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的改变【新一战】被偏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章间章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争计划

2021-06-21 22:04 作者:枫曦雨晨  | 我要投稿

到目前为止,本作品仍然是科普真实的历史,历史幻想的内容还需等到马恩河战役。所以,目前可以将其视为一般的历史科普类文观看

协约国的战争计划

法国 “十七号计划”

原因:普法战争中失去阿尔萨斯洛林的耻辱

制订时间:19111914

制订人:法军总司令霞飞元帅

内容:将法军集结在从比利时南部到瑞士之间的阿尔萨斯洛林一线上去,从而集中兵力对阿洛二省发动进攻。霞飞元帅当然知道,若如此做,法国与比利时之间将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但德国应该会顾忌战线拉得太长而不会向墨兹河西岸发动进攻。

霞飞元帅


俄国“防守计划”

前提:假使德国人率先入侵俄国。

内容:那么俄国人会以抗击侵略的姿态投入战斗,充分利用好边境修建的要塞抵御德国,以辅助法国盟友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的进攻。

俄国“十九号方案”

前提:德国率先入侵法国,因为德国率先入侵俄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故主要准备本方案。

内容以及发展历程:初代版本

制订人:尤里·达尼洛夫将军、弗拉基米尔·苏克里洛夫将军

内容:立即集中兵力突击东普鲁士省,之后再解决奥匈帝国。他们对诸如“奥匈帝国的威胁不比德国少”“不应该放弃俄国边境地区的要塞”“应该通过西里西亚地区直取德国”“俄国军队应该在国境内防守作战”等等建议充耳不闻

转折:但是这两位将军在国内的劲敌有很多,其中最强势的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舅舅尼古拉大公。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九号方案”原稿受到的反对越来越多,已经到了不得不修改的底部栏

发展历程:改后版本

原因:由于进攻奥匈帝国显得更为可靠一些。

时间:1912年修改

内容:仍然保留了进攻东普鲁士的计划,但是战争的重点已经导向了奥匈帝国了,俄国边境的要塞群再次驻扎了重兵。更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开战之时会沿着奥匈帝国—俄国边境驻扎,其余的军队会按需要进攻东普鲁士或者加利西亚。

比利时与塞尔维亚

内容:两国都想拒敌于国门之外,但是想想自己缺粮少弹的军队就不是列强的对手。两国的战争计划都是寄托着自己国内的情况制定的。战士们会退守至有着加强的复合式堡垒城市中或者到地形复杂的内地继续战斗。同时,他们也寄希望于盟友。

英国

内容:英国一直就没有强大的陆军。他们会将规模不大的英国远征军投入登陆至法国援助法国陆上作战。最主要的是英国的王者之师——皇家海军,这可是世界上最庞大而先进的海上力量。她们将负责对德国海上封锁。由于英国在718~20日大部分战舰回到了船籍港进行检修,这就可以将之前下达的“分散作战”的命令及时撤回,从而保证了28日开战时有足够的战舰开赴战场。

 

庞大的英国皇家舰队


同盟国的战争计划

德国:“施里芬计划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元帅

施里芬计划图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法国政府,基于阻止德意志统一造成的失衡而对普鲁士宣战却折戟色当。普鲁士人在他们共同边境的战斗中摧毁了法军,然后长驱直入,包围和攻陷了巴黎。为了消除未来的法国任何的军事威胁,统一的德国吞并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从而很大程度的从军事与经济上削弱法国。

作为回应,法国于是以沿着一百五十英里法德边界的四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从瑞士的坚不可摧的屏障阿尔卑斯山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然后用从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二十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面对着这种难以克服的棱堡,从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的战略。这个小小工业国家,提供了有充分铁路、公路、河流和运河的一条不费力的通路,而且它和法国的边境是不设防的。施里芬将军对于比利时在列日和那慕尔面向德国的设防据点感到愤怒,他抱怨它的军事防御旨在“……阻止德国侵入其领土,但它对法国的边境却不设防。对于比利时担心德国而不担心法国的原因,这位将军装作不知道。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诱敌并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计划的修改

      修改者:小毛奇

      内容严格说来,小毛奇对于施里芬的基本思想几乎是完全接受,未加任何修改,这可以分条列举如下:

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必须两面作战;

采取东守西攻的原则;

在西线的攻势主力指向右翼;

德军必须假道比利时,即必须破坏该国中立。

以上4点在1914年完全没有任何改变,所以小毛奇实际上是在执行10年前由施里芬所拟定的计划。

      施里芬计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兵力的分配非常不平均:东西线兵力之比为1:8;在西线上,其右翼又占总兵力的7/8,只留下1/8的兵力部署在左翼。计划中的西线总兵力共72个师:53个在旋转的右翼上,10个师面对凡尔登(Verdun),构成整个部署的枢轴,而沿着洛林省的要塞线上(左翼)则只有9个师。

李德哈特分析,这是很精明的计算,把左翼兵力减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达到空前的强度。即令法军攻入洛林,压迫德军左翼后退,也仍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攻势,而且愈深入则愈危险。这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若法军向前推这一面,则后面的一面就会倒转过来打在其背上。压迫得愈重则反击也愈加重

      小毛奇对于西线兵力的分配大致为:左翼30万,中枢40万,右翼70万(共140万)。原计划左右之比为1:7,现在大约变成1:3。当然,这些数字的计算不一定精确,但右翼不曾照施里芬遗训所要求予以增强,反而相对减弱则为无可否认之事实。而东线也加强了更多的兵力,预示着西线的兵力减少。

      由于小毛奇误以为英国会在比利时中立地位受到侵犯之时按兵不动,因此放弃了取道荷兰的计划。一系列的变动,将德军前进的路限制得十分狭窄,而他们面前,还有列日的复合堡垒。

       最后的修改

      小毛奇终于听从了其他将军的建议,将一支预备队部署在了西线的北翼。也将守卫南线的几个师的兵力移动到了北线。

      奥匈帝国的计划

      当时的情况下,奥匈与俄国、塞尔维亚两国开战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奥匈帝国决定:一旦两线开战,那么奥匈帝国就遵守承诺挺进波兰,缓解德国在东普鲁士的压力。

 

 


历史的改变【新一战】被偏转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章间章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争计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