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飞的齐上阵,美军潜艇的海上补给,同样适合我们吗?
10月21日至10月24日期间,美军进行了频繁的核潜艇海上综合补给演练,而所谓的“综合”似乎显得没有那么的“综合”。如果单从补给方式来看,这次演练围绕着海上航空补给展开,方式较为单一,但如果从补给平台来讲,确实很“综合”。先后有小型无人机、MH-60R直升机、MV-22B偏转翼运输机、C-17运输机等参与海上补给,从无人机到有人机,从旋翼机到固定翼,可谓“全家齐上阵”。

四旋翼无人机进行海上补给

要说在后勤保障这一块,美帝说自己是第二,那没人敢自称是第一,前不久美海军斯托特号驱逐舰(DDG-55)在海上漂泊215天,创造了美国海军海上连续部署时长的新纪录,期间共接受了36次海上补给。据悉,这艘军舰迟迟不靠港的原因则是为了躲避新冠肺炎。而在海上漂了200多天的斯托特号也变成了下图这个鸟样子:

锈迹斑斑的斯托特号
潜艇的补给手段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靠港补给,这种补给方式补给最为完善,同时也是艇员最爱的方式,毕竟靠港就意味着“重见天日”、不用挤在狭小的密闭空间,但也是最耗时的补给手段。对于核潜艇,无论是攻击型核潜艇还是战略核潜艇,其在水下航行无需考虑燃料补给(更换核反应堆燃料除外),唯一影响核潜艇续航能力的就是人的因素,核反应堆可以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但食物和淡水可不是。

其次就是传统的补给舰补给,但这种方式的补给往往要冒较大的风险,潜艇和补给舰体积差较大,且由于潜艇在水面上的航行能力较弱,海面条件复杂,想要在相对静止的条件向进行横向补给,困难重重,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潜艇造成损伤,一旦磕碰到消声瓦或反磁性材料就意味着提前结束部署。

此次综合航空补给演练,展现了美帝对潜艇综合补给的能力,丰富的补给手段也确实令人羡慕。无人机体积小、反应灵活,可以快速的将一些重量较轻的急需品运送到位,比如药品或艇上的某些易损零件。为了确保补给运送到位,无人机也可以采取饱和运输的方式,而无需过多考虑成本和安全问题。

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装载能力更强,可以运送大中型货物,也可以实现对伤员的快速转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相比于固定翼飞机,空中悬停能力可以确保货物的精准投放,实现点对点的垂直补给。而像C-17这样的大家伙就不用多说了,其一次空投的货物让潜艇在多漂一个月不成问题,堪称艇员的噩梦。

看似简单的航空补给真的简单吗?
潜艇尤其是核潜艇,作为大洋深处的静谧杀手,常常需要远离本土进行巡航以及战备值班,甚至有时需要深入敌后在靠近敌方海岸的位置进行部署。远离己方海岸线就很大程度上的造成了补给困难。在附近海域没有补给舰跟随的情况下,受限于旋翼机的航程,想要实现垂直补给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对于海外基地遍布全球的美国,这都不叫事。
其次就是航空补给的安全性,进行航空补给就意味着潜艇需要上浮,而上浮意味着暴露位置。此时不需要什么主被动声呐或磁异常探测手段,简单的光学探测就可以确定潜艇位置。虽然潜艇在水下是个“爸爸”,但在水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弟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最危险的时刻莫过于上浮充电,所以在上浮进行补给时,也是潜艇暴露风险最高的时候。

目前我国和俄罗斯的反潜手段虽然丰富,但并不具备在远离海岸的大洋进行反潜作战的能力。所以这也是目前美国海军敢冒险在大洋上进行上浮航空补给的原因之一。

航空补给虽有万般好,重要的是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目前我国的战略中心仍是南海,台海以及朝鲜半岛。全球干预,四处生事永远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该干的事,在垂直补给这件事上,我们的直-20完全可以胜任,而在更远的距离上,不是还有AG600吗?这才叫符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