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罗冠军、体罚哮喘女、德阳安医生,网友被打脸多少次才能清醒?

2020-09-06 11:37 作者:四独木  | 我要投稿

无语了,真反转!罗冠军没有强奸梁颖。

梁颖委托律师发布了声明,直接实锤。

等于梁颖就因为分手闹脾气,捏造事实诽谤罗冠军??

你,把一个正常人的尊严放在泥巴里践踏,消费网友同情心,浪费其他受害者的诉求渠道,恶心死了!

这种捏造谎言欺骗同情心的案例,不仅这一起。

比如去年夏天,在微博上哭诉自己被“性侵”,却求助无门,报警无用的女博主,在视频中一副梨花带雨、孤苦无依的模样。


她的“行为艺术”引来大批网友的同情与愤怒,于是众多网友人肉、骚扰当事男方。

随后,女博主被曝只是个卖假货的骗子,所有她“哭诉”的事件全部是自己自导自演,而她已经因“寻衅滋事罪”被警方拘留。

于是网友们马上安慰莫名其妙被欺负的男方,又转头讲暴力施加给了那些曾经攻击过男方的人。


再比如,几个月前,有人发布微博称,自己家的小孩患有哮喘,却被老师体罚吐血,该老师还在凌晨时分威胁殴打自己等等。

后来,广州白云公安审讯后证明,家长为了扩大影响,捏造了许多事实,让汹涌的民意涌向老师。

舆情的改变实在是太迅速而极端了,前一秒钟才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说下的话,下一秒就成了我们“打脸”的利器。

还有许多反转打网友脸的新闻,也被网友一一总结。

这样的“反转”已经不止一次了。

因为信息渠道的扩增,总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身在局外,获知更多消息需要时间。

传播学者李普曼在他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思想,认为:

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

所以,往往在消息放出时,谨言慎语,不随意评判、指责某个人、某件事,乃至保持缄默,是最高明的。

只有这样,我们好像才不会变成“跟风”的傻子。

但是,保持缄默往往也会是最无效的,许许多多社会事件都要在网友们的的督促乃至骂战下,才得以顺利解决。

没有这些网友们的愤慨,舆论也似乎无法最有效地发挥它推动变革的作用。

这个矛盾,何解呢?



罗冠军、体罚哮喘女、德阳安医生,网友被打脸多少次才能清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