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3.4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

2023-08-30 11:0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4、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创造的,然而只有通过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等,就是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商品价值才能显露出来。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是最简单的价值形式:如一把斧子=二十公斤谷物。现在我们来考察这一形式。

  这里,斧子的价值通过谷物表现出来。谷物成了表现斧子的价值的手段。斧子的价值所以能通过谷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只是因为生产谷物同生产斧子一样,也消耗了劳动。商品相等的后面隐藏着生产它们所消耗的劳动的相等。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1]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中。用自己的使用价值表现另一商品价值的商品[2]处于等价形式中。谷物是另一商品[3]的等价物。这样,一种商品[4]的使用价值就成为另一种商品[5]价值的表现形式。

  远在原始社会中就已萌芽的交换,最初带有偶然性,并且是以物物直接交换形式进行的。与交换的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把斧子=二十公斤谷物

  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下,斧子的价值只有通过一种商品[6]的使用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7]的产生,交换更加经常了。个别部落,如畜牧部落,开始生产出多余的畜产品,并用以换取自己所缺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与交换的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参加交换的已不是两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商品。

  这里,商品的价值不是通过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许多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同时,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也比较固定。然而这一阶段仍然保存着商品的直接交换。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种商品和别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日益显出它的缺陷。在交换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商品生产的矛盾[8]的发展所造成的。愈来愈经常地发生这样的情况,例如靴子的所有者需要斧子,可是斧子的所有者不需要靴子而需要谷物,因而这两个商品所有者不能成交。于是靴子的所有者就把靴子换成一种经常进行交换、大家都愿意要的商品,比如说绵羊,然后再以绵羊换取他所需要的斧子。而斧子的所有者以斧子换得绵羊后,再把绵羊换成谷物。这样就解决了直接交换的矛盾。商品的直接交换逐渐消失。从商品中分离出一种一切商品都同它相交换的商品,如牲畜。与交换的这一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是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在于一切商品都开始和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相交换。然而在这一阶段上,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面。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商品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有些地区是牲畜,有些地区是皮毛,有些地区是食盐等等。

  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向金属工具的过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9]的产生,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太多,同日益增长的市场的需要发生了矛盾,市场要求过渡到单一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固定在一种商品上面时,就产生了货币的价值形式。许多种金属都起过货币的作用,但这一作用最后固定在贵金属       黄金和白银       上面了。白银和黄金特别明显地表现了金属最适于充当货币的一切优点:同质,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体积和重量小而价值大。因此,货币的作用就牢牢地固定在贵金属上面,最后固定在黄金上面。

货币的价值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在货币形式下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已成为一般等价物的那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货币是经过交换和价值形式的长期发展过程而产生的。随着货币的产生,商品界分为两极:一极是普通商品,另一极是起货币作用的商品。现在一切商品都开始通过货币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了。因而,货币与其他一切商品相反,成为价值的一般体现,成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能够直接交换一切商品,因而成了满足商品所有者一切需要的手段;而所有其他的商品,例如粮食、衣服等,却只能满足某一种需要。

  因此,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本身体现着社会劳动,并表现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注:

[1] 例中的斧子。

[2] 例中的谷物。

[3] 斧子。

[4] 谷物。

[5] 斧子。

[6] 例中的谷物。

[7] 从所有的部落中分化出游牧部落。

[8] 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9] 手工业同农业分离。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3.4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