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情绪心理学

【情绪与注意】
极具威胁性的图片会得到注意,即便它们出现在视野边缘,具有强烈趋近动机或汇报寻求的情绪会摘花注意,导致个人将注意力聚焦在局部细节上。
【情绪与记忆】
在看非情绪图片时,个体能够回忆起中心物体以及背景细节,但是当看到的中心具有威胁性或令人感到沮丧的图片时,则能够回忆起中心物体但记不起背景中的细节。
情绪对记忆最显著的影响是促进记忆的形成并增加记忆的强度,强烈的情绪唤醒加强了记忆甚至当记忆事件本身不是特别具有情绪性只是碰巧发生在情绪强烈的时候也会得到记忆增强的效果。对于这一现象,一种解释是情绪唤醒导致肾上腺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进而刺激迷走神经兴奋杏仁核,加强记忆(杏仁核激活的程度越高人越能够准确地记住先前的图片,杏仁核损伤的病人依然能够形成记忆,只是记忆强度不会受到情绪影响)。
关于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心理学家发现了一种记忆——充满情绪的、生动的,且高度细化的记忆,这类记忆被称为“闪光灯记忆”。但这不意味着情绪影响的记忆就真的更为准确,情绪影响下的记忆和普通记忆一样,也会在被提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只是比起一般情境下的记忆,被试更坚信情绪性的记忆是准确的。
也有证据发现,对经历的记忆不是整个过程情绪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几个高潮和亮点的反应。情绪会让我们记住相同效价的事情,如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更可能记起原先那些心情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情绪影响信息加工】
生气的人会把大部分坏事都归因于他人而不是环境,而悲伤的人则相反,更多的把坏事解释为环境因素。
情绪会影响两种认知——系统认知和启发式认知。系统认知更为详实,是对信息完整且精细地分析;而启发式认知则是基于简单的直觉来做决定。悲伤的人倾向于更仔细地考察证据,偏向于系统认知;而高兴的人会更冲动地回答问题,可能会依照刻板印象、第一印象来决定,偏向于启发式认知。这可能是因为悲伤个体有减少悲伤的动机,为避免进一步受到损害,避免继续处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危险情境中,会比平时更加注重细节,获取确认感(高度自信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给予更弱更少的证据做出快速决策)。
此外,情绪还会影响两种说服路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中心路径是通过提供事实和逻辑来使他人态度改变,例如广告中通过罗列科学研究成果来说服观众购买产品;而外周路径则是通过表面因素等和内容无太大关联的方式来说服,例如用明星代言食品。通常,一个决定越重大,中心路径说服力越强;决定越不重要,外周路径更容易说服。当人们很开心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外周路径影响,较少受到中心路径影响,高兴的人容易跳过批判性的证据考察就得出结论;悲伤的人则更多地关注证据质量,倾向于中心路径的说服。
还有研究者认为,抑郁的人更现实,即抑郁现实主义。但是研究对象更多是“心境恶劣”(百度百科:情感性障碍的一个类型,类似于不严重的重性抑郁症的慢性形式)而非临床抑郁症患者。然而,心境恶劣的人也不总是对自己的处境认识准确,有研究发现他们虽然会收集很多的信息,但最终的决策还是会按照一开始的“感觉”来进行,即收集大量信息却不用于决策,被认为是“优柔寡断”。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情绪渗透模型指出,人们经常以自己的情绪状态为依据作出决策,即使决策的目的本身不会诱发情绪。不过,当人意识到自己的决策过程会受到某种情绪的影响时,情绪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躯体标记假设认为,当我们必须要做决定时,我们的头脑会迅速评估可能的选项及结果,并对结果产生情绪反应,利用情绪来指导决策。
另外,给予价值倾向的决策,以情绪为依据(或者说用直觉)做决定往往会更准确地选择那个将来让自己一直满意的选项。Levine等人发现,当我们在选择喜欢的海报时,深思熟虑考虑各幅海报的优缺点的人比靠直觉来选择的人在日后更少体验到对选择的海报的满意。也就是说,当选择涉及喜好时,根据直觉会比深思熟虑更好。这可能是因为逻辑上的分析扰乱了潜意识的进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延迟决定,按照直觉的方向进行分析,或许可以找到潜意识做决策的依据)。
拓展,在择偶中,可能按照直觉并不是会令自己最幸福的,因为直觉(潜意识)很可能选择一个和自己过去亲密关系模式相同的伴侣,而过去的亲密关系模式不一定就是会让自己幸福的。
参考书目:《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