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今化(2)
关于古人今化(2)
——上一条所提到的“今化”,大多存于营销号和以“国风”为旗号的一些公号中,如将二苏进行踩捧,也是常用的手段。以今人的眼光去评说古人,算不算是亵渎呢?
以杜甫为例,他们眼中的少陵野老,已经变成了整天挂着一张苦瓜脸的“抑郁症患者”,但稍微辨别一下,就会想到杜甫《望岳》中的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拾遗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后期所记述的,多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凋敝,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但这也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年轻时也有过如《望岳》中春风得意的时候,并非是某些披着“国风”与“科普”外衣的视频号中所塑造的那般苦瓜脸。
杜甫与李白,可以说是至交好友,也可以说是相敬如宾,但万不能说是“迷弟”与“粉丝”,杜甫的成就并非单凭太白的衬托,更不存在“没有——就没有——”的这种句式,像是苏辛二人,都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难道要说“没有苏轼就没有辛弃疾”这样的谬论吗?
这就是古人今化的第二个特点,将古人之间的关系代入今天,并加之各种的饰物,以此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李贺被坑了,不能考进士。”“弟弟,贬贬,捞捞”这样的笑话,其实是应该被限制的,因为久而久之,许多人的认知就会被改变,逐渐不能广泛的去认识古人,只盯着一个“特点”去看,自然会有一些偏见,
历史事实,并不需要用这种“现代话”来进行叙述,我们需要的是简单易懂,但关键词不可被替代,否则,本意就会被改变,成为误人子弟又好为人师的庸俗之人。
越是努力的去营造“人设”,越容易适得其反,如果想要营造子由的形象,倒不妨读读《为兄轼下狱上书》,如果想要了解李白的侠骨傲气,可以去看看《侠客行》。而不是整天看着《清平调三首》将李白意淫成为权贵卑躬屈膝的小人一样,时间久了,高力士也会将李白的靴子扔出去,李林甫磨的墨也会被风干,到时候又是谁的过错呢?
再如孙权,许多人都玩“孙十万”这个梗,但在辛弃疾笔下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孙权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曹操也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我们岂能因为一战之败而否定历史人物的一生功绩?
再如,刘玄德的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如被用到汉昭烈帝身上,不知刘备会不会从陵中爬出来呢?
也希望各位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历史人物,他们已然逝去,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一方坟茔,拒绝玩烂梗与贴标签行为,还他们一个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