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赏《长安十二时辰》,对唐史渐生兴趣,后观看安西历史文章,有感而作诗一首

安西颂勇歌
作者:我
西尽唐境两万里,黄沙茫茫君无觅。
金兜新裘拈青髯,少年意气难书尽。
贞观破虏筑安西,开元边军抚四境。
天山昆仑遍唐蹄,笞挞九姓擒勃律。
汉军番协燕然功,拓土八荒皆得意。
范阳鼙鼓东渐响,京师烟来勤王去。
满城泪送军东离,不知征旅他时毕?
师旅入关复两京,却道何人镇玉门?
烽燧难守兵未半,吐蕃强掠桑梓地。
陇右河西皆不在,安西北庭面相觑。
回鹘袭来吐蕃复,强弩横刀夜不停。
饥啖狼毫饮霜露,左持三辰枕陌刀。
千里孤烟一座城,王师何日临安西?
唐庭文书无一封,四镇残兵苦倚旌。
莫欺东土无烈士,歃血西域铸芳名。
德宗新闻安西在,流涕颂忠表功勋。
奈何兵粮难西行,苍颜面东皆相泣。
天宝大历逾元和,流沙东逝两霜鬓。
月黑风起马蹄鸣,铮枞交戈声不息。
安西四镇百余年,都护兵将魂归兮。
昔年雄姿随军去,而今白发死龟兹。
叹怀西域孤勇在,赫赫唐威载汗青。
慷慨忠魂英杰事,愿以述之古今递。
注释:安西与唐本土相隔两万里(夸张,取自“去安西九千九百里”),黄沙茫茫铺天盖地难以寻找到人的踪迹。唐军青俊头戴金胄身披新裘用手抚摸着青黑色的胡须,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岂是一纸书所能书写的完的。自从贞观年间攻破胡虏(西突厥,高昌等国)营建安西都护,到开元年间边军横扫西域诸国。天山昆仑之间遍布唐军的铁蹄(西域大体位于天山昆仑山之间)。大军鞭笞两河九姓(中亚九姓,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政权),擒拿大小勃律(帕米尔两个政权,先后被高仙芝所灭)。唐军和少数民族协军有着刻石燕然(汉武帝霍去病大破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录功勋)之功,开疆拓土让唐军上下相当得意。范阳军鼓敲响从东边传来(安禄山携范阳三镇二十万反唐,安史之乱爆发),京师烽烟传来命令安西进京勤王。满城百姓夹道泪送大军东去,却不知道军旅何时能结束。大军入关后捷报连连顺利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却不知玉门关有何人镇守。烽燧(城关烽火台)难以镇守军队只剩半数不到,吐蕃趁西部唐军东调平叛的时候大举侵犯唐土(桑梓地:家乡,农耕之地)。攻击陇右,吞并河西走廊,切断了西域和唐朝本土的连接。安西北庭军将惊慌而面面相觑(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控制整个西域)。回鹘突袭西域后吐蕃又赶过来攻打他们。(回鹘:蒙古高原后突厥为回鹘所灭,遂称霸漠北。)(指西域不断遭受异族入侵)不断用强弩远攻,横刀近战来镇守城池抵御敌军攻城。朝廷过来的文书几乎停绝(指西域与朝廷消息彻底隔绝,收不到朝廷任何指令,唐庭名义上控制安西,实则已放弃,任由其自生自灭),安西四镇剩下的残兵苦苦支撑抵抗,使得旌旗不倒(安史之乱后西域仍抵抗了四十年左右)。饥饿了就吃狼的毫毛,口渴了就喝冰霜和露水。左手持着三辰旗枕着陌刀入眠(日月星为三辰,三辰旗,安西军旗帜。陌刀,唐刀一种)。千里之中一缕孤烟就我一座城池,不知道王师何日能降临安西\拯救我唐百姓。莫要欺负我东土没有英雄豪杰,热血喷洒在西域以留下千古芳名。德宗皇帝听闻西域仍在唐人手中,痛哭流涕称赞他们忠诚并为西域唐军表彰功勋(德宗建中二年,安西唐军与唐庭取得联系,德宗大喜,曰:二庭四镇,统任西夏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奈何唐朝没有兵力和粮草能够向西支援(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摧残和范镇拥兵自重,唐国力孱弱无法为安西军提供支援),安西兵将只能面朝东方互相黯黯流泪。从天宝年到大历年再到元和年,(天宝,大历,元和,皆为年号。一说贞元年安西陷落,一说元和年安西陷落)流沙正在慢慢随东风流逝而兵将也已两鬓斑白。那天夜晚月飞风高隐约听到马蹄的声响,之间两军兵戈相向而厮杀声不绝。(据说安西最后一战在夜间发生,吐蕃夜袭城池,唐军仓皇应战)安西四镇已经建立了有百余年之久了,大都护和将士们也魂兮归矣(都护:郭昕,郭子仪侄子,年轻时进驻西域担任安西大都护,后龟兹城陷落身死)。当年雄姿英发随着大军向西域驻扎,而今却已苍颜白发身死于龟兹城。(龟兹城:安西四镇最后一城,被吐蕃攻陷,安西彻底沦陷)感念西域还有孤忠在镇守,才能让唐朝的威名永远的载入史册。多么慷慨壮烈的忠勇英雄之事啊,我希望能描述下来让他们能够流传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