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第一堂课)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感觉的逻辑》选读(1)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不代表德勒兹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莫要将复读的几个词与批判的几个词简单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对子
视频课程仅作一个入读
不代表详细学究地深入学习
玩笑话都删了
一、前言
董老师的07年版译本。法文版最早是八一年出版的,辉辉拿到的第一本索邦导师给的原著就是《感觉的逻辑》。81年德勒兹回过头狠狠读了一手弗朗西斯培根。80年德勒兹合写了《千高原》,83年德勒兹写了《电影》。所以《感觉的逻辑》是不再合写后的第一本。
对柏格森的形象图像的问题的思考,表现在了《电影》中。
在这俩年段中间的《感觉的逻辑》就显得很特别。
姜宇辉觉得,《感觉的逻辑》更有那德勒兹味儿。
《感觉的逻辑》算是读书会里写的稍微简单点的了。
二、法文版前言
两种读法
《感觉的逻辑》具备两种读法:线性历时的 和 共时性网络的。
感觉的逻辑也仍可借用千高原的读法方式。
线性历时的读法,便是图形图像——背景关系结构关系——三联画
从简单到复杂的绘画的解析。从绘画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模式确实是都讲了的,而不是拿着其他领域的知识边边角角凑出一本解读。
共时性网络的读法,非线性的交织力量场。交织点便是“色彩”。
色彩:视觉性的。看到颜色与看到形状的不同之处在哪?颜色并无边界,它的色自身是动地。颜色是可以有一种丰满感泵感在的,一种一跃而起,抓人眼球的强力。动态的,强度的。
点线面构图透视光线?最合适的是色彩。
颜色与触觉能紧密联合,视觉的颜色与触觉有所相接。
所以两种读法是不冲突且并行的。
美学词源学上的两个起源
感觉的逻辑???这句话能让我们联想到啥?——美学
美学就是研究感性的原理与规律。《感觉的逻辑》是在回应美学的。
绝不只是单纯讲培根,而是回到AISTHESIS。
讲这个词总是要关乎到对这个词的讨论。回到词源学上的一个研究。
在古希腊的角度上,它有俩重点的意思。
“对人的知觉的唯物论研究”感觉作为肉身的能力,物质上的力上的作用。
把感觉从学科史刨出来,回到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物质 肉身 力量 的源泉
感觉的逻辑就是一种力量穿透了从感觉到物质的全部层次,看到名家的画时,不是一个在其之外冷静旁观的学者。而是,面对感觉的人,一个物质的有肉身的交织进这个世界的人有触觉的关系
(笔者注:类似于隔岸观火时,火烟的运动与它实实在在的温度,刺眼的狼烟)
而非把感觉的逻辑仅仅当作前 知识的逻辑 的东西。知识并非知觉,知识提供知觉的意义,知觉没有知识,秩序来自理性反思,赋予知觉它的理性。
美学有非认识论的,非学术史的传统。
德勒兹关涉电影与绘画领域的哲学著作,确实具有锤砸学术图像学建筑的能力。
南希的《图像的根基》中,英语的draw更偏向知识论图像学的含义。南希就此发挥,我们好像是要把知识从感觉中draw出来。
用知识的等级结构遮掩感觉的匮乏。感觉没有逻辑,感觉的逻辑是知识赋予的。
(笔者注:尽管角度与手法上不一样,但《马奈的绘画》也是批判了这些)
Dessiner
法语那里,图像是被打开的。感觉自身就是力量源泉。
观看画作未必是要用知识解释它,而是被它的力量吞没,被它吸入其中,与之交织碰撞触碰。
就算没有任何知识,我们也能够单凭观看去触碰它。
而非把画作抽离为知识论中的特定概念的缝合物。
形象自身发声,自己给出事件
这本书是不参考艺术史的。
两种图像
ZHE FIGURE 大写的图像
强调的是图像本身
而非特定文化史分类学下的位置
德勒兹的直观强调的是回归真实经验,回到经验的生成的力量。
胡塞尔直观是统一性的连续性的整体性的
而柏格森的是多样性差异性流变性的
这种对图像的直观是柏格森式的直观
图像自身:通过肉体的直观与触觉。回到图像自身的差异,多样化的力量。是自律的。
这种剥离出的图像,与知识学术的图像不同。
艺术史的图像总是中介性的,它是带我们走向知识的,它自身没有力量。是它律的。
不是读画,认知画。而是看画,触摸画。
以肉身与画作直接触碰,而非一定要以知识为中介以理性指导去触摸它。
我们还不知道肉体能做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图像是什么。
一种是前苏格拉底的唯物主义图像
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图像
形象与形象化
图像的历史是形容词性的图像,而非大写的图像
阿多诺:艺术是自律的。艺术作品一个是按自己的方式来的。
但我们回不到完全自律的遗址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自律与他律的碰撞里去。
没有扬弃的持续抗争之中。
三、第一章
图像的历史是形容词性的图像,而非大写的图像。
园和圆形的活动场地是不同的。
从圆的形状到圆的空间到圆的事件
从形象化(艺术史的图像)到形象(图像)
Piste有踪迹的意思,线索的意思,跑道的意思以及 圆形演出场地或活动场地
圆是事件发生的场所。这之中是交织互渗的力量嬉戏场。
回到图像本身,即回到它发生出的事件。
画不是一张纸上的颜色,而且还是吞噬观众的空间。把你拖入其中,让你与之触摸互动。
每一次的观看意味着差异性的事件发生。独一无二的初恋地触摸
很多时候画作成为了网红的背景版
唤醒自身的触摸,而非把他当作背景,景观,获取知识的中介
圆形?培根的圆形不得是按时期,按绘画手法全部拿出来调研一下?
而德勒兹就不这样。
姜宇辉的法国硕士论文就是关于意义的逻辑的。
姜以为:
这个人坐着。有时前倾,有时溢出画幅。
姜会觉得中间(B)是两具东西交织在水池之中,有的观众会觉得两个人被关押束缚。
右边(C)的圆像是秋千,这个圆是支点一样的椅子
而左边(A)这个圆,显得摇摇欲坠,是塌陷的。
A的圆好像把人吞了进去那般。
嬉戏的肉体,make love的肉体,危险的肉体
画的圆展现出的是不同的,它们都是圆。但它们发生的事件是完全不一样的。
直面圆圈,去理解发生了什么?
叙事化是把事件排序整理。事件是意外的,好像意义的。事件下的幸存,给出一个叙事。
(编者注:遭遇克苏鲁翻身的渔民和时候祈祷编织故事的信徒)
麦茨恰恰是叙事的,德勒兹则是纯视听影像,独一无二的特异性。往先的电影是叙事的,而很多电影是无叙述的。走到厨房突然惊呆,突然发现生活叙事的彻底断裂。
圆圈最为事件,而非单纯的形象。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圆圈体现的不同的姿态,不同的事件意味着不同的活动。
作为事件的形象可以被叫做具象。
图像学的三层意义
基本或自然的题材:无学术知识,就能分辨出的,自然意义的把握
从属或约定俗成的题材:在作者创作史与艺术史中,它的特殊意义
内在含义或内容:民族的时代的哲学的
(笔者注:例:死去的人类尸体——耶稣之死,对某一技法,传统的反叛——时代发展下的宗教观发展变化)
普通小亭子,石头,高瘦秃树
典型的简约构图。近中远的构图模式。
三段景色的开阔距离体现出潇洒自由
文人的荒寒,自在又孤寂的感觉
以此,套进去,我们也能看到三个圆圈
我们看到的圆圈
培根为什么要画
哲学上历史上如何解释
为何孤立图像
形象性的牢笼:把图像仅仅当作是形象化的,图像意义一定要别的理性,知识,道德赋予他意义。
图解式牢笼:仅仅是工具的,仅为一种揭示道理,教导的手段
叙述性牢笼:把图像意义的获取纳入到整个叙事里才能给它意义
图像并无表现的原型,并无要讲述的故事。
教师的讲解使得图像最终的消失,他成为了获取故事,找回原型的一个手段。它自身没有自律的意义可言了。一场针对知识的图像献祭仪式。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路子:具象(figural)(孤立)→抽象(纯形式)
抽象画就是看不懂的画,拒斥艺术史意义的绘画。
(笔者注:《点线面》/《艺术中的精神》/《论具体的艺术》等等)
格子好像是树?建筑?不,格子就是格子。反古典,历史,美学的尝试。
但这种纯粹形式本身,没有力量。它会上升回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式的理想事物那里。
也就从抽象画回到了具象画。不对抗物理法则,让颜色线条自己流淌,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水也在流淌那样。(蒙德里安式的)
德勒兹的路子:形象(figuratif)(再现/叙事)→具象(figural)(孤立)
(波洛克式的)
具象音乐是要回归声音的,而非回到一种完备的形式里。而非一个跌宕起伏的完备的故事。
具象音乐恰恰也是从形式回到声音本身。姜宇辉推荐角田俊也的具象音乐。
而皮埃尔谢弗的作品也是一样,和声结构?就听声音本身。
(笔者注:b站有个视频《海边哲学直播 福柯的规训与自由如何开始》也讨论了类似的观点,up主叫临界的Alan 可以拓展学习)
可以阅读《试听 幻觉的建构》
因果聆听:寻找声音的来源
语义聆听:听声音所表达的意义
这两种聆听到最后都不再回到声音上
还原聆听:纯纯地就是听声音自己的音色
图像自身自律的逻辑。把它的发生从艺术史里剥离。
圆形能体现这种挣脱的力量。圆形是打开的,而非一个划定的界限。
这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上述的第三层,而是第一层。德勒兹是要回到第一层:回归到画面上肉眼所见的那个圆。
把图像回归自律。激活释放它自身的强烈潜能,而不再被关在知识的监狱之中。
以往的历史之中,历史的,意义的,学术的,总之这一系列的框架迫使图像不可动态。
把形象图像剥出来,意味着把它解放出来。
跟着图像一起进入到它的运动之中,放开知识的监牢,让自己陷入到画里。随着它动起来。
他也就会作为大写的图像,而非是图像学的形容词的图像。
如何孤立图像
(姜宇辉坚决反睿叔叔,两个小时读两页。)(妈的,他发现我鬼畜他了)
辉宝祝观众与幽灵共舞。
姜宇辉个人微信号:jiangyuhui【数据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