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唐可可“黑白论”
对于唐可可塑造,国内目前大多有两类说法:一为唐可可代表日本对中国人的固有刻板形象及观念,含贬义。二为唐可可代表日本对中国人当代形象及观念,含褒义。二者皆有理由可以求证。从整体看,唐可可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日本动画对于中国人物形象的刻板设计,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因为是日本团队所设计的人物形象,在核心意识形态层面与我国存在差异,存在一些不足,这也是需要承认的。

以电影《长城》为例,类似于“五色战队”的设计存在“东方主义(Orientalism)”的色彩,存在对于中国历史的曲解,是一种西方的视角去看待东方故事。因而在对故事中东方人物的塑造,存在着很多刻板印象。那么类似于《敢死队》、《尖峰时刻》亦或是《英伦对决》中对于华人的塑造没有展现刻板印象么?虽然华人已经位居于主角,甚至可以与西方世界的反派进行对抗。这些华人的角色——无论是李连杰还是成龙等所饰演的角色,已经十分现代化。但事实上,这里的西方刻板体现并不在于角色的外表与习惯,而在于角色的意识形态中。上述的作品,虽然展现了华人的现代化、优秀化的一面,但无一例外都在意识形态中倒向了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即坚信于西方思维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这其实也是对华人的一种刻板化的印象。在我看来,华人角色的意识形态,可以允许拥有西方主义,但不代表不存在属于全体华人独特的东方意识形态特征——例如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等。

回到唐可可的塑造中,虽然在外表与习惯层面,唐可可的已经十分现代化。但在故事层面中,唐可可的行为处事——即意识形态与其他角色并无太大差异,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方式也与其他lovelive系列的角色方式没有很大差距,从而证实在意识形态设定上仍然是倾向于日本所推崇的“西方主义”。缘由在于作品的创作主体为日本团队,而日本本身作为西方国家,主创团队受到社会影响后,在意识层面上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结构性问题造成的缺陷致使唐可可的人物塑造功败垂成,虽然无限接近于中国角色,但并不是完全的中国角色。

因此,想要解决此类问题,最重要在于“谁”塑造角色及故事之中。只有主动权在手,才能更多展现于属于我们自身的独特的东方意识形态。在成龙、李连杰之后,吴京的崛起令人惊奇。虽然吴京的表现饱受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吴京确实将一种独特的意识形态带进了角色及故事之中,《战狼2》、《流浪地球》及《长津湖》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可否认,成龙、李连杰等形象代表了华人角色的优秀形象,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更希望类似吴京之类的人物形象能够站在世界文化舞台之中,像是《流浪地球》、《长津湖》等作品能够被世界上更多人所接受并喜爱。因为这其中存在不同于西方主义的,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

最后,对于角色的塑造,我希望我们的文艺创作者们能够努力创造出符合我们意识形态的、老少皆宜的人物形象。唐可可可以作为参考,但要超越她的塑造。毕竟只有我们自己创造的角色才能保证精神的真实,而我们自己的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最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