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东的定海神针,曾逼得后金迁都,最终却毁于同僚之手!
晚明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许多穿越小说作者以这段历史为题材,帮助皇帝力挽狂澜,扫平辽东,扬帆南下,吊打欧洲列强。但是真实的晚明没有穿越小说那么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无奈与遗憾。说到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提起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孙承宗。此人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天启到崇祯时期的历史。孙承宗曾经逼得后金迁都,他的学生袁崇焕也让努尔哈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一位猛人最后竟然毁在了自己同僚之手,明末死结无人能解。

编辑
孙承宗在万历三十二年才考中榜眼,这一年孙承宗已经四十二岁。由于孙承宗是当年的榜眼,所以老家河北高阳一直称呼他为孙榜眼。孙承宗与一般的英雄不一样,有的历史人物善于文治,有的善于武功。孙承宗绝对属于复合型人才,出将入相,这在明朝绝对是稀缺型人才。唯一能与孙承宗处在同一高度的可能只有徐达和杨一清了。徐达常年统兵,官至中书右丞相。杨一清曾担任明朝三边总制,后又成为内阁首辅。与前两位不同的是,孙承宗赶上了晚明这个时代。
孙承宗年轻时候就比较喜欢军事。孙承宗在大同当私塾先生的时候,就只身一人勘察大同地形,询问戍边士卒,还画了大同防御图。就是在大同期间,他还帮助当地官员平定了士兵哗变。孙承宗不但有治军才能,政治洞察力同样敏锐。
明末宫廷发生了三大案,即“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在“梃击案”发生后,吴道南曾经问过孙承宗此事应该如何处理。孙承宗给出的建议就是,此事事关东宫不得不问,但是事关宫廷又不能细问。孙承宗很清楚,这起案件牵扯面实在太大,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盘查清楚,敢盘查清楚的。明末三大案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上最为诡异的案件,永远得不到答案。然而这样一位有着敏锐政治洞察力的人物,却因为自己的良心与善良,错过了帮大明扫平辽东的机会。孙承宗毕竟没有张居正的时运和人脉,他救不了大明。

编辑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再也无法对后金发起有效的反击。熊廷弼被弹劾之后,辽东彻底变成了一个烂摊子。天启二年辽东再起兵戈,在广宁明军被努尔哈赤击败,辽东经略王在晋一路败退。由于实在挡不住努尔哈赤,王在晋向朝廷建议大军退回山海关,然后在山海关外筑一道重关。如果这个提议最终变成现实,整个辽西就将彻底沦陷,漫长的长城防线将处处是漏洞。就在这个时候,孙承宗站了出来。
孙承宗在大同的时候就有勘察地形的习惯,于是就亲自赶往辽东实地考察,最后制定了一个坚守宁远和觉华岛的策略。并且自告奋勇前往辽东抵御努尔哈赤的进攻。此时的辽东战局相当恶劣,整个大明帝国没有一个官员愿意前往辽东。就是辽东经略王在晋也是不得已才被推到了这个位置。
此时的孙承宗已经是60岁高龄,不在北京养老竟然跑到关外,天启皇帝非常高兴。与天启不同的是孙承宗的心情。孙承宗42岁进入官场,如今已经摸爬滚打了18年,深知大明帝国的政治有多么险恶。孙承宗在临走的时候希望天启皇帝能一心一意关注辽东局势,不听信谗言。此时的天启皇帝也回复道“朕所倚赖,亦惟卿一人”。吃了定心丸的孙承宗赶赴辽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编辑
孙承宗到了辽东后雷厉风行,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兵不再多而在精,兵油子只会将自己的恶习传染给整个军队。孙承宗裁汰了数百名将校和一万七千多名士兵。提拔了袁崇焕、赵率教、马世龙一大批新军官。这些人物将来都会成为明朝有名的战将。孙承宗采用“辽人守辽土”的办法,将大量因战乱流离失所的辽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支辽军。这支部队在袁崇焕的手上发扬光大变成了明末清初威震敌胆的一支部队——关宁铁骑。
在内部整顿完毕之后,孙承宗开始营建自己早已规划好的宁远城。孙承宗做事的确雷厉风行。一天他召集部下,问他们什么时候去巡视宁远,众部下以为孙承宗会做一番规划。结果孙承宗第二天就带着部下去宁远部署筑城事宜。孙承宗命自己的爱将袁崇焕和满桂修筑宁远城,还将大量红衣大炮安排在了宁远城头。以宁远为核心,孙承宗规划了整条宁锦防线。无论关内如何混乱,宁锦防线依然屹立不倒,直到吴三桂投降也没有让满人踏过一步。
虽然后金已经在东北有了很大的势力,但是这股势力与明帝国相比还是弱小的。事实也再一次证明,只要辽东来一位有作为的官员,后金根本就翻不起什么大浪。原来的熊廷弼如此,如今的孙承宗如此,未来的袁崇焕依然如此。袁崇焕成为督师之后,皇太极多次绕道喜峰口,袁崇焕死之后后金反倒是平静了几年。这个事情很明显,皇太极就是想让大明帝国得了红眼病的官员抓住把柄,换掉有作为的袁崇焕。

编辑
孙承宗利用自己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渐向前推进,于是努尔哈赤便迁都沈阳。努尔哈赤在夺取沈阳和辽阳之后,一直以原辽东行政中心辽阳为自己的都城。到了天启四年努尔哈赤突然从辽阳迁都沈阳。根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之所以迁都当时只有辽阳一半大的沈阳,给出的原因是沈阳四通八达,北征蒙古,南下朝鲜都十分便利。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不是最真实的原因。
明朝把辽东都指挥使司首府设在辽阳不是没有原因的。辽阳的地理位置比沈阳更加交通发达。如果说南征北战,辽阳比沈阳更加便利。之所以迁都沈阳,根据明朝人茅元仪《督师纪略》记载:“及公渐东,奴惧,遂毁其宫室而北徙于沈阳。”这里的公就是孙承宗,茅元仪当时在辽东任总兵,对于局势当然很清楚。这就是孙承宗的作用,如果孙承宗继续在辽东,收复广宁将后金逼到辽河以东。等待训练足够的骑兵,一举荡平后金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大明帝国的气数真的已经尽了,明末的党争不是任何一个皇帝或者任何一位高官能够挽回的。魏忠贤把持朝政后,想要拉拢孙承宗。一身正气的孙承宗当然不想与阉党同流合污。最终在马世龙一次小失败后,阉党马上大做文章,天启忘记了当初的承诺,孙承宗只得辞官回家。

编辑
崇祯登基仅三个月魏忠贤倒了,阉党失势了。然而不与阉党同流合污的孙承宗依然不被重用。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的兵部尚书是王在晋。到了崇祯二年皇太极为了搞掉袁崇焕绕道攻击北京,崇祯自毁长城斩了袁崇焕。袁崇焕一死辽东无人,崇祯才想到了孙承宗。然而崇祯一生刚愎自用,性情多疑。为了平衡朝内势力,孙承宗到辽东后,又安插了一个丘禾嘉。此人是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人。两套班子,两套指挥系统,崇祯以为自己赢了,实际上输的是大明帝国。
崇祯四年后金围攻正在修筑的大凌河城,由于孙承宗与邱嘉禾始终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最后明军惨败,辽东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此时的孙承宗再次在一片弹劾声中告老还乡。辽东,永远成为大明回不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