抢风,铳又大、火药又好,易于及远”,以致“钟船数百,一破立散”。五年,芝龙在福建闽江口大败海寇刘香时,也曾配备“大铳五百门”。六年,芝龙在痛击荷军的料罗湾大捷中,还虏获大、小铳共八门。

《经国雄略》记载的佛郎机氏甲板大船,郑氏水师也有装备用于对抗红夷甲板战舰

1633年 7月12日清晨,普特曼斯率5艘快艇驶入厦门港道,一直进入到郑芝龙舰队中间立刻炮击那些载满火炮的战船,于发炮后才升起红色战旗,正式宣战,把郑芝龙打造的新式战船全部摧毁。《热兰遮城日志》:(郑芝龙船)“配备完善,架有16门、20门,甚至36门大炮”。

普特曼斯书信中更称:“有些中国船的大炮比我们快艇中任何一艘都要多……有人诚实的说,从未想过在这个国家会看到像这舰队那么漂亮壮观、雄伟巨大、武器精良的戎克船。那些大炮,有些是郑芝龙仿照荷兰造法,造有两条固定的炮轨以及良好的炮架和链拴。我们不难想象,这支舰队的被毁,将使中国这个国家、尤其是郑芝龙受到何等巨大的痛苦。”

1637年威德尔船队侵掠虎门,在9月24日,中方送来一封信件,“内称,他们希望我们再等候十天,便会得到我们的要求。”但,威德尔得到报告,有一支福建船队已经开到,准备发起进攻。威德尔担心船队遭到攻击,故决定离开。威德尔船队委员会向澳门总船长和参议会递交了一份抗议书。(之前还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望见舰队秒怂跑去澳门抗议葡萄牙人坑他)

下图为荷兰铜炮,1642年,1990年4月广东台山县下川岛出水,一级文物。

尺寸:通长300,外口径26,底径47,圆筒形,青铜铸造,全身纹饰带三组,饰弦纹和海藻纹,炮的重心位置正背有海兽环耳2个,下方有2轴托,炮的后部铸有2美人鱼(男左女右)、盾、贝组合图案,另铸有“1642”和“3780”数字,应为铸造年分和重量,后端有1匝外文“CONRADVS SPLINTER ME CIT ENCHVSA。

荷兰人1642年筑的铜炮,现存湛江博物馆- 西瓜视频https://www.ixigua.com/6958034190231142925?wid_try=1

随着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发展,类似火炮应已于十七世纪出现在中国海域。杨英《从征实录》称定国公郑鸿逵曾在广东揭阳港内捞起一门“灵熕”,其文曰:

此灵熕重万斤,红铜所铸,系外国夷字。戊子年(农按:永历二年)杪,定国府入揭阳港,夜半发芒光,定国见而疑之,至次夜又见,定国随令善没者入捞之,出云:“一条光物,约丈余,有两耳,其大难量。”定国再令善没者详视,出回云:“系熕铳,两耳二龙。”随传令船中用索绞起,顷刻即进船上。定国即造熕船载运、教放,容弹子二十四斤,击至四五里远,祭发无不击中。揭(指广东揭阳县)中顽寨并门辟虏炮城俱被击碎,远近闻风,俱云神物。后送归藩(指郑成功),多助效灵。

打捞龙熕应在永历四年(顺治七年)。又据《先王实录》,此炮重约6000千克,长逾320厘米,可发射二十四斤(约32磅)之铁弹;事实上,当时相近口径和长度的西炮,净重应不到3000千克,且当时英国最大战舰之一的Sovereign号,其最重之炮亦仅2900千克,知杨英不仅系年有误且有虚夸该炮数据之嫌。

时人中对龙熕的品质和威力评价甚高,有形容曰:“较红衣炮不加大而受药弹独多,先投小铁丸斗许,及发,大弹先出,铁丸随之,所至一方糜烂。”亦有称:“龙熕受大弹子,一丸至十余斤,小弹子一斗;副龙熕照样新铸者,各以一船专载之。龙熕所及,船中人顷刻不见形影。”永历十二年,郑成功攻打浙江磐石卫时,曾以“铜龙火炮”打塌西城,或即用此炮。二十九年,郑经曾出动龙熕攻打漳州,“发三炮,城垣崩百余丈”。三十二年,郑军攻南安时,亦载龙熕及大铳数十门攻南门,“城崩坏四十余丈,尽为平地”。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郑成功亲自领兵进取南京,当时曾下令:“随营大铜熕及攻城大铳,俱要时刻跟随队伍,江边驾驶,以便临时立刻吊用。”其所携之炮有长十二尺,用十八斤(约24磅)重铁弹者。十五年,郑军攻打热兰遮城(Zeelandia;在今台南安平古堡)时,亦携带可能最少一百门火炮,其中许多为可发射12磅、18磅或24磅铁弹的铜炮或铁炮,甚至还有几门使用30磅或36磅铁弹;十二月初六日,郑军在一天之内就从三十门炮共发射约二千五百发炮弹。其所拥有的炮兵火力,较诸世界海上强权的荷军毫不逊色,因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炮,最大者通常亦不过用24磅铁弹。163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之圣救主(San Salvador)城中所配置的火炮,也只是发射18磅以下的铁弹。

清兵原本就在野战中所向披靡,再辅以善于攻城破垣的汉军炮兵,更是如虎添翼,入关后遂很快在中原和江南站稳脚跟。然而,活跃于闽、粤、台的郑氏政权,却令清廷大伤脑筋。此因,东南沿海的战事自天启二年荷人据澎湖以来,其频率和规模在东西方军事史上均十分突出,且事涉全中国冶铸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以及大航海时代主要的欧洲强权,所动用或制造的西炮遂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间趋近世界最高水平。平心而论,郑氏为维护海贸的丰厚利益而长期积累建立的船队与火炮,不仅较清军占有优势,亦往往不逊于当时出现在亚洲海域的欧洲各国。郑芝龙和郑成功父子遂能两败荷兰于金门和台南,且郑成功、郑经和郑克塽均曾起意欲攻打被西班牙殖民的吕宋;甚至,郑经在面对荷、清两海陆强权的联手攻击时,还能苦撑不坠。事实上,倘非明郑发生多起重大叛降事件,以及郑家内部惨酷的权力斗争,郑氏海上政权应有可能对抗清朝更长更久。

被清廷收缴在武库中之“上有番书字迹”的台湾炮,很可能是由荷兰铸造或郑军仿制,迄咸丰初年共还有至少十八门留存,其中四千斤以上者十门,最重者六千斤,最长者达384厘米,最多装填十斤火药和二十斤铁弹。由于其品质精良,大学士瑞麟曾于咸丰十年奏请赶运数门至河北通州备用,以应付英法联军的入侵,其疏有云:

营中应用炮位,拟请拨运京局现存大台湾炮四千斤以上者,酌拨六位;武成永固炮四千斤以上者,酌拨四位;小台湾炮七百五十斤者,酌拨四位;此项小台湾炮如或斤量不敷,即于七百五十斤上下各项炮内抵拨。

将“大台湾炮”与清军在鸦片战争以前所铸最好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相提并论,后者是由耶稣会士南怀仁于康熙二十八年监铸,共制成六十一门,重约三千四百至七千斤,装填五至十斤火药和十至二十斤铁弹。(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咸丰初年八旗炮营局所存之十八门台湾炮,这数据应该有一定问题,四千斤弹药与六千斤一样

康熙十二年三藩乱起,耶稣会士南怀仁奉旨负责铸炮,他在宫廷中原本从事治历的工作,并无冶铸的相关经验,故他很可能是参酌西书上所载之法,又因大清当时物力丰阜,故其所铸大多是制法较简便的铜炮。康熙二十年至三十年间,清廷虽曾数度铸造铁心铜炮,但均为便于行军野战的百余斤小炮。清朝在底定三藩和攻克台湾明郑政权之后,即因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故不再积极制造重型火器,也不发展炮学。甚至在南怀仁《穷理学》介绍伽利略有关抛物线弹道学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间,竟然见不到任何一本讨论火炮的中文新著出现!(《穷理学》没流传)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制造,据《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载:"二十八年造者二,一曰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前合廾后微丰,底如竹节。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长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杂锲花文、蕉叶文、回文。隆起十道。皆锲星文。近口为照星,底左右镌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铸造武成永固大将军。用药十斤,生铁炮子二十斤,星高四分九厘。制法官南怀仁,监造官佛保、硕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颜四,清、汉文。小者受药五斤,铁子十斤,载以四轮车,辕长一丈五尺,铁环七,馀俱如神威大将军炮车之制。"又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工部·军火·铸炮》载:"二十八年,造大炮六十一位。钦定名为武成永固大将军。重自三千六七百斤至六七千斤,长自九尺七寸五分至一丈二尺,膛口自三寸八分至四寸九分,用铁弹自十斤至二十斤,火药自五斤至十斤,铁轴炮车均全。"查考《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也有同样记载。

有一种说法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有改进型,三千六百斤就能用二十斤铁弹,论据就是下文资料。而熙朝定案记载八旗守城大炮,弹重二十斤(26磅),每旗一门,也就是说61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起码有8门是26磅炮级别的。下图误把一斤当500g算了,26磅炮数目也有些疑点

镶红旗装备的武成永固将军炮,3650斤,4460斤和6600斤的均同使用20斤弹丸,火药也一样是十斤,1683年送到北京的台湾炮也有类似的记载,也就是说1689年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实际上就是模仿1683年缴获的“大台湾炮”,规格也是极为接近,既然如此,何谈所谓的超过明朝。明末从澳门直接招工匠铸炮,再通过打捞仿制荷兰炮,台湾甚至从英国人那里招工匠铸炮,可以说三家通吃,满清唯有委任之前无任何经验只能依靠书本知识以及明末遗留工匠造炮的南怀仁一人,对制作出“冲天炮”明末遗留的西法党一脉的火器专家“戴梓”则是仅授予翰林院侍讲这样一个散职,无论内外怎么看都是输。

崇德八年(1643)造者曰“神威大将軍”重三千八百斤,受藥五斤,鐵子十斤,为铁心铜体:

将軍炮皆鑄銅,崇德八年(1643)造者曰神威大将軍,炮前弁後豐,底少敛,長八尺五寸,不鍥花文,隆起四道,面鐫神威大将軍,右鐫。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重三千八百斤,漢文受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以四輪車,通髹朱,横梁承炮耳,辕長一丈五寸,輪各十有八辐,辕間加直木二,外出端,加横木,鐵鐶九以挽之。

从现存四门“神威大将军”形制的显著差异,知当时很可能为测试此种新铁心铜体铸法的效益,而造了各种不同大小比例的炮。由于此四门在炮口的管厚与内径之比(1:1.3至1:1.9),明显小于当时一般铁炮(约为1:1),知该炮种可以铸得较轻,运载时也因此较易,其中内径为13厘米之炮,并未着意节省工料,经与传统设计相较,它一方面减少前膛管壁的厚度,但同时亦将后膛增厚,理论上,对在后膛点火爆炸的炮而言,此炮应可更耐用。

现存的明代吴三桂捐造的“定辽大将军”炮,是由吴三桂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捐资铸造(共造十门),全长约380cm,内径为10cm。膛深估计有320厘米,倍径约为32。属于一门长炮,该门炮为铁心铜体,重约2500公斤,相当于4200明斤,也就是5500磅炮身镌有六行五十九字铭文,是目前中国大陆保存下来的最长红夷炮弹药应该为六斤与重四千四百斤,长一丈,用药六斤,用弹十三斤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差不多,不过由于定辽大将军炮是锻铁复合炮,其火药能装多一些,搞散弹专用的倍装药应该没安全问题。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五卷中记录了他于1952年去东北博物馆访问的时候,看到了两门定辽大将军炮。他记下了最大一门炮身上的铭文,同为吴三桂在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捐造,长12英尺(3.65米)口径5英寸(12.5厘米)。小一点的应该就是上面那门炮,大点炮目前不清楚所存位置,可能已经熔毁亦或者保存在辽宁博物馆库房中。

《西法神机》:即红銅,亦須出礦初煉者。蓋銅理甚疏,初出礦者,百分其銅而銀居其一,有銀故密而實也。奸匠初煉,半取之,奸商再煉,全取之矣。今若用銅,須復其原質,否則炸矣。惟銅鐵相兼者,眎純銅差省而堅過之,亦椎亦鑄,可大可小。然此最爲精器,亦難多得。熟鐵小銃用鉗,大者用提架,庸工所能。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与定辽大将军炮非常相似,只是御用武器表面做工好一些罢了,但同重量下性能差不多


维斯特科堡博物馆入口处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不计成本的康熙最顶尖御用火炮既然与1642年即将亡国的捐资铸造火炮既然是平手!!! 

辽东巡抚黎玉田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奏本中说自己多方打听到后金在锦州储备了新旧西洋炮(新造三十五门铜体神威大将軍炮)一百门,并且很快就会用来攻打宁远和山海关,而宁远城目前缺兵少饷又无多少战马,全城新造的红夷大炮仅有自己和吴三桂在崇祯十五年捐造的十门,故而哀叹道“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而今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迫切希望明廷赶紧调拨火炮和兵马支援。

也就是说清军关内关外实际上没啥进步,与明朝、荷兰比也没啥进步,重量弹药长度等数据都一样!而清军是三者之中最晚的。

而武成永固将军炮基本上只是挂名在京城各旗当库存,不参与常规训练的。往外调用也非常罕见,目前只发现太平天国北伐和二次鸦片战争有记录。绿营就不要幻想了,地方八旗也一样没机会用,也没给它配备专门的磨盘转架,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就是保卫京城的花瓶摆设

《清军进攻(天津)独流镇战图 》的武成永固大将军,是它的第一次处女战

南怀仁的造炮水平也没有清粉YY的那么高,只会战铳这一种:

康熙时期的火器辉煌来自前朝留下来的火炮人才,那些前朝遗民老死之后就没啥看头了:

康熙初年因南明政权灭亡、农民军被镇压,战事减少,火炮产量随之递减,但1673年三藩之乱起,局势骤变,叛军拥有数量可观的火炮,用以攻下不少城池。为以武力平叛,康熙帝决定以西洋新法造出威力更大的火炮对付吴三桂。1674年8月14日,他传谕兵部,“大军进剿,急需火器,着治理历法南怀仁尽心竭力,绎思制炮妙法,及遇高山深水轻便之用”(1)。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一1688)为比利时耶稣会士,字敦伯,1659年来华,曾于顺治年协助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1591一1666)依西法编历法。但在接到铸炮任务时有些犹豫,因他不解此道,在皇帝强力要求下才勉为其难。他参考尚存的汤若望所铸的炮及一些西洋书,于1675年三月在中国工匠努力下制出一门样炮,3月14日康熙派内院大臣和南怀仁往北京南郊卢沟桥试放一百弹,90弹中的1.4月19日奉旨“依式制造”。至1676年共造炮120门,炮长7.3尺,口径4.9寸,铁弹重2斤,装火药24两(895.2g),附炮车2),康熙亲临现场观看试放。1674年康熙遣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讨伐吴三桂,1695年十一月接岳乐自湖南前线奏报,请调20门轻便火炮3.1677年这批火炮运到前线,在平叛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

现在拟讨论南怀仁是如何奉旨督造火炮的。应当说,他虽然知识广泛,通晓天文历算之学、仪器制造、舆地、机械学、光学、农业及水利学,但从未涉猎火器制造,对他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课题,但又必须尽快完成。为此参考了北京天主教堂图书馆藏的汉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法文有关火炮的17世纪著作,尤其是他的前辈汤若望和焦勖的《火攻挈要》(1643)。此书现传本图纸残缺不全(图7-11,图7-12,图7-13),但南怀仁时代是可以看到全套图纸的。这是他的主要参考文献。其次,1636年汤若望在宫外炮厂所铸的火炮和此前徐光启、孙元化在天津和山东登莱主持制造的“红夷大炮”实物仍在,为南怀仁铸炮提供实物模式,还可参考孙元化(1581一1632)的《西法神机》(1632),其中附图19幅。明末清初参加制炮的匠人及其徒弟尚在世,南怀仁将他们请来重操旧业,是驾轻就熟,毫无困难。这些师傅成为南怀仁的技术顾问和得力助手,能提供书中未载的技术细节,帮助再起炉灶铸炮。南怀仁参考《火攻挈要》,测量旧有火炮,绘制出炮体和各部件设计图,标明尺寸,由木匠制成木炮模型,试弹成功后,再依式铸造金属火炮后试弹。定型后于1675年三月由皇帝亲观试炮,四月开始批量生产。美国学者布雷特(ClaytonBredt)博士经过考察后于1977年发表的有关中国火器史的论文中指出,南怀仁基本上按明末已有的火炮为模式铸炮,没有引进什么新技术,他所作出的改进是加长炮筒。(问题是南怀仁的火炮也就神威将军这类小炮有些长度优势《中国火药史》)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自费出版《演炮图说辑要》作者“丁拱辰”在《增补则克录》提及《火攻挚要》的火炮数据只有“战铳”是对的,这导致南怀仁后来研制自吹“冲天炮出其国”的“臼炮”一年都无法成功,被明末火器专家二代“戴梓”八天解决,对南怀仁来说这真是太痛了。估计戴梓在这之前就已经有铸造这类臼炮的经验了,南怀仁这个半桶水传教士不如明代火器专家二代也不是怪事。“(戴梓)在南书房时,与西洋徐日升纂「律吕」,议不合;及炮成,怀仁惭且愤,交谋倾之。 ”戴梓屡次在猜忌、嫉妒、防范汉人的满清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火器才能不逊色于洋人,在战争结束之后就被康熙以南怀仁那种勾结日本人的无厘头罪名(八旗子弟觉得这理由好,但一个火器专家勾结日本人有毛用啊)流放关外沈阳三十几年,就像绿营的子母炮那样在战争结束之后被康熙定为八旗武器,不能流于各省绿营。

现代八旗子弟YY的戴梓罪名是与明末炮术家张焘为姻亲,少年时就曾经和明遗民中的领袖人物如钱牧斋有来往,乃翁戴苍不仅和明遗民往来甚密,而且和远在日本,辅佐定王的两位谋主隐元隆琦、独耀性日师徒也能扯上些关系。实际上明末清初懂这方面的人员向来都是与西法党关系匪浅,否则怎么会有比南怀仁还强的技术?

从孙元化的一生,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觉师生、同年、同社和同乡等关系,对其宦途曾产生相当密切的影响,这些人之间往往还透过联姻以加强彼此的关系,更且将这层关系延伸至后辈。类此的社交网络本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所习见,然而在孙元化的个案中,最特出的一点,则是另出现同教的关系贯穿其间。徐光启可以说是此一天主教士人社群的核心,而杨廷筠、李之藻、王徵等人以及光启的门生则为主要分子。西学和西教即是透过这些奉教士大夫的人际网络,而在明末的知识界广泛地扩展开来,其程度或许远超过先前学界的了解。

即使比较重视火炮铸造的康熙,对仿造欧洲最精巧复杂的连珠火铳、蟠肠鸟枪和铸造威远将军炮的戴梓,也并不予以厚待,仅授予翰林院侍讲这样一个散职,而不委任其掌管和参与火器铸造之事,后来又将他充军关外。对于改进威远将军炮所用炸弹的武备院铁匠伍连登,也只赏他多领一分花爆匠的粮饷而已。(up:而且威远将军炮还是八旗专用火器,绿营一般接触不到对火器研制的发明创造采取这种政策的不良后果有三:其一是扼杀了火器研制者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无法作出自己的贡献;其二是发明创造的成果得不到推广使用,成为无用之物而最后不免淹灭;其三是不但挫伤了已经取得成就的火器研制者的创造精神,也堵绝了后继者的报国之路,使国家的火器研制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中国火器史》

明末火器专家二代“戴梓”八天解决的“威远将军炮”,为八旗专用火器,绿营想屁吃,奴才不配

道光年间《增补则克录》:(《火攻挈要》)至云鑄戰銃以空徑計長短,如空一徑作四寸者,耳與尾珠各一徑即四寸,身長二十徑,則長八尺;此法惟以戰而論,與拙作中佛蘭西無表長礮所註尺寸配法相同,却爲良法。至若守銃口徑六寸者,必不能照戰銃配耳及珠也,必當别樣配法。細視所繪各樣銃圖,多繪失真,不甚明顯。即就各说尺寸另行繪出視之,惟戰銃一圖與今之西式近似,然亦過長且薄。此外各圖,或前重後輕,或頭大於尾,無一圖可以做傚。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在性能上不输洋人同级别青铜巨炮,不过清粉有时会自黑以达到某种目的:

拜仁军事博物馆收藏17门火炮,上图正中间即为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其精美不输西洋各炮

《西法神机》:夫銅鐵之質理,猶人之肌理也。人肌理不密,則外邪可侵。如銅粗疏,即火藥易炸。鐵理較銅更疏,兼有土性,非煉去其土,則凑理不合,而性不純。鑄鐵比銅更爲不易,非若銅之有金銀精氣也。紅銅百斤,可煉出赤金二兩,又出山之銅礦,與銀同脉。故云,有金銀精氣。銅出礦時,被人探去金銀之氣,而以鉛補之。今欲鍊用,必裒其鉛,而益以銀,庶合本來天性。如謬以,傷於柔矣。工於斯者,必按火候,審成色,幼而習之,以至於老,鑄百得一,即爲國手。(《火攻挈要》为“十得二三”为国手,用“代“银”,此为省钱之法,道光年间《演炮图说辑要》用“铅”代“银”,为最次之法,故而其炮颇厚,后来也不推荐用铜铸炮

康熙平三籓的攻城大铜炮,与盾车配合使用

明朝还有一万二千斤、各处其制甚精的“无间大将军”铜炮,其轮陷入土尺余,颇沉重

[崇祯]十五年、傳兵部尚書陳新甲至東閣密述上傳内言、西洋砲乃中國長技、聞有無間大將軍名號,命若望商権鑄造、工部辦料。又命若望傳習兵仗局内監習法。若望共鑄造無間大小銃二十餘位、大者重一萬二千餘斤、次者三千餘斤、小亦不下數百斤。又命若望教放銃法、及條慕火藥城守書進覽。十六年正月、命若望同恭順侯吴惟英於都城講究火器法、以資演鍊。十六年四月、大學士周延儒出督師、請諸火器并命若望陵往。十六年五月、命若望为空心砲臺式。懷宗覧、大悦、褒嘉之。十六年八月、命若望造望遠鏡二具。于是每月給費用銀三十二兩、脊予稠叠。十六年十月、命若望赴薦督軍前調度、及傳習採法、火器、水利等項、教授完日來京。十六年十二月、飲踢扁額日旌忠。十七年正月、賊渡河、急特遣大學士李建泰出山西勤撫、題薦若望。而晉王審垣亦疏請命若望前往山西指授火攻、及屯田、水利、開採諸事。方至真定、而賊度居庸關、逼都城、微若望還。

崇祯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大學士蒋德環奉召内庭、於萬壽山(今景山公園内)觀德殿前、親見「庭中有無間大將軍七車、内一號者重一萬二千斤、以大車載之、其輪陷人土尺餘、颇沉重。二號者重二千四百餘斤、三號者重一千三百餘斤、共六車。即泰西遠臣湯若望所新造銅銃也……銃口及銃身各處、其製甚精、真灭奴神器也。」一這七門銅砲。當即崇禎十五年湯若望所造、惜未聞傳世。(汤若望实际上没任何铸炮经验,这说明中国工匠已经有很好技术基础)

汤若望受崇祯帝之命,成功造出大炮,并完成了《火攻挈要》一书。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 汤若望还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的《矿冶全书》,定名为《坤舆格致》。全书共分12卷,涉及矿业和相关冶金工序的每个阶段。该书未及刊行,后便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遗失了。

按湯若望所撰拉丁文回憶録稿本:一六四二年、兵部尚書陳某造訪、傳旨命造火砲、固辭不得。只好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接受任務。僅憑書本知識、帶領中國技工鑄造銅砲。儲管遭到官廷太監種種阻撓、首次鑄砲二十門獲得成功。城外試砲、效果甚佳。崇禎皇帝又命鑄造輕型火砲五百門。次年、若望一面負責造砲、又奉旨進呈木製敵臺模型一座、崇禎皇帝命其勘察北京城墙、選擇建臺之所。湯若望建議在城墙某處造臺、形似三角(即楼堡)。某太監從術士星命風水之説、揚言三角形利敵害己。新型堡壘最終未能修建。这些从性别上来说,接近男人的太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狂热,他们不去想怎样保护他们的君主,而是盼着他的灭亡。由于先前他们的私利曾受到过损害,为了报仇,他们和敌人勾结在了一起,全然不考虑自己也要灭亡。

明代西法兵书虽然胡吹欧洲有超级重炮,但汤若望经过商议,觉得一万斤火炮已经是够用了。

还有临海鹧鸪口铳台的八千斤大将军铳,“人猝不能举移”,有千斤后装子铳的神飞炮配合。

《晋江县志》:鹧鸪口铳台在三十六都,临海。明天启七年,知府王猷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史继偕记]王使君以丁卯莅泉,即泉属邑无弗治也。以间巡行四封,则亟议城鹧鸪口,曰:是郡东南一大要害哉……地名鹧鸪口,有海门焉。外从兹入,实阖郡东南门户。海洋多暗礁伏石,非潮涨,巨舟不得行。仅龟屿前一线,舴孟可通。宜宿一军为咽喉塞。而战守之具无逾火器,若创筑城台,备列铳炮,寇至港门,列炮齐发,一夫之守,雄于百人。使贼不得向迩,欲战不得。伺其困怠,出锐兵歼之,此百全之势也。无奈今徵发四应,缮械庀舟时诎,谓何耳?使君曰:是在不谷。乃上之备兵方伯吴兴蔡公。蔡公谓然,且臾之诹吉鸠工画址董作。港故有石,突起海中,而旁逼左岸,据势乘便,台定于此,功可迄立。资石于山,累之,崇丈有寻,纵广之为丈二十有四,中建房五,安大将军铳九,重各八千觔,人猝不能举移。旁为火房三,以列百子铳、神飞炮之属。凡用中金四百有奇,皆使君自捐俸货为经费,司理宣城唐侯稍营佐之。

大炮搬上墙垛之后,明军也与时俱进的改进了自己的垛口,变得更大更宽,以利于火炮左右射击。垛口内部,可见垛口已经沦为炮口,打开悬牌发射大炮时,对人身已经没有多少防御作用,敌台也与时俱进采用新的炮口 

《演炮图说辑要》的“安炮之法”提及超级重炮不用多:
凡各炮臺及戰船安炮,務宜一式至二式,庶準頭畫一。若安多式,或長或短,許多炮樣,而準頭不無參差不齊。大約炮臺之炮,三千斤至五千斤二樣較爲靈便。若加大之炮八千斤至萬斤,只須鑄一二位,尺寸加長,以備擊遠,不用多也。一者炮身粗重不靈便,二者擊遠亦不能中。譬如近差一分,遠差數丈,不無高低左右之差。故夷人用炮,安臺上四五千斤者多,大船安下層倉,至長大者,長八尺五寸,重三千七百五十斤,膛口径四寸四分,彈重十八斤。上層船面安闊口短炮,長四尺五寸,重千斤,口径五寸三分,彈重二十四斤。上層一式、下層一式,惟此二式而已,再大者,船身不堪負。

1921年,宣武门瓮城箭楼城台上的大炮,箭楼已拆除,瓮城还是完整的
北京的火炮垛口,虽然提升防御面积,但却缩小了射角,而且这垛口一直没普及,满清就是如此

还有重量与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一样的七千斤明代鉎鐵大砲,是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施琅《飞报大捷疏》中所载与明郑水师在澎湖交战,战后缴获的一部分明郑红夷炮:

得獲船隻大砲甲器旗幟等項,查所獲紅衣大銅砲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觔,炮子大者二十二三觔,中者十七八觔,次者十四五觔鉎鐵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觔,用炮子三十餘觔。尚有焚燬炮船所配之炮,俱已沉落在海,見在尋撈,其餘大小發熕砲火甲器等物,容查明一并造冊繳部,以聼查察。

黄一农:其中生铁铸造的七千余斤“鉎銕大炮”,应已是当时世界各国船炮中的佼佼者。先前郑经曾建造九艘“航海大船”以与吕宋贸易,至康熙二十年冬,甫即位的郑克塽听闻清军将大举进剿,遂将之全改为炮舰,所配置的大炮不知是否即类此。

明末甲板战舰,它成功捍卫了中国海疆,让荷兰人与清军吃尽苦头,英国人远远看见就跑路。

《报军门熊公书》:舣舟看夹板船甚壮,真足为有脚铳城矣。颇有愚见,不敢不以请裁。夫夹板三篷,番制也;昨见三篷樯相去不远,恐转帆不便。若中帆做小,则大帆蔽其风,虽便而无益;疑番制三篷者,船必长而帆必布也。今用箬篷而相去不甚远,不如两帆为便。

崇祯本《兵录》的底平深大的夹板福船:“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极新坚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随海上双桅皆可用也。将此舩下层左右约开铳孔,或三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车轮架乘之,便於进退装药。此等大炮,每舩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余孔亦列千觔与五百觔之铳,必要五百觔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弹端直。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大约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多多益善。火箭长枪等项数十件,有此一船篷、桅、绦索新固,舵工水手精熟,以一能将统之,横冲直撞于賊船。内正交锋,时使賊应接不暇,乘机又用极快小坚船只,选勇敢者披甲固体,以火攻法烧其船,賊必溃矣。此等冲锋船只,须十只五六只皆可制賊之命,何虑賊艘之多耶。盖海上与陆地不同,陆用马疾足可聚,舟用风心急难前,若论真正对敌,只在一二船可收功,故賊船虽多,不过虚张声势,况未必多船即能凑一处以交锋者,若肯凑聚一处更易破矣。断是以少攻众,以精攻粗,以坚攻脆,此一定不易之法也。内惟红夷大铳为急用,向来皆谓船上不能放此大铳,若放必将本船灰缝震动,此皆信口讹传未曾经练之说。殊不知此铳在大船上用车轮架安置停妥,装药试放船不震动且声亦不大震。若放于岸上,此铳一发,屋瓦皆摇,地面皆动。惟在船上则以虚舟浮水面,其势甚软,而以药力出铳口,其势方张故在远则震,在近反静,此真无敌之妙用也。

明军大船猛攻小船突击打败荷兰夹板舰的火船战术,清末则是东施效颦难以成功:

临时又叮彪、豹曰:『夹板利害,非比我们的船。凡事当先觑方便,可战则战,勿得恃勇;徒自损灭耳』。豹领令去。至湄洲外洋相遇,互相攻击。将及申时,芝龙船到,环围迫战。奈夹板船只高大,两边遮盖坚固,火炮利害,无计可施。反失芝蟒、芝鹤二船,伤者甚众,方鸣金收军,入泊枫亭港口。即唤芝豹、芝彪等,嘱咐曰:『夹板坚牢难破,须用火攻,方得取胜。汝可选带惯水者五、六十人,小渔船七、八只,将大竹锯筒,每人腰间带两个,船中麻棕灌油,并硝磺引火之物,船头以铁链带钉。他船高炮远,渔船小而撑快,直冲到彼船边,将斧钉住发火,人跳下水,浮漾走回』。二人随选惯水好汉,备办起火诸物暨小船停当。龙即整师出敌,往来攻打。芝豹即发小船依计而行。果夹板船高炮远,小船撑快如飞,到即钉住发火。悉跳下水,或沈、或浮走回。芝彪又令快哨捞救,连烧夹板船五只,余败遁去。 

《演炮图说辑要》的“戰艦炮臺互相爲用”是明末抗击殖民者屡屡获胜的原因,火船战术也是:
凡水口各處重地,築造炮臺,成兵防守,尤須藉資戰艦輔之。是船爲炮臺之助,炮臺爲戰船之護,二者互相爲用,庶得妥協。設無戰艦,炮臺雖堅固,着地不移,一臺不過安炮四十位至六十位,其向敵方之炮,多者不過十餘位。夷人兵船中等者一船安炮六十位,進退活動,左右輪放,又甚敏捷,我發一炮,彼可三炮,一船抵當一炮臺,餘船相繼駛入,則不费力。故須多造堅固靈便之夾板戰艦,每船装杉數萬斤作鎮,防其不虞,極爲妥便。把在各水口中流及臺之前後左右,進退縱横,成犄角之势,合力攻擊,則敵船不得入内河。而陸路要害,宜設陸兵,配用炮車,以爲攻守之策,以防敵人由僻地登陸而來,庶得周密。

《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提及的防备红夷的方法与《演炮图说辑要》差不多:

一、议筑铳台。查得彭岛浮于海上,尽称天堑,其地平坦逶迤,有类蛇势。岐港零屿甚多。其汪洋空阔,可以稳泊巨艘。惟妈宫、暗澳澳口,两山对峙,左为风柜仔,右为西安,计水面相距止五百七十余丈。而案山鼎立,其中最称要害。此夷向日据此,以与我争者也。向为夷之所必争,今为吾之所必守。合无于风柜、西安、案山三处各筑铳城一座。今风柜业有旧址,修之可用。并西安、案山新筑二座,约共费银三百余两。设有异色等船,睥睨扬帆,三处巨铳一齐俱发,而岸上陆兵,持满横槊,以相犄角,此万全之策也。外如赤嵌、丁字门以北,龙文,莳上以东,澳小礁多。又如镇海港外浅内深,夷舟皆不得进,惟轮拨兵船,寄泊哨逻而已。

一、议内地防御宜严。彭湖既复,夷退既无可据之地,计无复阑入内地,自投网罗矣。但吾绸缪之计,不可不周。夷人所恃坚舟,若用大铳重四、五千斤,发弹十余斤者击之,未有不破。故夷望有铳城,即扬帆远去,不敢相近。则沿海堪泊大舟处所,各筑铳台,照夷式造大铳数十门,分发防御,在在可称金汤。夷舟坚大;剿灭之法,非短兵可接,小舟可及,计惟火攻一策。旧年中左已有明验矣。焚彼一舟,须用火船十只,临时处置,断难卒办。合无令各寨游各备干柴、松楸、药桶等物,夷来即将见驾兵船,装备火具,到即焚之,遯则本船仍旧可以防汛,有急不苦无备,无事不致浪费,是策之最妙者也。有时夷人亦驾小艇,劫掠商渔,登岸侵扰民居。有火船焚其大舟,官兵复击其小艇,彼此策应,夷已自愿不暇,必不能肆无忌惮也。泊舟之处既筑台列铳,樵汲之地仍设伏伺擒,但使常常戒严,彼即倏来倏去,不过寻常海寇御之耳,宁复敢窃地婴城,让无穷之害哉等因。

五千斤红衣炮实际上也是与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一样的长度、弹药数据:

红衣炮铸鐵,前弁後豐,底圆而淺,重自一千五百斤至五千斤,長自六尺六寸至一丈五寸,中鍥雲螭,隆起八道,旁為雙耳。受药自二斤六两至七斤八两,鐵子自五斤至十五斤,載以三輪車,如神威無敌大將軍炮車之制。(清军缴获明代火炮往往会减少一半火药

《郑氏史料续编》顺治十五年即永历十二年(1658),郑成功进行第二次试探性北征。十月初六,明郑军队用重炮攻破台州海门关,经黄岩向台州府城推进。初九,提督田雄亲统标旅自宁波支援台州,初十,驻浙八旗兵副帅夏景梅也率军至台州,十一日到十九日,明郑军队与清军连续交战,双方伤亡巨大。十九日夜,驻扎在前所城的明军将辎重粮草搬入战船,二十日主动撤出海门关。交战期间,明郑军队遗弃了十几门大炮,有门大神炮长一丈二尺,用18斤铁弹:

今開解伪銅關防一顆,督陣紅旗一桿,高照旗七面,大旗二十四面,鐵盔二十七頂,鐵甲二十五領,甲裙十四件,鐵鬼臉三十七個,綿甲三百六十四領,號布三百六十四塊,腰刀三百一十五把,斬馬刀二十八把,缠頭布六百五十六塊、已經賞兵,滚被二十五床、賞兵,藤牌三十一面、弓二十二張、賞兵,箭三百七十二枝、賞兵,鳥鎗七桿,銅炮十一門,鐵威遠炮一門,大神炮一位、長一丈二尺,鐵彈一個、重十八斤,帳房四十二頂,銅鑼十四面、賞兵,長枪三百四十二桿、賞兵,鐵钂十一把,得獲船七隻,焼毁打沉船大小共六十隻。

之前提到的两种明代要塞炮,虽然重量比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更重,但长度与弹药不详,而第三种重量一样的鉎鐵大炮提及“用炮子三十餘觔”,而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为生铁炮子二十斤,而这意味着什么?!

根据《火攻挈要》“大者,彈作六分,藥作五分。”火炮越大火药越少的规律,《增补则克录》也云:如礮大者用彈三十斤,配藥三十斤論之,則礮腹食藥三十斤之多,豈不装滿礮腹?再加一彈,而彈已在近口,安能致遠乎?此斷斷無是理也!也就是说,明朝七千斤的鉎鐵大炮应该是用药十五斤,生铁炮子三十余斤,与“用药十斤,生铁炮子二十斤”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有明显优势,多了至少五斤火药,而且铸铁炮价格也便宜很多。

当然,也有可能只有火药十斤,依然有优势,而1856年的万斤铜炮也就明末七千斤的水平:

网友拍摄的照片,作为保卫京师的火炮,其制作还算精良,应该是法军在大沽炮台缴获的

《祝融佐理》的虎踞銃尺量法

銃腹容彈,自二十六斤至五十斤。銃口空徑自五寸至一尺。身長或照口径十八径,或照口徑二十五徑。但前攻銃,如虎唬、飛彪等銃,不過取用一時,即簡上號生鐵亦可。惟此虎踞大銃,用以守城,貯放歲久,斷非出礦紅銅配鑄不可也。夫銃身既同攻銃矣,周墙實徑并圍径,每多二三分者何?以守貯臺歲久,厚之者,慎之也。

銃腹容彈十九斤至三十斤者,名曰倍大鴆銃。彈五分,藥用三分。如彈重二十斤者,用藥十二斤,平放七百步,仰放五千三百八十九步。

銃腹容彈五十斤已上至一百斤者,名曰虎唬銃。彈作十分,藥用五分。如彈重五十斤者,用藥二十五斤,平放二千步,仰放八千九百步。如彈重一百斤者,用藥五十斤,平方四千步,仰放一萬六千步。

欧洲直到1543年英国才生产出欧洲第一门合格耐用铸铁炮,进而垄断了欧洲半个多世纪的铁炮交易,而之前都是锻铁炮和铸铜炮占绝大多数。其实铜的延展性比生铁要好的多,是非常好的铸炮材料,但是价格确要比同类型的铁炮贵三到四倍,非常不利于规模化生产。直到1624年,铸铁炮技术在欧洲依旧是被英国、瑞典两国垄断。

当时中国铸铁炮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在铸造大型铁炮的技术上。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浙直总兵卢镗在定海县制造了4门铁发熕炮,炮重五千斤,将其作为海防炮使用。就明代出土的红夷炮,其铸铁炮的数量也是远超铸铜炮。而且明朝仿制的红夷炮在材质上也有很多创新,比如铁芯铜体复合炮,内层锻铁外层铸铁的双层复合铁炮都还是当时欧洲未能掌握的。在红夷炮炮的制造上,明朝由于掌握了制造大型铸铁炮的技术,显然谈不上落后,而欧洲大多数国家还无法掌握铁炮的生产,自然也谈不上太先进,双方都有能够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

总之,YY某清炮比明代好,起码要有弹药长度重量等数据上的优势,要么就有成本上的优势,要么是其铸造工艺更加坚固,要么是瞄准工具与测量手段有新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都没改进,依旧是明代技术与工匠,单靠南怀仁赶鸭子上架翻看书籍依葫芦画瓢就想超过明朝师从葡萄牙、英国、荷兰的火炮技术?这想法犹如小鸡蛋破壳莫名能生出一头大象那么荒唐!

网络上的八旗子弟往往就喜欢玩自我欺骗的脑瘫玩法,下文马上佛郎机与子铳的图已经被他们用烂了,十年后他们依然喜欢用这个图来比各国的攻城巨炮,这类人没啥节操与羞耻心可言:

在八旗眼里,放大加花纹就是所谓先进,黄一农认为这炮非常无聊,其书关于它的内容非常少

这网友估计都没去过任何一家博物馆,图片也是从网上特别选择的最小号火炮:

这图都已经用了好几次了,看来八旗子弟非常喜欢这最小号火器啊,小炮比巨炮,太看得起了

关注这领域的网友应该也很熟悉下面的印度巨炮,早年八旗子弟就是用马上佛郎机去对比这货

他们往往有蜜汁自信:网友都是大傻逼,看不出我八旗子弟的小花招。或者说能骗一个是一个,不管网友信不信,反正他们是信了!!!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真的超过明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