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能玩懂 11.11 的都是高手。
一年一度的 11.11 又来了,各大电商都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促销
不过今年的 11.11 跟往年的不太一样
你需要预付定金、抢优惠券、加入省钱拼单战队以及做各种无厘头的任务
到了结算那天,还要跟一万多人去竞争一个获得赠品的机会
最后发现其实不过才省了几块钱而已!
有多少人晚上在熬夜做算术题呢
1000 块钱的商品,满 500 减 40 和八折券
哪个更便宜?
满 600 减 50 跟 30 元津贴
哪个更划算?
满 400 减 100 的优惠券和满 600 减 50 的品类券
哪个更实用?
拜托,咱们是来 “剁手” 的!
不是来参加奥数竞赛的好吗?

其实,算不明白也没关系,直接问问店家就是
可没想到店家的回复竟然是
“太复杂了,我也没弄明白”
各种匪夷所思的游戏更是搞的人眼花缭乱
拉人组队抢红包,抢到了才发现不能用
还需要 “兑换”
直接说吧,这个 11.11
到底还让不让我们买东西了!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时间限制
11.11 是周一啊,我们不用上班的吗!

哦对了,U 妹给大家提个醒:
跟往年不同,今年 11.11 的预付定金是不能退的!
“定金” 不等于 “订金”
就算优惠名额没抢到你也得买!否则定金就白搭进去了!
小伙伴们可千万要擦亮眼睛啊!

令人秃头的 11.11 到底有多复杂
用一个清晰明了的思路描述此次活动复杂性:
2019 年 11.11 发展方向:
把优惠券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一颗四百年古树右后方 300 英尺的刘姓土拨鼠家的车库里
在 2 小时内找到土拨鼠一家并在车库前合影留念,即可获得 5 元优惠券。
更有给予对此次 11.11 活动高度评价:
据悉,下一届诺贝尔数学奖已经定下人选,是天猫 CEO
获奖原因是每年一度的 11.11 狂欢节极大的提升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数学水平。

有很多网友表示:
所有买买买的欲望
在 11.11 各商家的套路面前都化为乌有
因为太费脑子!
↓↓↓




那么,11.11 的规则有多复杂呢?
感受一下:
满 XXX 减 XX
定制 X 折
预付立减
下定最高减 XXX
疯抢 XX 券
XX 折上折
押爆款赢 XXXX 红包
前 XXX 名半价
有网友将 11.11 的规则
总结成了数学公式
11.11 满减理论公式
1. 拆单的情况
X-Y-Z-{X/X+A *(X+A/400*50)}
X 商品价格
Y 店铺折扣
Z 优惠券
A 凑单商品价格
(X+A 尽量保证为 400 的倍数)
2. 不拆单的情况
X-Y-Z-{(X/400*50)}
X 商品价格
Y 店铺折扣
Z 优惠券
X/400 只取整数部分
有没有一种做高考数学压轴题的感觉?
看不懂此次活动规则的,U 妹建议你报个 “11.11 红包补习班。”
而这届年轻人们早已经陷入被阿里支配的恐惧当中。
不仅每天上下班地铁、电梯、楼宇、公交全是 11.11 的广告,点个外卖打开饿了么、刷个新闻打开微博、看个剧打开优酷……
通通都是一个硕大的猫头。
有人说我不打开这些 APP 不就清净了?
对不起,你还是太年轻了,缺少互联网的洗礼。
哪怕你在夏威夷,只要你还用手机,就一定会收到猫头的亲切问候。

如此复杂的 11.11 到底有何猫腻?
每年的 11.11,商品价格不一定更便宜,但是玩法一定会越来越复杂。
都说 11.11 的优惠一年比一年少,果然,10 月 21 日零点正式揭幕的第 11 届 11.11,复杂程度也同样没有令人失望。
尤其是 “合伙开喵铺瓜分 20 亿” 活动,拉上一系列阿里产品的有效联动,各个平台还有单独的玩法,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究竟是什么原因,抛弃了最初简单粗暴的打折活动,不断推出越来越 “花里胡哨” 的玩法呢?
这些复杂的活动都逃不过一个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十分常见也是十分理性的营销手段。
淘宝作为一个活跃用户达到 6 亿的超级 APP,增量市场基本达到了天花板。在转入存量市场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流量运营起来。
这次 11.11,许多人耗费了二十天的时间去研究和参与到淘宝天猫制定的规则中,获取的可能是几十上百块的优惠。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时间成本是极大被浪费,但是淘宝天猫得到了来之不易的流量,因为你的时间不值钱。
通过优惠券、满减规则、各类其他名目的 “会场参与大狂欢” 等活动,层层筛选,把消费者从富有到贫穷一次分为:
一次性可以消费动辄几十上百万的人
消费额在几十万的人
消费额在几万的人
消费额在几千的人
消费额在几百的人
……
从而达到消费者剩余的最小化与利润的最大化。
无论是淘宝直播也好,还是盖楼、领喵币也好,都是为了抢夺用户的使用时长。

到头来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是因为买东西点开淘宝。
那我们玩盖楼的意义何在?
薅羊毛的人,自己才是肥羊,因为羊毛永远出在羊身上。
如果说去年的 “集赞” 活动拉开了 “拼社交” 的大幕,那么今年再度火爆刷屏的 “盖楼” 则是换汤不换药。
大数据就是这些平台割韭菜最先进的工具。
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商对比传统商业已是鸟枪换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