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冀东、平北抗战•感人的军民鱼水之情
敌后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的人民战争,全民参战是其基本特征,军民团结是胜利之本。全民族抗战期间,密云乃至整个平北、冀东地区的人民一直拥护共产党,紧跟八路军,与八路军一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有3000多名密云儿女参加八路军十团、十三团、十六团等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涌现出英雄母亲邓玉芬等一大批舍家纾难的模范人物,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密云人民与共产党八路军同心同德,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建立起亲密的鱼水关系。1942年,在环境最残酷、部队减员最多时候,山地人民支援子弟兵,娘送子,妻送郎,纷纷把亲人送到部队,仅河西就有297名青壮年补充到十团,其中张家坟村50余人、冯家峪村30余人先后参加八路军。由于人民支持,十团由初来时不足千人迅速扩充到1500余人,此后每有战损减员都能得到及时补充。 西邵渠村先后有35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其中10人牺牲在战场上。1944年7月,河东承兴密联合县一个月内有569名青年参加八路军,使八路军十三团达到满员规模。 人民群众把八路军,游击队和政府工作人品视为亲人,把帮助掩护他们,保护抗日物资,保守抗日秘密看作是应尽责任,为此不怕担风险,甚至不惜献出生命。水堡子村邱凤英大娘,在敌人圈住全村百姓搜查八路军、强迫百姓认领亲属时,挺身而出,冒着全家被杀风险把被圈住的十团侦察员当亲属领回。大西沟村民郑景恒,在日军“扫荡”时把20余名八路军伤员带到一个隐蔽山洞躲藏,回村后不幸被捕,日军押着他上山找伤员,就在藏人的山洞顶上拷打他,郑景恒宁死不说,被日军刺死在洞外………… 有人民群众帮助和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得到很好照料。八路军十团在丰滦密期间,卫生队一直驻在扇子山,周围村庄家家户户住有伤病员。为使指战员安心养伤,县、区救国会组织周边各村群众日夜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积极协助医务人员护理伤病员,端屎端尿,洗伤换药,群众把自家粮食留给伤病员吃,自己吃野菜。西白莲峪村救国会组织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到天津、北平等敌占区,用杏仁、药材等山货换回急需的食盐、棉纱、药品,为卫生队解决许多困难,为此曾3次受到丰滦密县政府嘉奖。1942年底,八路军十三团卫生所迁至干峪沟村,冀东西部伤病员都往干峪沟送,最多时住有伤病员70余人,村民把房屋都腾出来给伤病员和医务人员住,自己住驴棚猪栏。担架不够,村民把自家门板卸下来做担架,有伤病品牺牲,村民用自家板相当棺材予以掩埋,卫生所驻村两年,各家板柜几平被埋光,村自卫军除站岗放哨抬担架外还成立水班和屎班,水班负责给伤病员喂水喂饭,屎班负责给伤病员接屎接尿。村里妇女成立洗衣班,负责给伤员洗脏衣鞋袜。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干峪沟村成为八路军伤病员安全温暖的家。 这种可歌可泣的事例不胜枚举。密云根据地人民以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紧跟共产党,支持八路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心抗日,无私奉献,为密云东西部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被誉为“当代佘太君”的英雄母亲邓玉芬就是密云人民民族气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典型代表。她于1891年生于密云县水泉峪村,成年后嫁给张家坟村任宗武。婚后缺房少地,被迫举家搬迁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上开荒度日,含辛茹苦养育了7个儿子,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毅然将自己的六个孩子先后送上战场,参加了民兵队伍,最后,他们不幸全部牺牲在战场上。
邓玉芬是1891年生人,她的家就在密云县水泉峪村。她家境贫寒,从小吃苦长大,这样的童年生活养成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当时的村民们人人都知道,邓家的女儿十分能干,是个当家的好手。 邓玉芬十五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了四合堂张家坟村的一户人家。这家人姓任,邓玉芬的丈夫叫任宗武,是一个憨厚老实的青年。她的婆家和她自己家一样贫苦,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在亲戚家里。任家做着当时的贫苦农家传统的工作,租地主的田地来进行耕种,以此来养活一家子人。
邓玉芬性格坚毅刚强,是当时少有的有主见的女性。家里人让她裹脚,她坚决不干,终生都是一双天足。她一分能干,把婆家上上下下都照顾得很好,任家人很依赖她。尤其是她的丈夫任宗武,更是什么都听自己的妻子的。 但是好景不长,不幸的事发生了,地主收走了相借给任家的土地。这一家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可怎么办呢?任宗武每天愁眉苦脸,为生计发愁。邓玉芬却不以为然,她认为人定胜天,有手有脚能劳动的大活人不可能被饿死。 张家坟村的东南向方向有一座山,名叫猪头岭,是一座荒山。因为猪头岭的山路特别崎岖陡峭,人很难爬上去。因此一直也没有人去开荒。邓玉芬一咬牙,一跺脚说:“我们就去猪头岭去。” 于是,夫妻二人就爬上了猪头岭,在山上开荒耕种。起初两个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睡觉。但功夫不负苦心人,夫妻两人的辛勤劳作有了收获,他们成功的开垦出了土地,大片的庄稼长起来了!两人还盖了几间房子,生活一天比一天充实了起来。 邓玉芬和任宗武就在猪头岭上安下了家。按照当时的传统思想,孩子越多越好,于是两人先后生下了七个孩子。七个孩子都是男孩,老大到老六分别叫任永全、任永水、任永兴、任永合、任永安、任永恩,小儿子由于年幼尚未取名。大点的孩子们也跟着父母劳作,如秧苗一样一天天茁壮地成长着。 1933年,日本侵略者攻破古北口,先后占领石匣、密云。将张家坟村划到了伪满洲国的边界线内,后来,为了封锁我平北根据地,日军在这里搞起了集家并村的制度,把老百姓通通赶入划定好的居住点,剩下的地方庄稼拔掉,房屋烧毁,严禁耕作与居住,成了不折不扣的“无人区”。
在这样的统治下,没有中国人的日子是好过的,邓玉芬一家也一样。她的三个大儿子选择去给地主家做长工,挣一点微薄的血汗钱来补贴家用。其他人就在家中种地,努力维持这个家,期盼着日本人能早日被打跑。 最初猪头岭上只有邓玉芬一家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来到猪头岭开荒种地。渐渐地,猪头岭上已经集齐了六户人家,俨然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转眼七年过去,时间到了1940年,离日本投降还有5年的时间。这年5月,八路军第十团来到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李瑞征参谋带领着工作队来到了猪头岭,向老百姓们宣传抗日的必要性。邓玉芬深以为然,牢记于心中。 成立游击队需要钱、需要人,邓玉芬家十分穷困,没法给游击队提供金钱支持。于是邓玉芬对自己的丈夫任宗武说:“成立抗日游击队是大好事,不把日本人打跑,我们是不会有好日子过的。”邓玉芬让丈夫去把在外打工的几个儿子找回来,让他们加入游击队。 不久,游击队就加入了挺进军,随着大队一起外出作战。三个儿子也都随队伍离开了家,邓玉芬并没有舍不得儿子们,而是鼓励他们说:“一定要好好打鬼子,早日把鬼子们打出中国,让老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 3个儿子在外抗日,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承担起照顾瘫痪的婆婆和大部分家务农活,支持丈夫参加村自卫军,执行站岗放哨、送信运输等抗日勤务。她的家是八路军、地方干部的经常住所,她待他们如亲人,把粮食留给亲人吃,自家吃糠咽菜。经常有八路军伤病昂在她家养伤,她为伤病吊端屎端尿,喂药喂水,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使伤员早日痊愈,她养了母鸡、奶羊,蛋奶全部用来补养伤病员,舍不得给自己的孩子们吃。她的爱心温暖着丰滦密根据地每个干部和战士的心,大家都亲切的叫她为“邓妈妈”。
英雄母亲邓玉芬(1891-1970) 1941年底,日军实施“四光政策”疯狂制造丰滦密“无人区”。邓玉芬响应抗日政府号召,誓死不离“无人区”,并让丈夫把在外打活的四儿、五儿找回来加入村自卫军模范队,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942年3月,日军偷袭百梯子沟,正在沟里搞春耕的丈夫任宗武和五儿不幸遇害,四儿也负伤被捕。邓玉芬没被吓倒,更不屈服,忍住悲痛,更加努力地为抗日做事。 这以后,不幸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儿、三儿在保卫盘山根据地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夏,四儿在伪满鞍山监狱遇害;同年秋,二儿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逝世。面对一个又一个沉重打击,邓玉芬都挺住了,她控干眼泪,把对日木侵略者的仇恨和怒火埋在心底,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春种秋收、做军衣鞋袜、照料伤病员,样样干在前头。 1944年春,日伪军对猪头岭一带进行“肃正扫荡”,连续几天几夜搜山剿岭。邓玉芬带着不满6周岁的七儿躲进一个隐蔽山洞。山洞阴冷,几天没吃饭,七儿生病发高烧,大声哭闹。正赶上日军又来搜山,如果哭声传出,不但母子二人难逃魔掌,旁边另一山洞里还藏着一些乡亲和区干部,也必然给他们带来自之祸,眼看日军越搜越近,七儿仍哭闹不止,为保护乡亲和干部 她情急之下从棉祆里扯出棉絮塞进七儿嘴里,并将他抱紧在胸前。日军搜查许久才撤走,乡亲和区干部安全了,但七儿脸被憋的发紫,再没有缓过气来,当夜就死在了妈妈的怀里。邓玉芬再次承受住丧子之痛,顽强地生活着,斗争着,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为保卫解放区,邓玉芬又毅然将身边唯一的六儿送到密云县支队,1948年,六儿在随部攻打密云县黄坨子伙会据点战斗中壮烈牺牲。 邓玉芬,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为抗击日寇侵略勇敢地献出6位亲人的生命,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最后一个儿子,成为功载史册、人人称颂的英雄母亲,是密云人民的杰出代表。邓玉芬誓死不当广国奴的坚定信念,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视子弟兵为亲人的伟大母亲情怀,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1970年2月,79岁的邓玉芬去世,她被埋葬在张家坟村,永永远远地守护着这块土地,同她的儿子和丈夫,还有千千万万为抗日牺牲的八路军战士一起,永远不会分离了。 2014年7月7日,在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举行的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发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邓玉芬:“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从此,邓玉芬的故事被更为广泛地传播。 如今,在她的家乡—密云张家坟村,已经竖立起了雕像,她的壮举,还有那个年代,数不胜数的军民鱼水深情,都将被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