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过真香定律,Pe-8轰炸机,二战苏联唯一国产重型轰炸机
二战前的苏联在航空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起陆军来说并不算少,只不过苏联当时的技术底子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确实有差距,飞机的一些性能方面就有所不足了,但总的来说不管是型号丰富程度还是研制方向,当时的苏联都跟上了时代潮流,而二战中苏联唯一国产的4发重型轰炸机Pe-8,就是在二战前开始设计的。

坎坷的研发之路
1934年,设计师图波列夫在ANT-40型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发新的重型轰炸机,它被初步命名为ANT-42,也就是Pe-8的原型机。当时苏军已经有了TB-3四发轰炸机,该机在30年代初给了其他国家极大的震撼,不过TB-3实际上性能水平一般,本身残留了一战时期的技术风格,至少这个庞然大物在30年代的科技大爆发中无法维持长久的优势。

ANT-42作为大型轰炸机的继任者,当然要在性能水平上全面超越TB-3,奈何图波列夫刚刚展开工作不久,就因为某种原因蹲了大狱,设计工作只好由佩特利亚科夫设计局接手。
摆在当时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苏联没有合适的大功率引擎,这就让飞机无法达到预想中的航速和飞行高度。
1936年,第一架原型机试飞,采用悬臂式中单翼布局,四引擎配置;该机采用了大量当时先进的设计技术,全机流线型机体、全封闭式驾驶舱、半球式的机枪塔等等,可以说该机在气动结构上完全跟上了时代。

问题主要出在它安装的AM-34气冷发动机上,输出功率只有800马力,飞行性能达不到苏军要求的440千米时速+3吨载弹量+4500千米航程+升限1万米。
为了满足需求,佩特利亚科夫在弹舱内增加另外一台发动机,这台发动机驱动空气压缩设备,为靠近机身的两台主引擎提供压缩空气,增强它们的功率。这个方案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佩特利亚科夫本人也因为此事被捕。

在一系列的修修补补中,1938年首批6架Pe-8开始生产,引擎则更换为柴油发动机,航程上有了保障,但是故障率却居高不下,服役中因故障损毁的数量比战损还要多。
Pe-8最大起飞重量约31.5吨,翼展39.1米,最大航程约4700千米,机组11人,自卫武器包括2门20毫米机炮、2挺12.7毫米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飞机最大载弹量约为4吨。

没有亮点的服役
二战前Pe-8带着技术故障开始服役,只装备了2个空军团。整个服役期间,该机拿得出手的战绩就是1941年8月轰炸柏林,与后来轰炸东京一样,这次任务更像是一种报复行动,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糟糕的是出动了12架Pe-8,但是因为机械故障和迷航等原因,只有4架飞机成功完成任务。过低的使用效率让苏军高层很快决定停用Pe-8轰炸柏林,在那以后,Pe-8都没有什么出色的任务了。

以30年代以及二战初期的技术水平来说,Pe-8如果能解决引擎可靠性问题,它的综合能力还是不错的,与B-24轰炸机不相上下。奈何苏军缺少远程轰炸飞行经验,而引擎恰恰又是自身的软肋,这才让苏军高层干脆放弃了战略轰炸,转而和德军死磕战术轰炸。
等到二战中后期,盟军的战略大轰炸表现出极高的作战效率,直接从国家层面削弱德国的整体作战力量,这比前线歼灭一个师带来的效果还理想。在大战中,苏联引擎技术也在进步,Pe-8开始换装新的汽油引擎,可靠性问题正在改善。

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苏军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B-25轰炸机,轰炸机需求问题暂时不那么强,他们把眼光对准了最新式的B-29重型轰炸机,跟它比起来,B-17、B-24、Pe-8等这些机型都差远了。恰巧1944年3架B-29因故迫降海参崴,苏军得到了“现货”并加以仿制,也就是后来的图-4。
逃不掉真香定律的Pe-8
Pe-8重型轰炸机的起源,是和30年代苏军的军事建设有关,但是苏军大部分将领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战略大轰炸这回事,二战初期都仍然强调战术轰炸。

这种观点的彻底改变应该和当时盟军实施的一系列轰炸有关,面对如东京轰炸这般有效的打击,再笨的人也应该看得出来效果有多好了。只不过苏军的Pe-8仍然受到可靠性的限制没有发挥大作用,等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时候,Pe-8已经显得过时,图-4才是新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