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5.3.2.2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但是,感性认识本身是有局限性的。感性认识,即使是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的感性认识,也只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它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规律性,它只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如果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就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成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仅有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毛泽东同志说:“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1]因此,在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同时,还必须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2]
哲学史上有经验论一派,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经验论也有唯心论和唯物论之分。唯心论的经验论认为感觉就是唯一的存在,不但不承认理性认识,而且也不承认感觉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赤裸裸的主观唯心论,荒谬性是很明显的。唯物论的经验论承认感觉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张要获得正确认识必须搜集材料,进行实验,这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它不了解理性认识的意义,不了解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认为理性认识的作用不过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作出一些描述性的说明,这就错误了。这一派在十九世纪初期在同唯理论进行斗争中占了上风,对自然科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多数自然科学家都极力贬低理论思维的意义,只致力于埋头搜集事实,进行实验,而不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他们自以为只有这种态度才是科学的态度。其实,这种态度恰恰是违反科学的。科学的任务正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不去揭示事物的本质,算什么科学呢?这一类经验论者的出发点是唯物论的(因为他们承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贬低了理性认识,结果有的竟然走到出发点的反面,陷入了唯心论。当时竟有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郑重其事地运用许多物理仪器来研究“灵魂学”,竟然相信江湖术士的骗术,就是活的例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蔑视理论思维,“连某些最清醒的经验主义者也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3]
革命队伍中的经验主义者,从思想实质上说来,同哲学史上的唯物论的经验论差不多。这些同志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本来是极可宝贵的东西。如果把这些经验科学地总结起来,使它们带上综合性、条理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那就不是经验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了。但是他们不理解或者不承认感性认识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不理解或者不承认理性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结果他们就只能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把局部的经验当成了全体,抓不住事物的规律性,没有通观全局和驾驭事变发展的能力,变成了庸俗的事务主义者。经验主义者主观上是重视感性认识的,但是因为他们否认了理性认识,结果就限制了感性认识,使本来很可宝贵的感性认识归于无用。
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取得感性认识,还只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还在于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造成概念和逻辑的系统,跃进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
注:
[1]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2-263页。
[2]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7页。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