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刚过,还记得“舔狗”吗?——人的异化的现实表现
首先是一份晚来的情人节祝福~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单身的各位也不要灰心

阳光明媚,化雪成水。既然非常时期不能出去玩雪,只得在家散步看雪了。在这种放松的氛围下思维也像趴在沙发上的史莱姆一样摊开来。既然想到了情人节,就顺理成章的想到了情侣,紧接着就想到舔狗。想到这里我突然心生疑问:舔狗为什么会成舔狗呢?
在谈舔狗为什么会成舔狗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哲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异化。异化是这样的: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让我们抓住关键点吧。简单地说,异化一定要从主体自身出发,从主体中产生的东西反过来统治与支配主体。比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著名论题:“宗教是人的异化”。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来看,这句话是这样展开讲的:
人本身具有着善恶的品质,善的方面有勇敢、诚实、无私等,恶的方面有贪婪、欺骗、懒惰等。人本身善恶二者兼备,而宗教的做法是将人的善的一面从人身上剥离出来,使这些优良品质成为神,而使人自身只剩下恶的一面。这样,神就成为了全知全能全善的至上存在,超越自然规律而独立于人存在的现实世界。而人则成为“罪人”,接受神的教化。
是的,这句话正是用基督教来举例。在其他宗教中我们进行仔细分析的话也能看到这样的影子。我相信中学历史中世界历史里,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又提出因信称义一事应该还有不少人记得。在路德的宗教改革中,所谓“因信称义”正是要求把人从“罪人”变为“义人”,而这样的转变只需要信徒们真正的有着对上帝的信仰。这就体现了对教廷的“原罪说”的反抗,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异化的反抗。但是这样的反抗并不彻底。
那么话说回来了,舔狗为何为舔狗与人的异化如何有联系呢?
我们来仔细看看吧。舔狗之所以叫舔狗,那么一定存在一个可以舔的对象/目标。为方便说明,我用A代表下面要提到的男性,B代表对应的女性。那么应当是这样的:A看到B有某种令A感兴趣或着迷的地方,开始关注B。然而B对A没有感觉甚至厌恶。在不理睬的态度下,A会出于兴趣像从多方面了解B。舔狗与否的分歧点就从这里开始。人会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以一定方式在自己的意识、主观世界中再现出来。如何舔起来呢?
A是这么做的:正如宗教的做法一样,A将他能感知到的所有的B的美好的一面全部抽离出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形成一个已经不完整的B,然后将自己的身段放低,通过对比的方式和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使得自己成为上面费尔巴哈举例中的信徒的角色,忽视自己的优点,失去自身能动性,使B成为“女神”。而B的不理睬态度反而会促进和加强A这样的思维过程。这样他就完成了这个异化的过程。在这个异化中,信徒是A,女神是从A通过一定的反映方式将客观世界中的B反映到主观世界中的符合A自己的观点的B,而不是现实存在着的B。这样的女神B就是产生于A的精神——即产生于A自身并反过来统治和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
实际上,每个舔狗都是给自己上了枷锁,在自己的思维中创造了一个“只有自己作为信徒的宗教”,而他们失去了自身能动性的结果就在他们生活中的各处体现出来了。这不是很荒诞的事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虽然用这句话来劝诫颇有些小题大做的意味,但是一旦将其运用于实践与生活中,那么就请重拾自己的能动性,自己学着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品质等。异化的概念在哲学上的运用大部分是不太好的方面,在这件事上人以这种方式异化也像宗教导致了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从更简单的方面说,如果不能肯定自己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能力,不能正确的看待自我,那又要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