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政策:财政发力支持“双碳”工作
快车通道:
怎样学习碳领域的相关知识?(免费系列)
5月30日,财政部《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支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前,财政支持政策在“双碳”领域发力并不多。
《意见》的出台明确财政支持“双碳”体系框架,为“双碳”投资提供助力。
结合《意见》重点内容和已出台相关政策,若干重点领域的财政政策变化趋势或值得关注。
1、电网建设领域。
《意见》指出“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强调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目前专项债券资金是支持城乡电网建设的财政政策之一。根据《措施》要求,下一阶段将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1-5月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03万亿元,将在6月底前将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基本发行完毕,并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电网建设领域,尤其是智能电网和特高压项目等新型基础设施,将是未来推进新能源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也会是接下来财政资金的一个发力重点。
2、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
《意见》提出“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可再生能源电力领域获得财政支持有以下几个可能方面:
1)新能源项目或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除了《措施》中提到优先考虑将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5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也提出“研究将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未来大型风光基地、储能等项目或可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
2)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可能进一步拨付。
3月13日,财政部《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提出“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缺口”。3月24日发布的《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查工作的通知》和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中央政府分两批次各拨付500亿元,用于解决新能源补贴拖欠问题。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和今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下一阶段财政或将继续分阶段偿还补贴资金。
3)地方可再生能源补贴或持续落地。
为响应国家稳增长政策趋势,多个省市出台地方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继续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财政支持。例如,5月29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的《青岛市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十四五”漂浮式海上光伏项目的省财政补贴标准和规模上限,6月1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公布对衢江区范围内(除衢江经济开发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助标准等。稳增长趋势下,各省市或将出台更多地方性补贴政策,助力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
3、新能源汽车领域。
《意见》表态“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终止已成定局。2021年12月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且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5月30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再次明确“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
短期内,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仍将刺激投资消费。稳增长趋势下,2022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叠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新能源公交购置补贴等纾困举措,将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投资消费。
4、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
《意见》强调“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
未来充换电基础设施领域财政补贴政策将持续在各地落实。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月18日,工信部发文明确将继续充电设施奖补等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目前,江苏、广西、广东、重庆、海南等地方政府已积极出台2022年度补贴实施细则,各地相关政策仍将陆续发布,预计将持续利好充换电基础设施投资。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键内容: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CCER,ESG,CCUS,锂电池,电池回收,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抽水蓄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动力电池发展趋势,钢铁碳中和,氢能,智慧园区,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数据中心,中国乘用车双积分,低碳供应链,循环经济,华为零碳智慧园区,动力电池市场回顾,传统车企电动化战略,碳市场展望,电力市场政策,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动力电池系列汇总,工业互联网双碳园区,大宗商品碳关税
付费服务(零碳工厂、零碳园区):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