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摄影用光技巧

光的区分
强、弱、硬、软光
正、侧、逆光
高、低、平光
冷光、暖光
光的强度
光照强度是一种物理术语,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光通量。简称照度 ,单位勒克斯(Lux或Lx)。用于指示光照的强弱和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
光通量(luminous flux)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辐射功率,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某一波段的辐射能量和该波段的相对视见率的乘积。由于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的相对视见率不同,所以不同波长光的辐射功率相等时,其光通量并不相等。
光的质量
指光源发出光纤的聚、散、软、硬性质。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
直射光
照度强,方向性明显,对被摄体的造型和立体效果的塑造能力强,有助于表现质感、塑造形象。
以自然光来说,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阳光直接照射到被摄者身体的受光面产生明亮的影调,非直接受光面则形成明显的投影,这种光线即叫做直射光。
照明光线有之直射光为硬光、散射光为软光分。直射光为硬光、散射光为软光。凡点状光源发出的光为直射光,直射光照射对象能产生明显投影和明暗面。直射光照射对象明暗对比强烈,能表现起伏不平的质地。
直射光(硬光),照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反差,用侧光照明,并有明显的投影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光线的选择,对勾画对象的形状,体积、质地、轮廊等外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光照明条件下,有时只有散射光照明,只有单一的直射光照明是极少见的,大都是混合光照明。
在这种照明光线下、由于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有一定的明暗反差,比较容易表现出被摄者的立体形态,而且光线的造型效果比较硬,也有人把它叫做硬光。在薄云遮日的天气,由于白云能扩散一部分阳光,使直射光的照明反差降低,适于拍摄人橡。其光线性质仍象晴天的阳光,也属直射光。
散射光
散射光也叫软光,是照明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阴影的光。它是一种漫反射性质的,光源方向性不明显。软光的造型效果。软光(散射光)照明由于光质柔和,没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没有明显的影子,反差柔和,所以影调平柔;一般说来,软光照明的面积较大,光线比较均匀,被照明的景物的亮度比较接近,所以画面上表现出来影调的层次比较丰富;由于软光照明缺乏明暗反差,影像平淡,所以对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的表达也较弱,对被授体形的表现,要依靠被摄体的色彩及自身的明暗差异和对比来完成。它适合表现光滑表面质感。因此在软光(散射光)照明下,被摄体的色彩、明暗结构显得十分重要。
软光在摄影上的应用
首先,软光可以获得极为逼真的影像。由于其光质柔软,所以投射到被摄体上不会造成生硬的阴影面,亮部与暗部的反差比较适中,影像接近于常态,显得十分真实。同时,被摄体表面的层次质感也会因此而显得格外丰富、细腻。
其次,软光容易造就一种轻盈缥缈的意境。在拍摄风光照片时,由于软光不会强化景物原有的反差,因此,假如被摄对象是云雾缭绕的山景或水气浩淼的湖滨,你在拍摄时再有意让曝光不足一点,就会使景物在画面中显得十分轻盈、恬静,产生一种轻柔、虚幻的氛围。正因如此,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在创作那些颇具中国画神韵的风光照片时,总偏爱在软光下猎影,以使作品洋溢出更为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仙风灵气。
另外,软光还能有效地冲淡人物脸上那些原有的皱纹和不良的阴影,具有美化人物形象的作用,尤其是当被摄对象为少女或儿童时,能将他们表现得更加娇嫩柔美。

光的方向

顺光
顺光照明亦称平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摄像机镜头基本在同一高度并和摄像机光轴同向的照明。
顺光的特点是:
1.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缺乏立体感;
2.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隐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燥表面质感;
3.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只靠对象自身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明亮的立体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常用其拍摄高调画面 ;
4.画面色彩缺乏明度变化,如要表现景物色彩的艳丽多彩,这是最好的照明形式。比如拍摄中国戏曲片,多用这种照明,形成平涂色彩效果。用散射光及多灯照明均可形成顺光照明效果。在拍摄高调画面时顺光作主光用。在主副光处理中做副光用。

侧光
侧光,即来自景物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同景物、照相机成90度左右的水平角度。这种光线能产生明显的强烈对比。影子修长而富有表现力,表面结构十分明显,每一个细小的隆起处都产生明显的影子。采用侧光摄影,可造成较强烈的造型效果。人物摄影中,也往往用侧光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有时也把侧光用作装饰光,突出表现画面的某一局部或细部。

侧光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画面明暗配置和明暗反差鲜明清晰,景物层次丰富,空气透视现象明显,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
前侧光(斜侧光):光线从被摄体的侧前方射来,与被摄体成45°左右的角度。
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在前侧光的照明下,被摄体大部分受光,投影落在斜侧面,有明显的影调对比,明暗面的比例也比较适中,可较好地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这种光线在人物摄影中使用比较普遍,在运用时,可以前侧光为主光,正面有辅助光补助,以取得轮廓线条清晰,影调层次丰富,明暗反差和谐的效果,从而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情绪。

正侧光:当光线与被摄体成90°左右的角度。
正侧光的照明下,投影落在侧面,景物的明暗阶调各占一半,能比较突出地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空间纵深感,造型效果好。特别是在拍摄浮雕、石刻、水纹、沙漠以及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时,利用正侧光照明,可获得鲜明的质感。如采用正侧光拍摄风光照片,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和空间感很强。一般来说,90°的侧光不宜拍人像,因为正侧光会使人的脸部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阴阳脸,很不美观。但有时用正侧光,也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后侧光:当光线与被摄体成135°左右的角度。此时被摄物的1/3面积受光,2/3面积在暗处,明暗对比强烈,投影很有表现力,能表现被摄物的轮廓

逆光
逆光是一种由于被摄主体恰好处于光源和照相机之间的状况,这种状况极易造成使被摄主体曝光不充分。在一般情况下摄影者应尽量避免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物体,但是有时候逆光产生的特殊效果也不失为一种艺术摄影的技法。
逆光拍摄的作用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欠缺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逆光自然光源的时段选择
自然光源,为了便于把握,把它分为三个时段。
第一时段为日出日落时分,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小(约为O°-30°),强度弱,对逆光拍摄是很有利的,尤其是拍摄较矮小的物体时。色温低,能较好的烘托气氛和意境,使作品形成一种暖色调。需注意一点,在日出日落时,光线的变化很快,壮丽景色瞬间就从眼前溜走了。要充分加强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时段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两个小时,此时阳光与地面约成30°-80°角。如果天气正常,光线较强烈,进行逆光拍摄会遇到强烈的晕化,不利于表现事物形态。应尽量避免直接面对光源来拍摄,多采用其它物体的反射光束拍摄,即可减弱光的强度。
第三时段是正午时分,这时光线与地面基本处在垂直状态,光线十分强烈,对逆光拍摄极为不利。可以利用前景或被摄物作自身进行遮挡,使阳光形成强烈的放射效果。记得有一幅拍摄自由女神的佳作,就是在正午时间,作者适当的遮挡,巧妙使强烈的太阳刚好处在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后面,形成强烈的放射效果,犹如火炬发出的耀眼光芒。这样既较好的调节了光强度,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若遇到坏天气,要扬长避短,在不利的因素中寻找积极的契机。如在海边或湖区,一般水气、雾气较大,能见度低,但若合理的利用既能柔和光线,还可更好地表达意境。
逆光拍摄技巧
1.对明亮的背景进行测光而对前景不进行补光,可以得到对比强烈的剪影效果,很好地渲染气氛。
2.使用反光板或者闪光灯对前景适当补光可以得到更多的细节。
3.逆光拍摄时可以在物体周围产生耀眼的轮廓光,强烈的勾勒出物体的外观。
4.拍摄花卉树木等容易透光的主体时,可以采取逆光的光位,被摄主体会表现出更强的质感。
5.当镜头中出现严重光晕的时候注意构图,轻微调整镜头位置避免耀斑覆盖被摄主体。
6.逆光拍摄时会对影响自动对焦准确性,可以改用手动方式精确调焦。
7.避免长时间通过取景器直视阳光造成视力损伤。
光的冷暖

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从理论上讲,色温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一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计量单位为“K”(开尔文)、如果某一光源发出的光,与某一温度下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相同.即称为某K色温。


白平衡
所谓白平衡,就是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调整好红、绿、蓝三原色的比例,使其混合后成为白色。使摄影系统能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得到准确的色彩还原。
数码相机根据光源的色温正确设置白平衡,则被摄对象色彩还原准确,否则会导致影像偏色。
有时也可利用偏色达到一定的氛围和效果。如夜晚将白平衡设置为日光模式,拍摄照片偏蓝色调,表达夜的深邃和静谧。

城市夜景拍摄偏橙红色调,表现出城市的繁华景象。

自然光(太阳光)各时段拍摄技巧和特点:
1.日出和日落:红色和黄色光偏多,使被摄对象带有橙红色调,早晨光线比较柔和,日落时分,光线柔化,景物清晰度和饱和度降低,有朦胧感。早晨和傍晚阳光照射角度低,适合拍摄投影效果。


2.上午和下午:光照强,变化小,照度和色温稳定,拍摄场景明暗反差大,但同时反射和散射多起到了辅助作用,更好的表现暗部细节,柔化了明暗反差。画面影调明快、色彩鲜亮、反差适中、层次丰富,能很好的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
3.中午:太阳光直射,明暗对比强力,但空气湿度小,景物前后虚实不明显,缺少色彩冷暖和亮度对比,缺少空间感和立体感,显得平淡无深度。顶光不适合拍摄人像。
4.清晨和黄昏:清晨色温高,画面呈蓝紫色,效果清晰淡雅。黄昏,日落后的余晖使天空呈橙红色,其他部门呈蓝紫色,色调偏暗,充满柔和朦胧感。


自然散射光指多云天气或阴雨天,太阳被乌云遮蔽时,透过云层的光线。特点是:光的照射面积大,照度弱,光线均匀,没有明显方向性。
1.多云:仍有一定方向性和较强的亮度,表现立体感和质感,适合拍摄时装和人像等。
2.阴天:照度低,缺乏阴影和反差,和表现柔和效果。
3.晴天:晴天在阴影处,光线明亮,方向性强,可获得各种方向的拍摄效果。
特殊天气拍摄
1.雾景:朦胧神秘感。

2.雨景:朦胧诗意,水中倒影,灯光倒影,构图和色彩丰富多变。

3.雪景:

夜景

从技术层面来讲,合适的曝光组合是照片是否成功的基础,对于夜景拍摄这个尤其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选择A挡(光圈优先)或M挡(手动模式)来进行夜景拍摄。将F值设置为最大。
白平衡调节,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来说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温感觉。为了突出表现更加鲜艳的彩灯色彩,可以白平衡设置成“日光”或“室外”模式。

一次曝光拍摄夜景
天色全暗之前,在灯光密集、亮度比较均匀的繁华街道拍摄,可用较低的快门速度完成一次曝光,利用密集的城市灯光,天空微弱灯光和建筑物泛光灯组合,光照均匀,效果较好。

多次曝光拍摄夜景
天黑之前拍摄天空,城市建筑物灯光未开第一次曝光,当天空全黑时,建筑和街道灯光打开,第二次曝光,能够很好的显示天空和城市建筑物间的层次感,还可在需要时进行多次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