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5.4.1.1 概念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四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
第一节 理性认识的形式
1、概念
人们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于是人们的头脑就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制造,抽象出贯串于其中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并用一定的物质外壳即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是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1]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们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认识飞跃到了理性认识,由低级阶段飞跃到了高级阶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认识成果的凝结体。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2]。一切科学的理性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每门科学都表现为概念的系统。例如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微分、积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场,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革命等等,都是概念,科学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概念是头脑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产物,它不包含“感性的原子”,因此,从形式上看,它仿佛远离了客观对象,仿佛是不可靠的东西。现代主观唯心论者就以此为理由,把概念说成是符号的系统,是整理主观经验的手段,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例如物理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凡是不能或者还没有为仪器所直接探测到的物理概念都是主观的虚构。有些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爬行的经验论者)也认为只有可感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概念既然不可感知,就是虚假的。恩格斯说得好:人们“先从可以感觉到的事物造成抽象,然后又希望从感觉上去认识这些抽象的东西,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3]。唯心论者和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的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极其有害的。它不但严重阻碍着科学认识的发展,而且会引出反动的政治结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某些流派(例如语义哲学)就宣称,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剥削、经济危机、阶级斗争、革命等等都不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科学概念,而只是一些没有客观内容的语词。只要去掉这些语词,现实的斗争就可以取消了。这显然是为垂死的帝国主义作辩护的反动呓语。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只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而形成的概念,尽管仿佛远离了客观对象,实际上却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对象,因为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列宁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隔离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泉源来说却是客观的。”[4]
客观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概念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列宁说:“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5]一般说来,概念的运动、变化、发展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当客观世界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时,人们需要创造新的概念来反映这种新现象的内部联系。例如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就产生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联系的种种概念,这些概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不可能产生的。第二、客观世界中有些现象虽然早已存在,或者从来就存在,但是人们的实践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现象,这时也不可能有关于这些现象的概念;当人们的实践踏进了这些现象的领域时,就产生了反映这些现象的内部联系的新概念了。例如在二十世纪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接近光速的高速现象,不知道物质的等离子态等等,也没有关于这些现象的概念,可是现在这些新的科学概念却产生了。第三、对于同一种现象,由于人们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深刻的本质、更多的内部联系,这时也需要创造新的概念来反映它,或者使原有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精确化。例如物理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就愈来愈深刻,因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概念,物质的概念本身也日益获得丰富的内容。又如,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也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刻化的。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但对如何取得统治的问题则还没有说到。有了1848—1851年法国革命的经验以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就阐述了应当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的问题还没有提出。有了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以后,马克思就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是同帝国绝对相反的东西”,应当用公社来代替被打碎了的资产阶级专政,这就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专政已成为提上行动日程的问题,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更具体更深刻的发挥。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又使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更充实了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列宁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论述,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部著作中。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蜕化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尖锐地提出了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如何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提出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系统的理论和政策,这就使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更加丰富和发展了。
形而上学者不了解概念的灵活性,不了解概念应当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们把概念看成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当他们发现旧的概念同新的实践经验、新的事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觉得不可理解。他们不是去修改、补充和丰富原有的概念,或者创造新的概念,以便更精确、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而是顽固地不承认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事实,或者把一切概念都说成是虚假的东西。在这种场合,他们就由于不懂得概念的辩证法而陷入唯心论了。
但是,概念的灵活性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毛泽东同志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6]只有以实践经验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提出新概念或者修改旧概念,才是概念的辩证法的发展;否则只能是主观的虚构。列宁说:概念的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7]现代修正主义者在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方面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们一方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概念任意曲解,例如把和平共处曲解为阶级调和,把共产主义曲解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等;一方面又“创造”出一些不能反映任何客观实际的非科学的概念,例如“全民国家”、“全民党”等等。他们竟然把这种糟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行径叫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真是荒谬绝伦!
注:
[1]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2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90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3页。
[4]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3页。
[5]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7页。
[6]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1页。
[7]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