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体态问题 - 肩胛

2022-07-20 09:00 作者:Unfun昂芳  | 我要投稿

方嘉琦 绘图

李易文 编著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 肩胛上移 - 你习惯耸着肩吗?

2 肩胛下旋 - 你的背后有凸起吗?

3 肩胛前展 - 你的肩膀是否太靠前了?

 


1 肩胛上移 - 为何你总是耸着肩

1 简述

2 现象

3 原因

4 自检

6 改善

 

 

 

1 简述

 

肩胛:位于胸廓后面,连接手臂的两块骨骼结构,大致呈三角形。

(图3-1:肩胛骨位置后视图)


肩胛上移:肩胛相对于生理位置向上位移。

(图3-2:左为肩胛中立;右为肩胛上移)


 

 

2 现象

 

我们俗称肩膀的地方,就是肩胛的骨骼结构,它的位置决定了肩膀和脖子的相对位置,我们能做出“缩脖子”这个动作,并不是脖子缩进了胸廓里,而是肩胛向上移动,把脖子遮住了。

 

肩胛习惯性处于上移位置,难以放松回归中立位,就是肩胛上移的体态问题了。

这种问题被俗称为“耸肩”、“端肩”,“平肩”等。

 

 

 

3 原因

 

肩胛上移和颈前屈有相关性,当身体存在颈前屈的体态问题时,通常会伴随出现肩胛上移。

 

颈椎的活动能力会受到肩胛的影响。

你可以试着用颈前屈(详见体态问题 - 颈椎)的方式将脖子向前伸,伸到一定程度时,脖颈处会出现一些压迫感,这时如果你肩胛向上提起,也就是耸肩,脖颈的压迫感会减轻或消失。

然后,再试着做出肩胛向下压,也就是耸肩的反向发力。

想象在身体站直,双臂伸直的状态下,用双手插进裤兜直至顶住兜底还要继续向下顶,插裤兜时整个手臂都会向下运动,这个向下的发力就肩胛下压,尝试持续做出肩胛下压的发力,再伸一下脖子,这时你会感到颈前屈时脖颈的不适感增加了。

 

你可以反复体验两种姿态下进行颈前屈时的感受差别:

肩胛上提时,颈前屈的活动幅度更大,同时脖颈的不适感更轻微;

肩胛下压时,颈前屈的活动幅度更小,同时脖颈的不适感更明显。

 

因为在颈前屈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脖子中的气管、声带等组织都会因颈前屈而受到压迫,这种压迫会持续制造不适感,甚至会影响呼吸和说话,而肩胛上提可以减轻这种不适感,所以已经有颈前屈体态问题的人,会习惯于一直耸着肩,来消除脖颈的不适感,当长时间的耸肩状态导致肩胛上方的肌肉启动了节能机制,肩胛的习惯姿态就被固定在上移位置了。

 

 

 

4 自检


△颈前屈:

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有颈前屈的问题,因为两个问题大概率伴随出现,所以有颈前屈的大概率也有肩胛上移。

 

△看肩膀位置:

对于肩胛上移非常明显的人,从正面、背面都能观察到人处于耸着肩的状态,这样就可以评价为颈前屈。

 

△不定期提醒:

因为肩胛上移是不自觉的持续发力,检查这种情况需要他人时不时的提供协助。

找一位帮手,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提示你放松肩膀,看自己是否能在当时的状态下进一步使肩胛放松下降一次,如果时常保持着耸肩的状态,就是肩胛上移。

因为体态问题需要自然的身体习惯表达,所以这种测试靠自己提示自己的话,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图3-3:时不时提醒)


 


5 改善

 

改善肩胛上移的前提是先改善颈前屈(见第二章),在颈前屈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才能更彻底的改善肩胛上移,两种矫正可以同时进行,但不能不矫正颈前屈,只矫正肩胛上移。

 

放松: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

 

(图3-4:肩胛提肌位置)

(图3-5:肩胛提肌,斜方肌位置)

肩胛提肌位于脖子侧面,可以用手进行按摩。

按摩时,把脖子想象成一个圆柱体,有正前、正后、正左、正右,四个正面,按摩正左和正右两面,就可以按摩到肩胛提肌。

 

(图3-6:按摩肩胛提肌的姿势)


斜方肌上束位于肩膀和脖子连接处,可以用手进行按摩。

斜方肌非常大,只要将手覆盖在肩膀上方就能接触到,因为斜方肌靠近脖子,自己用手按摩时,按摩对侧的斜方肌会更顺手,也就是右手按左肩。

按摩时拇指要在前面,其他四指在后面,拇指和四指合力捏起肩膀上的肌肉。

(图3-7:按摩斜方肌上束的姿势)


加强:肩胛下压

与肩胛上移相反方向的运动,也就是耸肩的反向发力,从自然姿态直接做肩胛下压,对于很对人来说难以找到发力点,所以需要先借助一个阻力让肩胛被迫上移,在肩胛上移的姿态下,做出肩胛下压的发力就比较容易了。

 

动作:双杠撑

 

(图3-8:双杠撑动作渐进图)


双杠是一个理想支撑物,如果不方便使用双杠,用两个一样高的支撑物也可以模拟同样的发力状态,比如用两个相同的凳子,但是因为凳子可能会在地面上打滑,所以要注意蹬脚和地面的摩擦力,也可以把凳子放在防滑的垫子上完成动作。

(图3-9:简单一些的凳子撑)


双臂伸直,撑在支撑物上后,身体悬空或半身悬空,通过肩胛下压使身体上升,肩胛逐渐放松身体会逐渐下降,如此往复。

 

注意:

△手臂别弯:用肩胛下压发力完成动作,不要通过弯曲手臂完成动作。

 

△腿别使劲:半身悬空时腿尽量放松,不要做出类似扎马步或蹲起的发力。

 

进阶:

△初期:用比较低矮的支撑物,略高于膝盖比较合适,以蹲姿半悬空完成动作,因为蹲姿半悬空时上肢肌肉需要对抗的自重更少。

 

△中期:依然用比较低矮的支撑物,以伸直腿的姿态半悬空完成动作,相比蹲姿,伸直腿时肌肉需要对抗的自重更高一些。

当伸直腿也可以轻易完成时,试着一条腿抬离地面继续完成。

 

△后期:双腿都抬离地面,或用双杠完成动作,需要上肢承担全部自重。

(图3-10:凳子撑的进阶过程)


2 肩胛下旋 - 你的背后有凸起吗?

1 简述

2 现象

3 原因

4 自检

5 改善

 

 

 

1 简述

 

肩胛下旋:

当手臂向上展开,或向下夹紧时,肩胛会配合手臂做出相同方向的运动,手臂向上展开时产生的运动是肩胛上旋,手臂向下夹紧时产生的运动是肩胛下旋。

(图3-11:左为肩胛中立;右为肩胛下旋)



 

2 现象

 

因为肩膀的轮廓是肩胛提供的,当肩胛下旋时,肩膀上方的轮廓就会向下斜,所以肩胛下旋被俗称为“溜肩”、“斜肩”等。

 

因为胸廓有弧度,肩胛下旋时,肩胛下角会因不在和胸廓弧度贴合而翘起,在后背上形成隆起,所以肩胛下旋也被俗称为“翼状肩胛”。

还有一些美化这种问题的称呼,比如“蝴蝶肩”、“美人背”等。

(图3-11:肩胛下旋引起的背部凸起)


 


3 原因

 

因为肩胛下旋是配合手臂向下夹紧而做出的运动,所以形成肩胛下旋也是因为手臂经常进行向下夹紧的持续发力。

 

此类发力中最常见的有两种,“夹包”和“展肘支撑”。

先说夹包。

在单肩挎包走路的时候,由于包会晃动,偶尔还会从肩膀滑落,我们会稍微用力夹紧手臂以稳住挎包,这种发力类似于腋下夹体温表时的发力。

这种发力多见于单侧,也就是哪边夹包更频繁,哪边肩胛更下旋。

(图3-12:挎包时夹手臂)


再说展肘支撑。

在长时间伏案时,手肘支撑桌子可以减少腰部肌肉负重,理想情况是大臂基本垂直于桌面,以大臂的骨骼作为立柱来承担重量。

如果手肘在展开的角度下支撑身体,大臂骨骼没有形成立柱结构,在身体重量的作用下,手肘会向两边滑开,为了维持手肘的支撑位置,就要手臂发出向下夹紧的力,虽然腋下没有夹在一起,但发力的趋势是相同的,也是类似夹体温表的发力。

(图3-13:展肘撑桌子)


除了以上两条最常见的原因,还有一些相对不常见的原因。

比如需要站军姿的士兵,军姿要求就是手指夹紧裤线;

比如需要干手工活的木匠,切割、打磨的过程中需要夹紧手臂来稳定工具;

再比如排球运动员,经常做出的击球、扣杀的动作。

这些情况都需要手臂做出向下夹紧的发力,只要手臂向下夹紧发力,肩胛必定配合下旋,只要这种发力足够频繁,足够持久,就会使肩胛稳定在相对于生理位置更加下旋的位置。

 

 

 

4 自检

△看背后凸出:

对于肩胛下旋非常明显的人,可以通过镜子或摄像设备观察自己的后背,在手臂自然下垂状态下,肩胛下角会有明显的凸出轮廓。

 

△摸背后凸出:

对于情况不那么明显,或者比较胖的人,需要由他人触摸来判断,在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下,看肩胛的骨骼结构相对于胸廓是否有明显翘起。

 

 

 

5 改善

 

放松:菱形肌,胸小肌

(图3-14:菱形肌位置)
(图3-15:胸小肌位置)

菱形肌位于身体后面,肩胛中缝处,需要通过工具辅助按摩。

按摩小球配合墙面或地面,用菱形肌瞄准按摩小球的凸起,通过挤压与扭动来进行按摩,通常先用靠墙的方法,如果感觉压力不够大,再考虑直接躺在地上按压。

按摩位置靠中间一点是脊柱,靠外侧一点是肩胛,当小球既没有压到脊柱,也没有压到肩胛,位置就正确了。

(图3-16:按摩菱形肌姿势)


胸小肌位于身体正面,腋下靠胸部的位置,可以用手按摩。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底层,靠近腋窝的位置会有比较明显的纵向肌肉结构,是从腋下向乳头方向生长的,按揉时如果找到这个方向的肌肉结构,就按对了。

 

(图3-17:按摩胸小肌姿势)


加强:肩胛上旋

因为肩胛只会在手臂运动时提供协同运动,所以加强肩胛上旋需要通过手臂向上展开的动作来实现,向上展开到极限时,手臂上举成“投降”状,在“投降”状对抗阻力,肩胛就是在上旋位置发力了。

 

动作:推举+俯卧撑

(图3-18:推举动作渐进图)


手持哑铃或其他重物,手肘展开呈“w”型,将双臂向上推举直至完全伸直,回落至“w”型,如此往复。

 

注意:

△展开手肘:手肘要尽可能展开、展平,因为动作的目标是肩胛,使手臂和肩胛的运动方向相同,才能最大程度调动肩胛参与运动,不要把手肘举向前方。

 

△向上伸直:因为手臂在向上伸至垂直于地面时,才能最大程度调动肩胛,所以要让动作终点的手臂形成“lol”型,而不是“\o/”型。

 

进阶:

△初期:用比较轻的负重完成推举动作。

 

△中期:逐渐增加推举动作的负重,额外增加俯卧撑的练习,为了之后进一步增加难度做准备。

一开始练习俯卧撑可以只运动较小的幅度,也就是不用完全趴下去,随着力量增加,逐渐增加趴下的幅度。

 

△后期:可以进一步增加推举动作的负重,同时继续加强俯卧撑,在俯卧撑的幅度基本达到能够屈肘90°之后,从普通俯卧撑逐渐进阶成脚高手低的俯卧撑,脚高手低是为了模拟手臂向上展开的发力,用自重作为阻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动作难度。

一开始可以只把脚抬高一点点,比如踩在小椅子上,随着控制力增加,逐渐把脚踩在更高的平台上。

 

△大后期:从脚高手低的俯卧撑进阶成踩墙倒立,在倒立能够位置稳定后,再增加手臂的上下运动,和推举的规则相同,可以从很小的幅度逐渐增大,到此阶段时,倒立的负重将远高于推举,所以可以不再继续练推举了。

倒立撑需要额外的躯干稳定性,如果是从俯卧撑逐渐紧接而来,稳定性是可以平缓过渡的,因为俯卧撑可以理解为是没有角度的倒立,这个过程只要难度增加的足够平缓,就会比较安全,如果一个当前阶段还很困难,就先不要进一步增加角度,持续练一段时间,可以控制稳定了再开了增加角度。

虽然倒立撑很难,但对于肩胛上旋的加强效果,也是远远超过推举的。

(图3-19:俯卧撑到倒立的进阶过程)


3 肩胛前展 - 你的肩膀是否太靠前了?

1 简述

2 现象

3 原因

4 自检

5 改善

 

 

 

1 简述

 

肩胛前展:肩胛相对于生理位置向前位移、向外展开。

肩胛前展也常被称为“肩胛前移”和“肩胛外展”,都是一个意思。

(图3-20:作为肩胛中立;右为肩胛前展)




2 现象

 

当肩胛位置中立、自然时,从身体侧面观察,锁骨应该凸出于肩膀。

当肩胛前移、外展时,双肩轮廓向前,会逐渐挡住锁骨。

因为双肩向前凸出,胸显得相对凹进去了,所以肩胛前展被俗称为“含胸”。

(图3-21:肩胛前展引起的含胸)




3 原因

 

当手臂前伸时,肩胛会配合手臂做出前展运动,当手臂前伸的姿态长时间保持,肩胛也会长时间处于前展姿态。

 

生活中需要手臂前伸的情况很多,有些伸一下,比如推门,敲键盘,拿取物品。

有些需要持续伸很久,常见的开车,搞家务,或一些特定的工作行为,比如教师写板书,厨师炒菜等。

(图3-22:生活中的手臂前伸)


在这些常见情况中,都需要肩胛做出前展的运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肩胛向后收的动作却很少,这种情况导致能使肩胛前展的肌肉比能使肩胛后收的肌肉更发达,当肌肉发达程度出现失衡,肩胛就会被较发达的一侧牵拉位移。

又因为一些情况需要肩胛持续保持前展姿态,所以节能机制的启动也会将肩胛固定在前展的位置。

 

 

 

4 自检

△看肩膀:

从通过镜子或摄像设备从侧面观察自己,看自己的肩膀和胸廓的位置关系,越靠前说明肩胛前展越多。

这个问题特征比较明显,通常不需要进行额外测试。

 

 

 

5 改善

 

放松:胸大肌

(图3-23:胸大肌位置)


胸大肌位于身体正面,是非常好找的肌肉之一,可以用手进行按摩。

因为胸大肌的面积覆盖整个胸部,按摩时应该在胸大肌所有区域内搜索酸痛感最明显的位置进行按揉,左、右胸肌酸痛的位置可能不是完全对称的,这很正常,不需要追求位置对称,要针对左、右胸肌各自酸痛最明显的位置进行按摩,当一个位置通过按摩逐渐降低了酸痛感,还要继续搜索其他相对更酸痛的位置。

(图3-24:按摩胸大肌姿势)


伸展:拉绳绕肩

(图3-25:拉绳绕肩动作渐进图)


双手握一个绳子,在手臂伸直的前提下,将绳子从胸前经头顶绕到背后,如此往复。

 

注意:

△别爆发力:伸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用蛮力强行绕过头顶,

 

△别弯手臂:双臂保持伸直,不要屈肘。

 

△左右同步:左右手始终保持同步运动,不要先绕过一只手,再绕另一只,。

 

进阶:

根据绕过头顶时的困难程度,选取不同的握距。

当绕过头顶比较困难时,抓取更宽的握距。

当绕过头顶比较顺畅时,抓取更窄的握距。

当双手握距等于侧平举时手肘的间距,还能比较顺畅的绕过头顶时,活动范围就非常优秀了。

(图3-26:理想的绕肩握距,俯视图)


加强:肩胛后收

与肩胛前展相反的运动。

肩胛后收时,最明显的特征是肩胛中缝位置会挤出一个沟。

肩胛的后收和手臂角度无关,如果你在肩胛后收时手臂会展开,说明你做的不是肩胛后收,而是肩关节的展开,正确的肩胛后收是不涉及手臂运动的。

 

动作:悬吊夹背

(图3-27:悬吊夹背发力示意)


抓住一个有一定高度的悬吊物,身体后仰,在此状态时,身体的自重会使肩胛向前拉开,用肩胛后收的发力使肩胛夹紧,然后在放松夹紧之间往复。

 

注意:

△悬挂物高:悬吊时抓窝的物体要略高于肩膀的高度,不要用低于肩膀高度的悬吊物进行动作,不然很容易变成耸肩。

 

△手臂不动:用肩胛运动完成“夹背”的动作,不要用肩关节或肘关节进行运动。

 

△稳住躯干:肩胛运动时躯干要保持稳定,不要通过摆腿、顶肚子等动完成运动。

 

进阶:

△初期:可以通过悬吊后仰时,脚的支撑位置来调节后仰角度,用较小的后仰角度进行动作难度会比较低。

 

△中、后期:逐渐增加后仰角度,让更大比例的自身体重成为悬吊夹背所对抗的阻力。

(图3-28:悬吊夹背进阶过程)

体态问题 - 肩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