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孤独泥沼


身处一个科技爆炸、沟通无限的世界,
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孤独无助。
在全世界都可以社交起来的时候,
我们却无法用最原始的方式获得真正有效的沟通。
—— 石黑一雄《无可慰籍》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定的社交网络作为支撑,
衣服旧了得上街去买,要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
要么特别擅长讨价还价,
要么就要和老板处好关系,
饿了得到菜市买菜,
想要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得到教室里和同学们坐到一块儿等等,
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都在参与面对面的社交或忙于社交。
而在现代社会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基本都可以通过对着一块屏幕来完成,
你甚至不用出门就可以完成购物、饮食、学习等基本的生活事项,
渐渐减少了自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而现代生活的高流动性和方方面面的生活压力,
也让你几乎无法稳定地保持一个高质量的社交频率,
于是现代人就逐渐陷入了孤独的泥沼。

然而孤独感和独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孤独感是一种丧失与他人联结的主观感受,
孤独感会让你觉得你周围的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你,无法与你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与沟通的感受,
就像在朋友圈发了个动态点赞的人寥寥无几,
被点了赞也觉得对方其实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所表达的,
缺乏社交或朋友很少也许是产生孤独感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因为即使在喧闹的人群里你也有可能会感到孤独。
然而在独处的时候却会感到很放松很自在,没有了在人群里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感受,大学图书馆自习室经常都一座难求,
不过我都起比较早,抢座不是问题,
但到了下午偌大的自习室里坐满了人就会给人一种很压抑的感觉,
所以人一多我都会跑到没人的教室里去自习,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僻。
独处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技能,但孤独感却是每个人都惧怕的对象。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育理论认为:
成年人的所有心理问题都可以看到童年的影子。
而在孩子身上发现的第一种恐惧症,就是对黑暗和孤单的恐惧。
我们对孤独感最初的恐惧源于婴儿时期被独自放在摇篮里时对黑暗和孤单的恐惧。

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
天才用精神世界的思想产物来填补孤独的空虚,
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的折磨一样。
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
这是增加到无限的痛苦。
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
——巴尔扎克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孤独?
当我们在人群里的时候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人是社交性动物,无论是有效的或无效的社交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一定的安全感。
而当我们独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安静下来,
那个在社会打拼过程中遍体鳞伤,且缺乏精神给养的自我就会浮现出来,
而人本性又都是趋利避害的,自然会对孤独产生恐惧与逃避,
然而不去面对自我与充实自我,只会加剧自己对孤独的恐惧与焦虑。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孤独就是空虚”,
我们之所以在独处的时候会产生孤独感源于我们内心的空虚与精神的匮乏,
对于内心充实的人而言独处反而是一种享受,而不会觉得寂寞或恐惧。
(原创文案,文中所使用图片素材均不存在版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