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高适如何看待自己与李白的关系?
七月末的尾巴,我终于火急火燎地看完最后一部想看的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
我很少去影院看有争议的电影,但一位UP主的视频推荐着实令我着迷。
UP主的原话是,「这部电影我又认为他特别适合成年人,因为你看的时候,会不会有那么一刻想起自己的初心,会不会想一想这一刻的追求?他不让你重拾初心也不让你放弃追求,他没告诉你你做的对还是错,他只是希望你有一个好的结果。」

浪漫而不说教的立意让我眼前一亮,也就是说,在我看这部电影前,我是有一个较高的心理预期的。
或许是下班后安排的场次过于着急,或许是迷路走错影城,或许是没有吃到已经团好的爆米花可乐,或许是旁边的观众仿佛一台人形弹幕机……
总之,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生理上观影体验极差。
放映结束后,UP主所言我有感受到,但不多,也没有下笔写点什么的欲望。
简言之,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并不喜欢这个「哈姆雷特」。
第二天跟朋友讨论时,我说,「我讨厌高适。」
朋友反问,「一个可能没办法成功的普通人不能做主角吗?」
我忽然意识到为何《长安三万里》在网上争议那么大,因为有太多人在跟影片中的高适共情。
网友们对李白的形象是否被诋毁展开激烈讨论。共情高适的人认为,凭什么不能讲李白的失败?喜欢李白的人认为,制作组夹带私货,与史实严重不符。
我的历史已经还给老师了,说不出个所以然。什么庸才地才天才,什么成功者与失败者,什么年龄段才能与影片共情,这些深刻立意方面的内容我也不太想聊。
我只是很好奇一个问题:在高适的视角里,他觉得自己跟李白是什么关系?

如果感兴趣,接下来,可以跟我一起做几道选择题。 以防携带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造成可能有偏向性的判断,不如暂且把高适称作甲,李白称作乙,简单直白地分析制作组塑造的人物关系。
问题一:甲与乙年少相识,甲天生愚钝,口吃内向,乙天资聪慧,外向洒脱。乙与甲一见如故,两人武艺上相互教导。此时的甲觉得乙这人如何?
A、相见恨晚,心心相惜
B、赏其才气,心向往之
C、嫉其天赋,心生嫉妒
问题二:甲与乙半路分开,各奔前程,约定好重逢的时间。甲一路艰辛,忍辱负重,却没有任何收获。他赴与乙之约,却发现乙早已忘记两人的约定,且夜夜笙歌,结识了很多同道中人,与孑然一身抑郁不得志的自己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甲内心的真实想法是?
A、每个人都有排解自己内心苦闷的方式,乙的方式不适合我,但我尊重,我要回去继续努力
B、花天酒地,狐朋狗友,还把我忘了?众人皆醉我独醒,我不愿与你们为伍
C、为什么乙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众人的焦点?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
问题三:甲回乡默默耕耘,乙逐渐声名远噪,仕途上似乎也有光明的未来。乙邀请甲来长安,想为甲谋一个前程。甲如约而至,看到乙的府邸门前聚集了一帮仰慕者,去寻乙时见他依旧酩酊大醉,身旁还围着一群听起来很厉害的大人物。乙看到甲时很高兴,但他似乎再次忘记与乙的约定。此时甲的心理活动是?
A、理解乙的难处,不怪他,心疼他整日借酒消愁,得更加努力,争取有一天可以帮助他
B、不理解乙的行为,觉得他放浪形骸,自甘堕落,拂袖而去,不屑再给他一个眼神
C、明明是你叫我过来的竟然又把我忘了,你结识了那么多大人物却不能帮我引荐?你根本没有把我当好友,你太过分了
问题四:乙想要入赘谋前程时找到甲,被追杀时偶遇甲,想出世求仙问道时拜托甲。此时甲的真实想法是?
A、看到昔日好友的失意感同身受,痛心疾首,能帮忙一定会帮
B、好麻烦,为什么要来找我?我根本就不想管你,但碍于情面不得不管
C、你也有今天?我再努努力一定能超过你
问题五:战乱爆发,两人立场不同,甲鲤跃龙门,终得天子赏识,乙投错阵营,落败后被判谋逆大罪。此时甲的真实想法是?
A、乙是我此生最好的朋友,我得想尽一切办法救他
B、我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的位置,我们阵营不同,你不要怪我与你划清界限
C、活该。在与你的较量中,我赢了,我终于有机会站在比你高的位置审判你
问题六:乙曾对甲说,「我将你视为最好的朋友。」在甲的视角里,他认为自己与乙是什么关系?
A、少年时结识的知己,拥有共同的志向,虽然选择的路不同,但一直心心相惜,是此生最好的朋友
B、相识多年的熟人,虽然有才华,但人品很差,经常说话不算数,总是在麻烦时才想起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
C、令人嫉妒的、想要拉下神坛并踩上一脚的天才

做完选择后,我们再将甲乙替换回高适和李白。
如果你的选择都是A,你一定是个赤诚努力之人,你在高适身上看到了有些失败的普通人逆袭的力量,而你恰恰就很需要这股力量。
如果你在B、C之间徘徊,认为影片诋毁李白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上学时大多数人应该都写过以《我最好的朋友》为主题的命题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肯定有缺点,肯定有做错事的时候,但TA在「我的笔下」一定是个「可爱」之人,TA的人格底色一定不会让读到这篇作文的「老师」跟「同学」感到厌恶。
整部影片以高适的视角回忆自己与李白的过往,制作组为高适塑造的人设是,天生愚钝,勤能补拙,脚踏实地。
若将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定义为A,李白真的会变成现在观众所看到的那个样子吗?
若是定义为B、C,那么李白的人设为才华横溢,花天酒地,投机取巧,完完全全沦为对照组,成为衬托高适的工具人,就说的通了。

个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讨论李白是否被诋毁,论证的路径太长。我只想通过制作组设定的人物关系,弄清楚我为什么讨厌高适。
以世俗成败论英雄,以贬低好友的方式抬高自己。
这友情可真够塑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