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英战张特”

2020-02-23 21:19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张特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小人物,他活跃的年代,那些后世脍炙人口的故事早就已经远去,那些老百姓眼中的英杰奸雄都已经入土。好在他依旧有一些资本,他在体制内担当牙门,他的上司是镇东将军诸葛诞。但是他的上司诸葛诞总觉得他没有才能,还一度上表想要把他贬到护军这样一个闲散职位上。好在诸葛诞升职了,新上司毌丘俭倒不怎么给他穿小鞋了,他终于成了新城的守将,在合肥的他想着就这样在后方吃一份俸禄,也算是给国家尽忠了。

他的命运在建兴二年(253年)的春天改变了,前一年,东吴的诸葛恪在东兴接连击败曹魏大将王昶、胡遵、毌丘俭等人,决定乘胜追击,于是在那一年的3月团团包围了张特驻守的新野城,当时城内只有3000守军,而城外则是20万的东吴大军,诸葛恪认为胜券在握,于是决定猛攻新野,东吴抓到了试图向城外传递消息的郑像,命令他向城内喊话:"大军已还洛,不如早降"。谁知道郑像不从其言,反而向城内大呼:"大军近在围外,壮士努力!"此人正是张特重用之将;城内兵少粮缺,90多天之后,城墙崩塌,军队器械破损严重。张特于是修书一封送出城外: “如今我已经无心再战了。但魏国法律规定,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我自受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城虽然失陷,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并直接交出了象征兵权的印绶。诸葛恪信以为真,决定暂缓攻城。谁知道哲却是张特的缓兵之计,他趁趁夜拆下房屋建材来修补城墙破损之处。等到隔天,张特修好了城墙,便告诉吴人说:“我但有斗死耳!”(我要和你们斗个鱼死网破!)东吴军队得知被骗,恼羞成怒而连日攻城。但是因为诸葛恪穷兵黩武,军队早就疲乏不堪,诸葛恪自知失计,但又耻于攻城不下,最后因为军心涣散和魏军增援到来而只好退兵。

张特守下了新野城,东吴的北伐攻势就此化解,史书记载曹魏朝廷“便以其为杂号将军,封列侯,又迁其为安丰太守”,杂号将军可以理解为后备将军,太守也算不上什么高职。《三国志》对于张特的记载到此为止,我们不清楚他生卒何年,是否有子女,他后来的官运又如何,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浓一笔,就此消失了。

却因为这样的一笔,他在后世的游戏《三国志》中留下了形象


再说说故事中另外三位主角:诸葛恪为了北伐在国内铲除异己,大权独揽,四处树敌。他战败归国后威名大降,孙峻和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在帷帐内埋伏了士兵,出来迎着诸葛恪说:“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想以此来试探诸葛恪。诸葛恪说:“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这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诸葛恪看到后准备返回,在大门处遇到太常滕胤。诸葛恪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对诸葛恪说:“陛下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饮。孙峻说:“你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喝着自己带来的酒,诸葛恪的心情这才安定下来。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他的子嗣或是被自己所杀,或是被株连,一代权将就这样狼狈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毌丘俭在正元二年(255年),因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愤起东南之兵,矫太后诏,西进勤王,史称“淮南三叛”之一,惜孤立无援,进军受阻,在第二次乐嘉战役中,溃败于司马师、邓艾、王基、胡遵、诸葛诞、乐綝,王昶、孙峻联军围攻下,不久在慎县安丰津被捕身亡。

诸葛诞后来升到了征东大将军。虽然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但因为自己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还得到了东吴的支援,据说当年气候异常,原本的地利全部化为乌有,东吴援军也因为其内乱迟迟不到,甘露三年(258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所斩,夷三族。

张特有才华吗?毫无疑问是有的,不然他不可能在20万大军包围下还能从容施计,团结将士,任用郑像这样的忠义之士,但他的才华能够超越其他三位吗?却不好说,诸葛恪在危机四伏的东吴宫廷内赢得权力,并且一度在东兴取得大捷;毌丘俭博文多学善诗赋,远征灭句骊王国,纳朝鲜半岛,收先汉故地,又拓土千里;诸葛诞死后,他的手下没有一个投降,眼看着一个个同伴被主角,也坚决不背叛已死的大将,可见其治军的严谨。

说张特的故事,也是试图破解一种历史的迷局:一种以“才能论成败”的算式,一种崇拜强者的图腾。张特是有才华能力之人,但他的能力只是表现在守城治军,以一种互联网的“战力计算”思路来看,张特的胜利是因为他的能力超越了诸葛恪?而以这个思路反推各人的结局,肯定有人觉得“毌丘俭,诸葛诞身首异处,他们能力肯定不如张特”,这样的结论,你我看了都会好笑,但是假如将故事里的主人公换成众人熟悉的“刘关张,郭嘉荀彧,赵子龙”等流,一场骂战肯定不可避免,然而问题的本质不都是一样的吗?

张特的故事,所有人都幻想着:他得到重视,当了大将,统一全国,并且功成身退。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故事,一个人的成功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历史的机遇,张特的成功是靠个人的努力,他失落的下文或许和当时历史的背景不无关系。但是历史的机遇始终不能代替个人的努力,绝大多数人都会幻想自己拥有诸葛诞,毌丘俭,诸葛恪这样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多少人会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张特,有没有足够清晰的思路和强硬的手段,能守下新野城呢?以刘关张的故事做美梦,固然能说明你志向高远,但是脚踏实地干工作的时候,恐怕张特才是我们更加能接触到的,也更加有借鉴意义的“榜样”。


“三英战张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