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工作与生活

2021-04-20 16:04 作者:搞艺术的小明  | 我要投稿

各种媒体事物,越是肤浅越能赚钱,如果傻瓜都能看懂,就能盆满钵满。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型博主的自我冲突也日益增多。于是,异化成为人必然的命运,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那之后,沮丧了一段时间,不再想做视频的事,不再想当艺术家,而是把拍照当作一个偶尔消遣的爱好——上班下班,开会散会,心里没有期待,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用手机随手拍照,但不再后期和编辑。后来失眠逐渐得到改善,照片也越拍越平淡。

作为网络虚拟空间的一名虚拟角色,面对粉丝时,常常无所适从。

依靠媒体杂志所提供的思想食物支撑着理想、抵抗着外界庸俗的艺术青年。这些人左冲右突,希望给生命寻找一个更加恰当的出口。绝大多数人妥协找到一份其他食物链中普通的工作,毕竟艺术圈的容纳能力实在有限,即使坚持下来的少数人,也是高度体制化的,因为他们费了很大劲才获得今日的定位,比如在博物馆、画院或文物保护单位的公职。


观察商场里充斥着带小孩的夫妇,他们脸上写着难以言喻的表情。似乎被推着走。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执行随机移动的指令来消耗被囚禁的过剩时间。

其实并没有获得多少新鲜有趣的信息。朋友圈永远有一种趋同的倾向:人们转发一样的文章,晒差不多的生活,将时间浪费在寻求认同上。

而“宁静感(serenity)”则是这些个体需要培养的。宁静感既指一个人主观状态的稳定,又指个体周遭环境的平静。

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的处境是这样的:一方面,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强调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另一方面,又依赖着日益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社会,需要这个社会为他提供生活资料,同时接受社会为他安排的角色,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人的自我有机会显露出来,大多数人是注定没有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个性的。

在他们的生命里,服从社会的需要远远重于满足自我的需要。

从根本上看,大多数人都彼此相同,是工业社会这部巨大机器上的一个标准化零件罢了。

(本文为各类笔记的摘录合并,时间久远,各出处已不可考,故未标注为原创)

工作与生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