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现实世界
最近在看《三体》原著,就在我反复回味“罗辑来到400年后的未来世界”这一桥段时,顿悟两点: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其实没有任何本质进步;
人类的道德水平会越来越差。
我不知刘慈欣有没有看过《老子》,但是这两点竟与道家思想异曲同工。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是科技发展不能算作人类社会的进步。因为宇宙中的生命都是为了生存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除此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们人类也不例外。那么此时人类“发明”工具、发展科技还要工业化,无非就是让人类更容易生存下去罢了,而我们人类本身没有任何进化,甚至还展现出了对工具和科技的依赖。如果让一个现代人脱离人群、放弃使用科技,他甚至无法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早已习惯被现代工业伺候的现代人,又有几个德爷贝爷?这个假设无疑佐证了我的观点。
人类由森林古猿演变而来,这是初中生物的考点之一。由猿猴演变成能人(早期猿人),这是进化;由能人演变成直立人(晚期猿人),这也是进化;由直立人演变成智人,这还是一种进化。对于我们来说,距离现在约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也属于原始人,他们花了4万年从非洲南部来到美洲大陆、进化脑容量、把四肢演化得更适合直立行走、学会制造工具、诞生社会概念,而我们用不到1万年时间进化了什么呢?只是改进了工具而已。
在《三体》小说中,人类的基础物理学被三体星人用智子锁死了。基础物理学没有进步,也就意味着科技没有质变,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以换皮为本”。罗辑来到400年后的世界,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科技“就像用加特林发射弩箭一样”。其实我们现在的人类科技不就是这样吗?
古人弯弓搭箭,用弓弦的形变给弩箭提供动能发射出去。古人还会利用火药制作爆炸箭头,名为“火箭”。现代人发明了热武器,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热武器对冷武器是降维打击,但是你看看工作原理,不都是一回事吗?用火药爆炸把子弹射出去,跟用弓把箭弹出去有什么区别?现代的弓箭就是“枪”,现代的“火箭”,那不就是东风导弹吗?除了威力更大、效率更高以外,在底层原理上有什么区别吗?“用机枪发射弩箭”这个形容真的太贴切了。
央视农业经常向我们科普农业知识,展示农业的“科技与狠活”已经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尽管我很感激农学专家的辛勤钻研让我吃上肥美的珍馐,但我还是要说,农业的发展历程更能印证我这一套结论。华夏大地已种地数千年,五谷都收了不知道多少茬了,现代科技也只是收获得更多了、亩产更高了,但是人类的食谱却依然没有变化。尽管这有亵渎他人劳动成果之嫌,但我说的都是实话,不是吗?《三体》里的未来人类吃的是索然无味的合成面包,现实中中科院也发明了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技术,但是人类吃的不还是淀粉吗?淀粉本来就天然存在于米面豆薯里,那我吃二氧化碳合成的淀粉,跟直接吃米面豆薯,有什么区别吗?山东造了一艘全球排水量最大的大黄鱼养殖船,除了让我们吃到更多的大黄鱼之外还有别的作用吗?增产的意义只是让更多人吃饱饭,而没有扩充人类的食谱。
再举一个例子。数学是我们人类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我们自己的计算机——算盘。算盘和电脑都是计算器,虽然它们的区别在于进制和工作原理,但都是利用运算法则和数字进位来计算的。换句话说,尽管电脑的计算速度是算盘的几十万、几百亿倍,但它仍然是一个高效率的算盘。更别说电脑从电子管计算机发展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只用了26年,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已经问世52年了,也仅在性能和制程上有所优化,龙芯中科CEO胡伟武甚至预言“在各位的有生之年都不会看到CMOS电路被淘汰”。芯片制程的极限即将到来,而电脑未来的形态却毫无头绪,前方的道路究竟何去何从?
也就是说,实际上人类社会过了几千年,科技没有任何本质的变化。所谓的改变,只不过是效率变高了、生存变得更容易了。从油纸伞变成了流水线工业化铁皮伞,大风一吹就散架;吃饭的锅由青铜鼎变成了涂了特氟龙的不沾大铁锅。该用筷子和瓷器吃饭还是用这些餐具吃饭,该生火还是要生火,该烧水还是要烧水,只是能源由柴火变成了核能罢了,而人类依旧是杂食性动物。老祖宗早就帮我们把科技前进的道路给探索完了,科技蓝海早已不复存在。既如此,又为何对古人抱有莫名的优越感?优越感从何来?

送你两句话吧——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刘慈欣《三体》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老子·第七十一章》
为何老祖宗不发展科技,而注重道德品行的修养?别忘了,科技是降低人类生存难度的,所以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科技服务。人类为科技服务就是效率至上,就是唯生产力论,它把人不当人,而当成燃料、螺丝钉,然后异化劳动,是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都本末倒置了,能不乱吗?社会乱了,根本在人心坏了。没有与技术匹配的德行,注定活不长,注重内在的修为,回归质朴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