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万台老人机被有组织地植入木马病毒,隐藏在互联网下的黑色产业链让人触目惊心
近几年老人机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以简单易用而备受老年人青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老人机竟然是不法分子的敛财工具,在其背后还隐藏的产业链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去年8月,浙江省新昌县的小朱为了方便照顾独居的外婆,于是网购了一台价格便宜的老人机。然而在小朱更换套餐时却发现老人机始终无法接收验证码,但把手机卡换到自己的手机又可以正常接收,于是他怀疑送给外婆的老人机可能被人动过手脚,随后报警。

之后民警对该品牌的老人机展开了调查,对新昌县本地购买同款手机的25人进行走访,发现其中有15台手机出现同样的情况,与此同时民警也对手机中的木马程序进行了司法鉴定。最终判定的结果为:该木马病毒能够对手机中的所有短信进行识别和获取,并且能够根据关键字进行屏蔽,最后把所需的短信上传至服务器。

在发现事情的严重性后,绍兴、新昌两地警方关联合成立“8.1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案组”,在查明整个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后,连夜赶赴深圳控制了涉案的科技公司,并获取大量的后台服务器数据以及上下游的交易合同。

新昌县公安局刑侦支队办案民警李赟赟表示,警方在调取服务器数据时发现,数据库已经存有500多万个手机号码,信息总量约有5000万条,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庞大。

经警方调查,以吴某为首的科技公司制作了一些列具有识别和拦截短信的木马程序,并且公司与主板生产商合作将木马程序植入手机主板中,再把主板转售给手机生产商,最终销售给全国的老年群体。

目前从吴某的后台服务器的统计数据来看,被植入木马的并已激活的手机就有330万台,涉及的产品型号约有4500多款,受害群众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据悉这些被植入木马程序的手机一旦插入手机卡就会自动把手机卡号发送到吴某的公司,然后作案团伙再将被害人的手机号发送给下游,之后下游在通过获取验证码去电商平台“薅羊毛”以此获利。
此外,吴某的公司不仅使用非法获取的手机号和验证码进行APP注册、刷量获利,而且还以低价把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贩卖给其他的不法分子,最后个人信息再被层层专卖,形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犯罪网络。

近日,新昌县法院对涉案的70余人提出公诉,其中主谋吴某因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60万元,违法所得616万被予以追缴; 童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8万元, 违法所得7万元被追缴。


相信该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同类型的作案团伙依然存在。面对这些日新月异的犯罪手法,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已经无所适从,尤其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对这一类的侵害更加防不胜防。吴某的犯罪情节如此严重才被判处四年有期徒刑,这样的处罚方式是不是有点过轻呢?政府除了呼吁民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外,是不是更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分子永不超生,这样才能治根又治本,否则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侵害永远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