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第5课: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1)积极情绪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当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中时,我们的目光和焦点更易收窄,让我们只专注于当前的情绪。这被称为“隧道”视野,我们心里狂风暴雨,扩散到下行螺旋,或者叫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在愤怒时做出的决定,结果常常很坏。
但是,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就会扩展我们的眼光(broad and build)。积极情绪帮助我们走出下行螺旋,让人生向上生长。看一部滑稽电影、深呼吸、与朋友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走出负面情绪的包围,获得积极情绪。
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完全正常的,有其进化理由,比如在遇到真正的危险时出现的“战或逃或僵“模式,但其中的难点是,如何将处理应对负面情绪与准许为人相结合,去体验负面情绪、转移情绪,进入上行螺旋。
积极情绪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成功,还能让我们更幸福。
2)追求快乐是正和博弈
追求快乐就是自私吗?幸福课导师Tal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追求快乐在很多人看来真的是很自私,若屋外战火纷飞,雾霾影响着人类寿命时,你还敢说你要追求快乐吗?你肯定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人们常常因追求快乐而感到内疚,在理想主义者的心中,始终认为,这个世界只要还有痛苦,人类就没有什么理由独自享受快乐!然而,这或许是我们对快乐的误解,快乐、幸福等等并不是一个零和博弈,更不是一个负和博弈,它是一个正和博弈,快乐是可以传染的。
快乐可以为他人,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快乐。积极情绪有进化上的理由,它不仅让我们感觉良好,还能扩展我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博学,适应性更强,更易融入社会,更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
将自私和不道德划等号是我们产生不快乐的头号原因。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那些经历生活的起起落落,并且始终追求快乐的人更容易与别人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容忍自己和他人。Helping others also helps ourselves。最自私的行为其实是最大的善举,追求快乐,这是我们人性中美好的部分,同样也应该接纳它,主动去适应它。
3)以身作则,成为你想在世上见到的改变(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多数人都是按照你做的做,而不是照你说的做。我们对自己的信念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何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一句话很好地总结道:
不管你认为自己是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这句话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只有主动打破了心理上的界限,人才有可能突破医生、权威等给我们设定的极限,才能创造出积极的情境,最终实现想要的改变,创造前所未有的现实。Tal举了数个研究为例,比如Roger Bannister这名运动员在信念中打破4分钟跑完1英里纪录的故事。
其中最让我震动的是罗森塔尔学校试验:罗森塔尔挑了一所学校,然后拿着一份神秘的学生名单,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是天才,他们是拥有巨大潜力。第二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学校,用各种学科能力、智力测验发现,名单中的孩子真的在新一学年取得巨大进步。当老师们夸罗简直是预言家时,他淡然一笑,说:“这些学生的名单是我随便从帽子中抓出来的。”老师们哗然,为什么?我们都想知道。
老师们以前没有看到这些幸运儿的潜力,一旦有人将“这些孩子是天才”的信念植入脑海,真的欣赏(appreciate)起这些孩子,相信他们潜力巨大,耐心地培养它、浇灌它,孩子们真的就实现了老师的期望。
潜力得到了升值(appreciate)。
Appreciate这个英文单词在这门课程中无数次出现。神奇的是,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欣赏”,二是“升值”。
是巧合吗?优点、潜力、期望、好习惯,只要我们抱之以“欣赏”,它就会“升值”。
在我自己身上,我常常思考,我与生俱来的优势和潜力是什么?自己有没有给过自己信心,从而让自己将这些潜力发挥出来?或许真正相信自己是一个有潜力之人,并始终用行动去证明这一潜力,这才是我们产生自信的根源。
为人父母之后,我就常常陷入忧思,我的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是什么呢?会不会因为我的无知或忽视而让他的这种潜力归于沉寂,最终碌碌无为呢?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我们都要深入了解自己,了解他们,最终看到并欣赏那些天赋和潜力。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你想在这个世界上见到善良吗?那么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你想见到这个世界的公平和正义吗?那么让自己先做一个正直而公平的人吧!
你想把快乐带给全世界吗?那么去做一个快乐的人吧!
Tal让所有的学生将围成一个圆圈的两指放在自己面颊上,但是Tal的动作演示却是放在自己的下巴上,结果大部分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是把手放在下巴上的,这才惊觉,其实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一个人的动作,却忽略了对方的话语。这大概就是行动胜过言语的最生动的例子吧。
愿望很大,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不妨通过改变自己这一小步,再利用社会网络的指数本质这一特点,向世界扩散吧。
搜索公众号“积极微习惯”,点击关注,带你一起学习积极心理学,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