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关系——第三章

『真正的美好,恒久荡漾着深不可测的安定、沉默、喜悦、祥和、全然的爱、完全的无我~
不论人们试图寻找、体验到了何种美好...
最终展现都将揭示这份美好是否使人忘我... 』
美好是意识背景内的基底、似宽广幽深的汪洋,如果没有风的吹拂、海面不会卷起波涛,自然归于平静~
然而,每当人们认同假定主体的我并依靠其寻找想象中的美好:它的特性就会驱使人们首先寻找一截树枝或烂木棍、以便有媒介能够与美好有所接触...
接着寻觅一处有水的地方、可能发生美好的地方...
它不能保证那是一处海岸边、小水坑、还是臭水沟...
但它会让人们放心留下来,守在那里用手中的棍子去搅动水、聚精会神的注视波动的水面...
同时,内心又不禁盘算着怎么让这美好持续波动...
怎么让手中的木棍更结实、更强壮...
让美好情形不会被其他人破坏...
让自己守的住这份美好...
即使有幸在一处海岸边,这份美好也局限在木棍搅动的范围内、被我之中心隔开,让人既不甘停下搅动错失美好、又不被允许投身去真正触及、融入~
相比一望无际的汪洋,这一小点被搅动的海水极其渺小,看似体验却未曾体验的美好更是卑微,这种最低限度的美好夹带着自我、构成以“我”为前提的美好!
并非人们不懂真正的美好就是美好本身,只是不得不去认同头脑中的自我、情不自禁的把我作为纯粹美好的前提,去替代、等同、霸占其位置,使感知习惯去聚焦、去留意、去常驻在自我之中,只偶尔飘忽注意力于美好之中~
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人头脑活动与行为动机的缩影,美好本身从来不会产生问题,所有的问题只会是因“我”而生、因“我”而起,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所创造的无数个怎么办、怎么做的矛盾,更不是为解决我之中心引发的问题而诞生的那些情感书籍.....
真正的问题只是这个:
「在美好中,自我消失了么?」
从不会有教授如何看见显像世界能力的人或书籍~
因为大家睁开眼睛毫不费力就能看见、天生就会不用人教,而美好作为意识背景中的基底、作为生命的本质,同样天生就在那里展现~
因此,真的没有什么可获得、可学习、可努力、可提升、可找寻、可营造、可改变、可占有、可维系、可弃绝、可压抑、可破坏的东西.....
能被找寻到的都不可能是真的!
无论是身无分文的流浪汉、还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无论何种外表、无论何种头脑、无论何种身份、无论何种环境,美好都在每个人的生命、每个生物的生命、每个感知到的画面内渗透遍布,不受任何内容影响~
反对或纠正人们发生的事情是徒劳的,趋利避害、想要更高的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更优质的人,这些本质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当真正处在这种体验中时,人们的自我消失了么?
是否真的在美好中忘记了自己?
是否绝大部分时间安住其中?
是否尽可能如此?
亦或是借助高品质的体验喂养、满足、延伸自我?
助长自我中心?
盘算关于自己的事?
尽可能创造并延长沉溺在念头中的时间?
是否处于沉默、安定、喜悦、平和、爱、自由中,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些当下时刻,从不取决于自我、他人、客体事物!
若连这些外在事物都无法让人安静、连他人这面镜子也无法让人忘我、连那份美好也无法穿透念头、信仰、观念、故事、个人倾向,那么最终单独与否都将会是恐惧且孤独的~
就像追逐海市蜃楼的人,越接近、景象消失的越快~
只要认同自我,整个情形将会反复发生...
只有相信念头,我之问题就会反复滋生...
接着我念开始想象、思想开始混乱、理智开始矛盾...
然而...
假如一开始就保持沉默!
不对其聚焦!
不相信念头的诉说、不做出反应、不试图延续!
整个进程就不会展开!
如同舞台上的追光灯,聚焦哪里、哪里才有清晰画面!
这并非逃避,事实上你不逃避也不面对,只是把感知移开、撤离对我之中心的持续聚焦~
使注意力尽可能转向聚焦自身!
转向意识之中!
在感知的背景空间,真正的美好尽在其中!
饱含着安定沉默、喜悦祥和、爱与极乐!
深不可测~
当感知安住于此、美好的波动得以扩散向外~
渲染感知中的一切、散发向每一个生命~
保持这份安住...
并在需要时,关照当下、工作、他人、生活中一切~
在意识原本的位置关照向所感知的一切!
而非扎根我之中心的枢纽...
在不需要时,停止强迫性的思考...
停止思考你自己、停止思考他人!
停止思考你的人生、你的处境、你的故事!
你的观念、你的信仰、你的未来、你的问题!
以及和你如出一辙的他人的自我、他人的问题!
你深深的处于沉默安定、喜悦祥和、圆满的爱之中!
过了许久~
念头开始滋生、周遭的人与事情开始出现~
它们潜移默化的诱导、唤醒你的自我~
于是你再次认同那些念头、认同你的自我!
你的人生故事、处境未来、观念信仰、你的问题!
再一次回归旧有模式!
回归整个人类社会营造的自我场域!
默许、助长我之中心的野蛮扩张.....
以至于任何减弱、降低、停止自我中心的企图,都是不被允许、不被认可、不可理喻的行径!
这不仅否定了自我、更是被视为与整个环境及认同自我的人为敌,这种力量迫使人们规范思想与行为去顺应整体环境,即使了解这一切、这种桎梏也会让人未等深入探寻就以自觉否定.....
持续的自我表现与间歇的自我表现尽管强弱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任何缩减、停止、侵犯我之中心及其需求的意图、思想、行为、人与事件,都会同步传递向它所营造的有条件的美好,使其高涨或低落...
然而,人们真正关心的只是怎么让他人不会变心、离开自己、怎么保持美好不变!
这就要提开头的关键:
『如果人们能够找到那片宽广的汪洋、找到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自然会留下不再东奔西跑、不再留恋小河水坑、更不会多此一举愚蠢的去找另一片完全相同的汪洋!
小河水坑迟早会枯竭,很快会被阳光与地形改变、随时会被自我消耗毁灭,到那时人们要么听命忍让、要么找寻其他东西替代、要么离开另寻他处! 』
我知道一些人想问的问题,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能够遇到一个不认同自我、不自我中心、不论单独与否始终安住美好中的人,已是三生有幸!
若还想贪心再遇到一个,要比大海捞针都难!
所以并不是为什么只能和一个人在一起,就算是三个、四个、更多人在一起本质都是一样的~
不是人人都可以真正忘我、不是人人退回单独时美好仍在,真正的美好虽然容易触及、撤离自我认同却绝非易事,勿在热情高涨时被表象迷惑!
最终:
是否能够寻找到要看人们对他人的观察,看看他人的自我是否缺席、或是自我中心~
是否能够分辨看清别人的自我,只取决于人们对自己的探寻、对自我的观察~
是否有勇气脱离自我认同!
是否完全信任真正的美好!
是否始终把自我放在最后,而非事事争当第一!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