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樵宗師武學心傅 十二(完结)
八極與劈掛之丹田呼吸
「八極參劈掛,神鬼都害怕」,這是武術界的一個說法。實際上,八極拳、劈掛拳,各自獨練已是一門名武術,若合而練之,其威力是乘法的倍數,非止一加一之加法而已。
究其奥妙,可以丹田氣之運用不同,而產生的互補圓滿的效果,以見其威勢之一斑。
八極之丹氣,上半層輕靈,下半層沉墜,每每呼而鬆沉,走骨髓、精要在下盤勁。
因此,下盤勁由足、腎下沉而發「哈勁」,力由脊發,由骨發「捅」勁,常以長勁催送到底,拳勢猛烈,崩撼突擊中,有開山之威。
劈掛正好相反,氣集上盤,下肢輕靈,吸提而氣充筋膜,發的是上盤的「揚鞭勁」。
所以,劈掛提氣於手、肘,上浮而以「哼勁」發冷彈快硬的彈性短勁,如利刃劈風之勢。
因此,八極之長與劈掛之長,恰好可以相得而益彰,二者運用在丹田,分別也在丹田,八極拳重下層氣,劈掛重上層氣,二者合練,參而互用,則上下交輝,自然威力倍增,不是物理上的加法,是化學上的乘法。
簡易而言,人身腦子心動意發而脊動,乃傳動兩大背筋而運動雙手雙足,所以,骨動為剛,繼之筋動就非柔不可。
因此,骨之靜立,一動為筋柔,柔中有剛,骨轉筋擰一身筋纏而勁生。
八極走「骨」,為洗髓,骨力如錐、如刺、如箭,走方、銳而方中有圓。
劈掛走「筋」,為易筋,筋勁如鞭、如彈簧、走圓,和而圓中有方。
所以,八極是骨為主,帶筋而用之;劈掛是筋為主,連骨用之。八極如八
卦之中央無極土向四面八方爆炸,是八卦之出,劈掛則自外圍圓弧切入而集
於中央無極土,是八卦之回;八極合劈掛,即是筋連骨,骨連筋,筋骨皮肉
凝合而為一,兩者合煉,自不難造精微之境。
八極之煉與用
煉法:
八極熊幌:左右搖幌,雙腳互相離地。練小八極,在呼吸下,關節一-
隨意行,則覺氣血鼓動如潮,此真鬆也!
練小八極數八字(頭、肩、肘、手、尾、胯、膝、足)時,當意在何處,
即氣到何處。
肘,側出,貫肘也,頂也;直出,攙肘,托醉人歸狀也。八極下按,頭
有提頂之意。
跺步之用意:換步,運動五臟,磨鍊神經系統,跺步時腳底要平。八極
一跺氣即上衝,推身前發,此提地根之力也。
用法:
八極,落點才是純剛,即跺腳發勁之一刹那,不發則柔也。身不柔則跺
不下去,故跺愈鬆則愈沉,不鬆則僵硬也。
以八極勁發出時,中含八卦之變化,故內涵又豐富得多。八極中,厲害
處在六大開、八大式以後。
卅二式提煉自七十二把合鎖、綿張十二短打、李半天之腿。
小八極拳譜
1英雄獨立→立 2手擘乾坤→蹲3 白馬獻蹄→踹4黑熊盤肘→頂
5 開弓射雁→拉6 猛虎負隅→掙7 金豹露爪→趕8倚馬問路→問
9元子推蔭→撐 10 關羽閱書→撐 11 黃熊現掌→削 12 倚馬問路→問
13流星趕月→衝 14魁星執筆→待 15 黑熊盤肘→頂 16 千斤墜地→墜
17餓虎撲食→採 18黑熊闖林→绷 19流星趕月→衝 20 毒蛇纏腕→纏
21黑虎偷心→撞 22開弓射雁→衝 23仙人撩衣→撩 24毒蛇纏腕→纏
25黑虎偷心→撞 26倚馬問路→問 27美人拾履→掛 28 玉燕投懷→撐
29白猿回首→待 30黑熊闖林→頂 31獅子抖毛→抖 32美人紉針→穿
33懶虎伸腰→蹬 34關羽觀書→撐 35 羅漢捧腹→定 36 英雄獨立→立
大八極拳譜
1 英雄獨立→立2 關羽觀書→頂3倚馬問路→問 4腦後摘盔→挑
5黑熊獻肘→頂6 靈獅洗臉→拂7 猛虎攔路→滾 8 靈獅洗臉→拂
9猛虎攔路→滾 10獅子絞尾→探 11寒風入地→栽 12 毒蠍出尾→蹬
13泰山壓頂→砸 14美女紉針→穿 15黄熊拔背→含 16玉犀分水→推
17猛虎推山→推 18霸王出寨→待 19獅子絞尾→探 20 黑虎偷心→撐
21袖裡藏針→滾 22鷂子露爪→撐 23袖裡藏針→滾 24金豹露爪→撐
25袖裡藏針→滾 26金豹露爪→撐 27袖裡藏針→滾 28金豹露爪→撐
29美女紉針→穿 30懶虎伸腰→蹬 31毒蛇纏腕→纏 32千斤墜地→墜
33黑熊闯林→ 绷 可心惊心一楼 38黄属习爪一 39黑虎心一 40配一-
1.黑老价心一 42黄黑习爪→扣 43美女 4
6き蛇都施→艦 46千斤味地→壁 47黑!関林-面 48力金金鐵-号
g雙手繁天一翻 50毒蠍飛空→蹬 51泰山壓頂→顺 52彌子教尾一不
53寒風入地→栽 54毒蠍反尾→蹬 55泰山壓頂→砸 56 美女初針→奈
57黄熊拔背→含 58 玉犀分水→推 59羅漢捧腹→定 60 英雄獨立→立
劈掛
劈掛即綿掌,亦稱通臂。練劈掛,以腰為主,雙手如博浪鼓,中轉則二
繩鏈即隨之左右打鼓。
劈掛基本功
(一) 基本練掌法:
1.拍、摔、插、抓
2.劈、剌、鑽、撮(挫)
(二)劈掛四路:
1.劈:抄、掛、劈、挑
2.抱:採、抓、砍、抱
3.撑:推、探、按、撐
4.靠:趔、削、折、靠
劈掛一趟(路)
4海底撈月→抄
3 大鵬展翅→顧
1 金鸞振羽→鬆
2 潛龍望日→定
8 白蛇纏身→摔
7 青龍捧日→撑
6 金蛇伏地→推
5 鯉躍龍門→摔
9海底撈月→抄 10泰山壓頂→拍 11 蒼龍探爪→撐 12 常蛇顧尾→撑
13潛蛟出洞→穿 14 毒蠍反尾→蹬 15 黃鷹捉兔→按 16 大蟒搖頭→耘
17海底撈月→抄 18蛟龍分水→靠 19海底撈月→抄 20 泰山壓頂→拍
21 蒼龍探爪→撐 22 常蛇顧尾→撐 23 潛蛟出洞→穿 24 毒蠍反尾→蹬
25蒼鷹捉兔→按 26大蟒搖頭→耘 27金雞抖翎→摔 28 海底撈月→抄
29夸父逐日→摔 30龍鶴交鳴→蹬 31白蛇伏草→拍 32二郎擔山→劈
33仙人摸手→固 34英雄獨立→立
劈掛二趟(路)
1英雄獨立→立 2雙龍入海→插 3蒼鷹斂→勾
1 4金龍抱背→挾
5鷂子鑽天→穿
6 蒼龍入地→插 7紫燕掠水→挑
8 雙龍索抱→抄
9力劈華山→劈 10金樑架海→架 11 大鵬展翅→劈 12 怪蟒搖頭→滾
13黃鷹捕食→掄 14仙人指路→撐 15海底撈月→抄 16 力劈華山→劈
17海底撈月→抄 18力劈華山→劈 19海底撈月→抄 20 力劈華山→劈
21雙龍搜海→抄 22金龍抱背→挾 23海底撈月→抄 24金龍抱背→挾
25海底撈月→抄 26 金龍抱背→挾 27 蒼龍探爪→撲 28 金雞撒膀→撞
29怪蟒搖頭→滾 30 蒼鷹捕食→掄 31金樑架海→架 32 大鵬展翅→劈
33力斩青石→断 34腐敏材 沟 35金微抱首一 36E-
r紫無常腐一點 38海底務月→秒 39紫燕年窝一點 40海底物月一
川葉森な窝一點 42仙人臥榻→甩 43野馬脫報→用 4黄魔捕食一物
15 金樑架海→架 46大鵬展翅→勞 47力斬青石→剁 48白馬献路→
49黃鹰撒翅→劈 50 關公捋鬚→定
八極參劈掛、筋骨論
心動意發,繼而脊動,兩大筋動,連手足筋一條也。骨動為剛,繼之筋
薄非柔不可。
骨立身靜,一動為筋柔,柔中有剛也;骨轉筋擰,一身纏勁也。
骨→八極→洗髓→骨力如錐刺(箭)→走方、銳→方中有圓;筋→劈掛
→易筋→筋勁如鞭(彈簧)→走圓丶和→圓中有方。
故八極以骨為主,帶筋用之。劈掛以筋為首,連骨用之,如繩子繫石頭。
「石頭」+「繩子」之理論,為發勁之一刹那而已,旋擊出去也,發後
當如彈簧,而非繩子之鬆垮垮地。
八極,八卦之出也,自中央土向外爆炸。劈掛,八卦之回也,自外圓弧
切而入中央土。二者合之即筋連骨、骨連筋,到八大式合為一。若八卦中,
乃筋骨皮肉合而為一也。然八極、劈掛均為正門,自有其特性,八卦走奇門,
者若混,失各自之特性也。前者堂堂正正,後者刁鑽奸滑也。
八極門拳,原吳鐘為一也,其後吳等習劈掛,嫁到羅曈,故孟村盛煉八
·羅曈盛煉劈掛也。李師公書文自北京回鄉,學劈掛於黃四海,始將二者
合而為一也。通臂出自劈掛,短打出自八極也。
八極用拳多,如主幹,骨架;劈掛多用掌(劈),如枝,筋絡;八卦用
刺、點、鑽,如葉花果,合一之用。此乃步驟程序也,到八卦多入精微之境,
然不可無前二者之培煉也。
藏式(或母式)
式子中有數種變化,暗藏其中,不點破不知也。
如八極中「靠」,靠中有撩陰,如勒馬式,雙拳如勒馬繩狀,此為二龍
搶珠之收式也,一點即收。
八大式·壹
(一)降龍(一出為心肝,如八卦獅形、頭也;回來為脾,右轉點睛為
脾;落點為肺;勒馬為腎)有五形,雖未提太極、八卦,實已暗合之也。
(二)伏虎(一上為肺,如兌卦;再出為脾;一提一落為腎;練頭肩沉勁也。)
(三)迎面(掌)
(四)探馬,練肘。
(五)虎抱
(六)圈捶
(七)劈掌
(八)衝捶(八極六大開第三路類似)
八大式·貳
降龍勢:兩腿蹬撐,定掌著力,旋腰迴臂,揚而暢胸,由中宮剛發勁也。
勒馬勢:沉肩提頂·束肋下氣·脚趾抓地,涌泉上提·氣内收到中宫也。
·八大式、降龍、衝捶、
吸提:此二式吸提之次序,相反而相成也。
衝捶、童子拜佛:腳跟一提,手一上拜,則督上,而氣自靜脈倒收而回。
再自丹田發出去。故武人作揖皆可傷敌,受者必侧身扶防,因其走阴。吐故也。
吸降:下督,降龍起式也,此行陽,納新也。
降龍式:交叉十字,即乃中脊交會,此交點乃變化之起點也,即神經之
左右交會點也。欲變化高低長短,皆於此作決定也,取勝亦在此。
降龍八大式:蟠龍、點睛,蛟龍出海、猛虎出洞。運慢,落點一刹那,快勁剛也。
八極、劈掛煉程:小八極→劈掛→大八極→又煉劈掛→六大開→又煉劈
出→連環拳→拆招對煉→八大式→八極劈掛參會。故二者,運柔,如揚鞭飄
逸;落剛,重凝如山(摔如揚鞭、拍如泰山),煉輔器亦同。運愈輕愈易起變化,落愈重愈易入內。
大槍
大槍,練臂力也,亦練五臟。戮出去,棍子震動,則波及五內隨之而動,此大有俾益。
大槍:握(馬步)→刺前,正反各一圈而刺出→回復又正反各一圈,刺(弓步)。
大槍纏勁
大槍勁者,即上下陰陽相合勁也。陰,黑鶴子;陽,白鶴子。帶脈一轉,纏勁即生。
出(黑鷭子),陽進陰扶;回(白鶴子),陰入陽扶。黑鶴向內圈、白鹞向外翻,一出一回為一圈,仍在原位。
得手入手,見手入手,隨機應變,是纏勁之功也。有纏勁才可陰陽轉換,無則身手不靈。不能連隨,則不知對手變化,不能制人矣。
纏法:
全身纏:腰腿身手齊轉,擰旋走轉也。
部份纏:左手纏右手打之類,身腰纏手足打,如攪進。
大纏:肩肘轉動,如攬格。
小纏:腕之抹漏。
裡纏:攪進,自外向裡轉動。
外纏:擋打,自裡向外轉動。
牽一髮而動全身,要以知覺而行,其用隨手而生,隨手而入,是隨人之
力而轉變,不待思索可辨虛實。粘而連之,黏而隨之,我全隨人之動而轉動。
如膠之著,順其來勢,取而制之,隨機應變。借力爭機,制人於不知不覺之
中,而無絲毫凝滞。此皆纏勁之妙也。
刀法三章(八卦刀,為八卦拳、掌化出)
纏頭裹腦:若纏時,刀盤過腦;裹時,頭內縮,有猴相,進入之意,僵
直則無味矣!
摅刀榻背:摅刀,手舒刀也;塌背,塌刀背也。
鯉魚臥蓮:坐盤倒叉步,下砍,腿有彈性,勢低下較好。
兵器之用
槍:尖不分,身圓也。
劍:搭手之劍面一轉即進也。
刀:以刃一轉即進也。
拳法也是:開寸即進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