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五)

2020-12-09 11:20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四篇  德国唯理主义的发展

第一章  莱布尼茨

第一节  德意志文化的兴起

德国新文化最初的伟大代表有:萨姆艾尔·普芬多尔夫(1632-1694年),提倡自然法的理论;克里斯钦·托曼济厄斯(1655-1728年),首先用德文印发周刊;莱布尼茨以数学、法学和哲学而闻名;特希尔斯豪森(1651-1708年),赞同数学方法。所有这些思想家都是德国近代思想的先锋和启蒙思潮的前驱;启蒙思潮已经开始在英法播下种子。

第二节  思考的问题

哥特弗利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年)的著作有:《论认识、真理和思想》、《论物体的本质是否在于有广袤的书信》、《新的自然体系》、《人类理智新论》、《论真正的自然》、《神正论》、《单子论》、《自然和恩赐的原则》。

第三节  力的概念

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动态或能量的观点取代了几何学或静态的自然观。莱布尼茨肯定,广袤必须以物体或力的存在为必要条件。

莱布尼茨认为众力和谐共存,乃有空间,因而空间不是绝对存在的。没有实物存在于其中的绝对空间,空间是相对于事物的,将随事物而消失。

第四节  单子论

单纯的实体或力,莱布尼茨称之为形而上学的点、根本的原子、本质的形式、实体的形式或单子、单体。

在最低级的单子那里,一切都是模糊和混乱的,类似睡眠的情况;它们处于昏睡的状态,我们发现植物有这种休眠的生活。动物有留存记忆的知觉,这就是意识;人的意识更清楚,叫作统觉,是“关于内在状态的反省的知识”,或自我意识。

每一个单子都有知觉或表征的能力,它知觉或表征和表现全宇宙。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小型的宇宙、小宇宙;它是一面“宇宙活生生的镜子”,一个集中的宇宙,一个自为的宇宙。

单子从最低级到最高级形成一逐渐前进的系列。宇宙由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这些单子清晰的程度是逐步上升的,没有两个单子恰好一样;如果是恰好一样,就不能加以区分(不可辨别的原则)。

莱布尼茨所说的原则是永恒的目的,这种原则在事物之中。

每一个单子都处于演化的过程中,因内在的必然性而实现其本性。

心理和物理的状态平行的,或相伴而生的:在这个意义上肉体是心灵的物质方面的表现。有机体及其最细微的部分是由上帝预先构成的:它们是“神圣的自动机”或“神圣的机器”。

物质世界有规律、秩序和齐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用机械的观点,解释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但是,全局的计划指向一个较高的理性:上帝是一切现象终极的原因。“力学导源于形而上学,”莱布尼茨把这一箴言置于他的体系中的首要地位。

解释自然,不必引用目的概念,但是,机械哲学把人引到上帝那里,因为没有神圣的目的,不能解释物理学和力学的普遍的原则。宗教和理性就这样和谐了。

第五节  神学

上帝是最高的单子,是众单子的单子。连续性的原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单子,位于力的系列的顶端。而且根据充足理由律,需要原因来解释单子本身(因果论或宇宙论的证明)。最后,自然的秩序以及和谐要求有一个调和者(物理——神学的证明)。

上帝作为一单子是一个体、一人格。但是,他超越一切单子,是超自然和超理性的,是最完善和最实在的存在物。

上帝是完善的,同其他一切单子不一样,既不发生变化,也不发展。他自身圆满,他的知识也圆满;他能全面地看清一切事物,而且一目了然。

这个世界既然是最好的可能的世界,那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变化最大,同时又极为和谐。但是,它不完善,有缺陷;上帝不能借有限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本能,而不受限制和阻碍。这种限制是形而上学的邪恶,归结为痛苦和忍受(物理上的恶)以及罪恶(道德上的恶)。

第六节  伦理学

伦理学是理论科学。有些道德原则为心灵所固有,不能证明,而其他道德真理却必然由此而来。

道德本能不经思虑,直接指导人,不过不是不可抗拒的,因为这种本能可以被情绪和恶习所腐蚀。

诚然,人往往不遵守那与生俱来的道德规律,但是这不能证明他们不知道这些规律。

精神生活本质上是知觉和嗜欲,即认识和愿望。嗜欲和知觉相结合,叫作冲动或欲望。意志是有意识的冲动或追求,而冲动是由清晰的额观念所引导的。由于单子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通过而进入其中来强制它的窗子,人不受外界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是自由的。他在内部却由他自己的本性、他自己的冲动和观念来决定。

第七节  逻辑和认识论

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以他的形而上学的前提为基础。他沿袭唯理主义思想,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普遍和必然的,不是建立在导源于经验的原则上。宇宙是一个数学——逻辑的体系,只有理性能够阐明。因为心灵单子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外在的原因不能施予影响;知识不能来自外界,一定产生于心灵自身内部。如果知识来自感觉,普遍的知识就不可能,因为所谓经验的真理没有必然性,只有偶然性的命题: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事已经发生了,就断定它必然永远以同样的方式发生。

导源于经验或通过归纳而得到的命题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这种命题不能给人以确实的知识:一种现象不管有多少例证,都不能证明这个事件将永远和必然发生。没有感觉经验,人永远不会意识到这样的原则;感觉提供了知觉这些原则的机缘,但是,不能产生或创制它们。

这种固有的真理不是作为人所意识到的真理而存在于心灵中:“我们不能阅读而理解这种永恒的理性规律,像从表册上阅读而理解执政官的法令一样,但是,当感觉提供机缘时,我们加以注意,就会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规律。”这种真理比它们所组成的观念发现得比较晚(洛克的观点),这不能否定它们的根源;人首先学的是符号,其次是观念,再其次才是真理本身,这一事实同样不能否定它们的根源。

心灵中包括存在、实体、统一、同一、原因,知觉、推理和量等,感觉永远不给人这样的概念。

莱布尼茨提出这种学说,目的在于调和先验论和经验论,后来康德进行了大量的这样的工作。莱布尼茨指出,“人类的空间、形状、运动和静止的观念起源于总合的知觉、心灵本身,因为它们是纯粹知性的观念,不过它们同外在世界有关系。”

唯理的知识,只有通过确实的推理所根据的先验的原则才能成立。先验的原则有同一律和矛盾律,这是纯粹思想范围里真理的标准;还有充足理由律,这是经验领域中真理的标准。子啊莱布尼茨看来,充足理由律不仅仅具有逻辑的意义,即每一判断必须由根据和理由来证明它的真理,而且它还是形而上学的规律,即一切事物必须有充足存在的理由。莱布尼茨从目的论方面来解释个体存在;个体是神圣的创造的意志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包含在宇宙的根基中。在这里,莱布尼茨用人文的价值来看待宇宙的逻辑根据。

心灵知觉事物的秩序、宇宙的和谐,而不必有清晰和明确的知识;在这里,它有模糊的关于上帝的感情。这也是模糊的知识,能够变成清楚的知识。

第二章  莱布尼茨的后继者

第一节  常识哲学

克里斯钦·沃尔夫(1679-1754年)使莱布尼茨学说系统化,适应常识并用德语予以表述。

沃尔夫根据灵魂的两种机能,即认识和嗜欲,把科学分成为理论的和应用的两种。

他削弱了莱布尼茨的哲学,但是他推动了德国哲学研究,对启蒙思潮作出了贡献。

沃尔夫的哲学发展成为折中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这种这种折中主义的其他代表有所谓通俗哲学家,其主要功绩在于通俗地论述了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所有这些思想家都可以说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思想的代表。

第二节  神秘主义

神秘派嫡系的后裔,认为确实性的泉源位于内在的经验、感情和本能中:最高的真理不能证明,只能感受。肯定信仰或感情是认识的较高级的阶段:凡是有限的理性不能探究的,可以在宗教、审美或道德的感情中感受或预测到。

一种被称为虔敬主义而具有类似性质的运动在德国新教中兴起,它反对新教会的理论化神学:基督教不是供教授们思辨的学说,而是内心宗教信仰的皈依。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十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