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谈《异常生物见闻录》——超越地平线

2019-07-12 12:19 作者:三个效果的灰流丽  | 我要投稿

更新:对不起,我收回之前的话。这动画做的是tm一坨什么玩意?看着前几集我以为顶多是像妹非妹、约战3那个级别也就顶天了,没想到这玩意他娘的是要挑战gun道……剧情人设画面bgm有任何一个是能算得上“正常”的么?这什么玩意?gun道好歹剧情逻辑是通的,这东西是一坨什么东西?要竞争最烂动漫吗?

以下是正文:

就在不久之前,我和朋友分享一首歌《Beyond the horizon》(《科学家大合唱》最新一首,AV362830,曾经被站长姥爷推荐过)的时候,聊到了一些关于科技、关于未来的话题。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畅想。然后我说,我看不到人类离开地球的那一天,真是太遗憾了。

是的,我真的觉得这真是太遗憾了。

或者说,至少,我想知道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我们人类,究竟能不能从这个狭小的星球上离开,去往更加遥远的星辰大海呢?

我不知道。

或许我们会在这之前毁灭掉我们自己,或许我们会被别的什么东西消灭,甚至有可能,这个宇宙从物理学上就不支持超越光速的航行和通信。我们无法做出判断。但是不论原因是什么,如果真的没有那么一天的话,我们,在这颗狭小的星球上,所构建出的千百年的文明,从荷马史诗到万里长城,从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两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从围棋到电子竞技,这些痕迹,这些记忆,全部将伴随着红巨星的闪耀化为尘埃。甚至于,作为“人”这样一个物种而存在,从零散的有机大分子到生命的双螺旋结构这样不可思议的跳跃,都不再会有人记得。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那么现在还在外太空飘荡的旅行者号,或许将是我们能够留在这宇宙之中唯一的痕迹——那是我们文明存在的证据,我们来过。

所以我才会遗憾,遗憾着我看不到那样一天,更加遗憾我无法知晓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喜欢《异常生物见闻录》这部作品的原因——当我看到塔纳古斯文明留下的那一个六十二公分、十七公斤重的金属圆柱时候,我就知道,原来还有人和我有着相同的遗憾。同样的,看到那些在残骸废墟之中挣扎着的世界时,我仿佛也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样子。

关于对《异常生物见闻录》这样一部作品具体的分析,我想并不需要我去做。每个人对每个角色、每个剧情,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或许等到以后有时间了,我会专门写一篇人物和剧情分析之类的东西出来。但是现在,我想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讲述这部作品。《赘婿》里宁毅说:“造反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徐徐图之,是立意”这一句话深得我心。在我看来,写小说最为重要的,也不是辞藻如何优雅,故事如何离奇,而是所谓的“立意”,我把它称之为“作者的声音”。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在《赘婿》贴吧里发过一篇《华夏史·宁毅传》,在那篇文章里我说,小说的本质应该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在那部书里主角和左端佑大段大段的论述让我相信,我听到了作者的声音,我相信,这本书的作者,他不是为了赚钱或者是养家糊口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写出的这样一部作品——他是想要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一种作者的声音。《异常》也是如此,虽然并不会有一个作者突然跳出来告诉你该如何如何,但是,你可以从里面的各个角落中,听到作者的声音——从对战争的描绘,到文明临死前的挣扎,你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想要传递的思想。你仿佛可以从字里行间听到,文明的呼喊声在午夜的天穹之中回荡。那是我们所无法承受的重量。

在19世纪早期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们想象未来的城市,想必不会是我们现在的样子。那时候人们认为,未来的城市将会有一栋又一栋的摩天大楼构成,这样的摩天大楼每一栋宛如一座小型城市,在楼上拥有能够保障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的所有设施,因为楼层越高,人们上下楼就越不方便,所以从公司、电影院到菜市场,都被集中在同一座楼上。然而没多久,人们就发明了电梯。从这样一种角度上,我们现在对未来所做的幻想,想必绝大多数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即使是想象,也受到了我们那贫乏的大脑在这个狭窄星球上的经验的限制。对于太空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飞船连独木舟都算不上。天文的距离和时间,远远超越了我们现有的任何想象。因此,讨论一部科幻作品它是不是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件不科学的事情——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错的,但是没有人能想象到,什么才是真实的光景。我刚刚说过,人类是否有能够走出这颗星球的那一天,这个答案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面前,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战争、环境、资源——以及最为恐怖的,物理规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很多科幻作品,不管是网络上的《异常生物见闻录》还是《走进修仙》,或者是科班出身的《三体》或者《银河帝国》,它们所构筑的场景都在某种意义上过于温柔了。如果超光速的信息传递在物理学上不可行,那么现实将比所有科幻小说中描绘的都要残酷——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科幻”了。这是我所能够想象到的最为黑暗的场景。但是,与现实无关,我在《凉宫春日的忧郁》的评论里说过“它满足的,是我们观众的梦”。同样的,《异常》这部作品,包括之前的《希灵》,满足的也是这样一个梦。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愿景,让我们从某种意义上,看到了我们所梦想的、所幻想的那样一个宇宙。那样一个平和而又温柔,甚至连热寂都可以逃脱的美好的绘卷。在这里,比起个人,我们有了更高的、共同的名字——文明。超越了血脉、超越了国界,也超越了我们所谓的传统的文明,这是人类的文明。

在去年,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离开了人世。我现在还记得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对我朋友说的话:“从学术上讲,霍金并不是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但是,我们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够让我们在都市辛勤繁忙的工作中停下一瞬间、抬头看看星空的人。”而相似的,《异常》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这本书构建出来的世界,这样的一个愿景,超越了所有人最大的野心,超越了我们所目光所及的一切。它能够让人们想起来,比起权利的争斗,我们,作为一个共同的存在,还有着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从某种意义上,当我看过《异常》之后,再去看那些传统中式玄幻小说,总有种莫名的违和感。类似的,《儒道至圣》里构建起来的世界观,在《走进修仙》里被恶趣味的和《诗云》拼接起来之后,变成了一个诡异的舞台。因为,与那些在星辰之下挣扎求生的伟大文明相比,一切的阴谋诡计、勾心斗角都变得黯然失色。生存下去,迎接明天,那才是整个人类所发出的、最为辉煌的和声。如果说,真的存在那些死去的文明的话,那么当他们看到现在的地球的时候,大概会觉得奢侈吧。就像艾瑞姆精灵看到的一样,我们安逸地生活在这里,至少上百年都不需要考虑资源的耗尽或者环境的崩溃,也不会像《三体》那样明天清晨就看到一颗巨大的恒星冲向地球,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奢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平和的地方,挥霍着自己的资源和时间,将这些东西消耗在了我们无休止的争斗上,这些,就是作者所为之痛心疾首的事情。

在科幻的角度上讲,《异常》带给我的震撼并不比那些知名的科幻作品要小。作为一本小说来说,《异常》的节奏和故事也是异常的丰富,甚至丰富到了不像是网络小说的程度,轻快的文风下是一个又一个无比悲伤的故事。在我心中,《异常》中的很多篇章都足以构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科幻电影。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部小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故事进入艾瑞姆篇,精灵们建立出了壮阔的文明之后,一句“把这一切都扔在荒漠里”,悲凉的语言就从纸面上溢了出来,这让人们意识到,文明的发展和翱翔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包括之后,海妖们对外面所做出的探索让我想起了刘慈欣的《山》,不同的是,夭折的海妖似乎不那么幸运——他们才刚刚睁开眼睛看到了这样的世界,就死于一场无妄之灾,那一句“晚安,伊娃”给出了最为深刻的感慨。已经死去的文明乘着方舟远航,“如果保不住人类,就保存一些动物;如果保不住动物,就保存一些植物;如果一切都无法保存,就保存一些细胞……”这样的语言,以及后来代行者们对文明的继承,终于连物种的藩篱也得以超越,让文明的这样一个概念,从DNA双螺旋升华到了远远超越我们想象的地步。寻光者们走出微光庇护的都市,向着黑暗和混沌的荒漠之中寻觅着光明,安苏的战士们为了生存下去,向着肆虐的怪物发起冲锋。还有德拉贡帝国,无数次的毁灭又无数次的重生,每一次的毁灭都是一场悲壮的史诗。这样的一个一个悲壮而伟大的故事,编织起了这样的一个世界,雄伟而悲伤的世界。

很多次,我都会设想,如果有一天,人类遭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会发生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却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可能像《三体》一样,人类终于团结起来,却也并没有任何意义。也有可能像《流浪地球》中那样,直到最后也无法停下争斗。或者像是《间客》的背景设定中一样,只能保留下最后文明的火种,但是我想,至少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我们想要活下去,我们想要传承下去。而为了活下去,我们不能够停滞不前。作为“文明”而存在的我们,以这样一种超越国界线的形式组织起来,向着未来、向着希望进发。所以我也希望,我们直到最后,也不会停止迈向星空的步伐。

因为这是我们的星球。

那是我们的星空。

PS:关于动画,我总共就只有一句话想说:这群人就tm不会把台词写正常一点么?


简谈《异常生物见闻录》——超越地平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