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路易十四系列之太阳神阿波罗光辉下的血与火(一):法西战争

2020-09-09 19:44 作者:近卫掷弹骑兵官  | 我要投稿

         简介

        1635年至1659年的法西战争是在法国和他们的对手,即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打响的的。这次战争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作为三十年战争中的一个相关冲突,由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第二部分一直持续到1659年的《比利牛斯条约》的成功签订才告一段落。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没有结果。

        基本信息

        爆发时间:1635年5月19日—1659年11月7日

        爆发地区:法国北部,加泰罗尼亚,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北部,莱茵兰地区

        战役结局:《比利牛斯条约》

        战争影响:阿图瓦、鲁西永、佩皮尼昂等地被割让给法国

        交战双方:

        1635年——1648年阶段:法兰西王国、瑞典王国、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西班牙王国、神圣罗马帝国

        1648年——1659年阶段:尼德兰联省共和国退出战争,英格兰王国与葡萄牙王国加入法国方/神圣罗马帝国退出战争

        双方指挥:

        法军及联军方面:杜伦尼、大孔代(从1652年开始转投西班牙方)、加西永、塞萨尔·德·舒瓦瑟尔、查尔斯·德拉波特、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亲王

        西军及联军方面:斐迪南亲王枢机主教、弗朗西斯科·德梅洛、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威廉、奥地利的约翰、大孔代(从1652年开始转投西班牙方)

        双方兵力:

        法军及联军方面:十万(1640年代)、十二万(1653年)、十一万至十二万五千人(1653——1659年)

        西军及联军方面:不详

        双方损失:

        法军及联军方面:二十万至三十万

        西军及联军方面:不详


       双方主要的交战地区包括意大利北部、西属尼德兰、加泰罗尼亚和莱茵兰地区。此外,西班牙还支持从1648年一直持续到1653年的法国内战,即所谓的“投石党运动”,而法国也在支持在葡萄牙、加泰罗尼亚和那不勒斯等地掀起的反抗西班牙王国统治的叛乱。波旁和哈布斯堡王朝战争的影响力甚至囊括了在1639年至1642年的皮埃蒙特内战等一系列的战争。

        法国为避免与哈布斯堡王朝直接对抗,所以一直到1635年5月,法国才正式向西班牙宣战,并通过与瑞典和荷兰共和国结盟,又投入了三十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同名体系确立之后,荷兰人和费迪南德皇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继而退出了战争,只剩下西班牙和法国两国依旧没有停战。“投石党运动”的爆发,加上强大的荷兰海军的中立,使西班牙在1650年至1652年间重新获得了一些优势,但战争很快就陷入了僵局。

        1657年,法国与英联邦结盟,后者自1654年12月起与西班牙宣战。1658年6月,英法联军先后在佛兰德斯的陆上和海上作战中取得了胜利,并占领了战略要地敦刻尔克。虽然西班牙的军队实力仍然十分强大,甚至足以阻止法国军队充分利用这一成功,但英国海军的袭击严重的打击到了西班牙本土了的经济;在自身财政已经达到枯竭的情况下,双方最终在1659年11月达成了和平协定。

       虽然相对老牌的日不落帝国来说,法国的领土依旧较小,但是通过这场战争,法国依旧取得了部分的领土的获得,并且还加强了它自己的边界,而法国路易十四娶了菲利普四世的长女,西班牙的玛丽亚·特雷莎。西班牙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全球性帝国,但这场战争仍然被视为是其失去欧洲主导国家地位和法国崛起的标志。

       

        战略情况概述

法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1552年至1798年

        17世纪的欧洲便是法国的波旁王朝的国王与统治着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对手之间的逐鹿的草场。直到20世纪中叶,三十年战争主要被视为德国的宗教冲突;一直到1938年,才由历史学家C·V ·温格伍德提出了以下观点——

         这场战争是更加广泛、持续时间更加长久的欧洲群雄争霸的一部分,哈布斯堡-波旁冲突就是其中心。现代历史学家有时把法西战争称为“宣告战争”——它只代表了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的一个阶段,此间还有许多不同的参与地区和参与国家。

       在16世纪20年代,法国国内受到一系列胡格诺派教徒内乱的损耗,对外则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西班牙、西属尼德兰、弗朗什-孔泰、阿尔萨斯、鲁西荣和洛林等属地的威胁(见地图)。1635年之前前,法国主要通过通过资助哈布斯堡王朝的对手对手(包括荷兰人、意大利北部的格劳宾登邦、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共和国、特兰西瓦尼亚以及瑞典)以图间接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两个强国。1635年后,法国国策开始转变为直接干预,通过反哈布斯堡联盟与荷兰和瑞典结为盟国,同时支持在葡萄牙,加泰罗尼亚和那不勒斯的反哈布斯堡统治的叛乱分子。

阿尔芒·让·迪·普莱西,第一代黎塞留公爵,他与他的门生马扎然一同为法国打下了未来几百年欧陆霸权的基础

        哈布斯堡家族支持胡格诺派新教徒,支持封建领主策划的众多阴谋,后者因为在黎塞留和马扎林两位枢机主教统治下失去自己的特权而对二人感到深恶痛绝。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632年的蒙特郎西家族阴谋,1641年的普林斯佩克斯起义,以及1642年的辛克火星。西班牙还资助了1648年至1653年的法国内战,即所谓的“投石党运动”。

       哈布斯堡家族之间更广泛的合作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西班牙是一个全球性的海上强国,神圣罗马帝国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欧陆,主要集中在如何统治帝国上,这个帝国有1800多个成员,其中大多数成员国规模极小。尽管哈布斯堡家族自1440年以来就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1555年《奥格斯堡和平条约》的签订削弱了皇帝的中央大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620年。能否扭转这一局面是哈布斯堡家族卷入三十年年战争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最终宣告了哈布斯堡人的失败。

        法国也面临着与盟国目标的分歧越来越大的问题。这场战争恰逢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的经济霸权时期,到1640年的时候,许多荷兰政治家将法国在西属尼德兰的野心视为一种威胁。而且与法国的不同是,当初被黎塞留拉进三十年战争的泥潭为法国打“代理人战争”的瑞典王国的战争目标也仅限于德意志地区,1641开始年,瑞典王国开始考虑与斐迪南皇帝单独媾和。

吕岑战场上惨烈战死的有北方雄狮之称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被黎塞留用四十万和德意志地区霸权忽悠过来的……

       大部分战斗发生在环西班牙带附近,这是一条连接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属地和佛兰德斯即西属尼德兰的陆路补给线。1601年后很少被用来运送士兵,但它对贸易仍然至关重要,它穿过了像阿尔萨斯这样对法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在意大利北部,萨沃伊和西班牙控制的米兰公国同样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们联通的是十分脆弱的法国南部边界和奥地利哈布斯堡意大利领土的通道。黎塞留的目标是结束西班牙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这一目标在1642年他去世的时候已经基本实现。

        一直到19世纪铁路出现之前,水一直是大宗运输的主要手段,此时军事的重点是控制河流和港口。军队依靠四处搜刮,同时喂养运输所必需的牲畜,这么一来的话,冬季即限制了骑兵的作战范围。到了16世纪30年代的时候,连年不断的战争与天灾摧毁了大批农村,更是限制了军队的规模和作战能力。5月初,在佛兰德斯地区打响的战争中,参战的法军从一开始的27,000人到7月初的时候已经由于逃兵和疾病而减少到17,000人以下。

       背景

菲利普五世

        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始于1618年,当时以新教徒主导的波希米亚领地因为对于皇帝的宗教政策的不满,继而将波希米亚的王冠让给了帕拉蒂纳特的弗雷德里克,而不是保守的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皇帝。大部分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宣布保持中立,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遗产纠纷,叛乱很快被镇压【Battle of White Mountain】。然而,当弗雷德里克拒绝承认失败时,帝国军队又入侵了帕拉提纳特,迫使他不得不流亡国外;一位世袭亲王的下台就此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和程度。

        伴随着皇帝掀起的新一轮的反新教改革,这对帝国内部的新教各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也吸引了拥有帝国领土的外部势力;拿骚-迪伦堡是荷兰奥兰治亲王的世袭领地,而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则是荷斯坦公爵。1622年至1630年,法国面临着西班牙资助的胡格诺派叛乱,以及1628年至1631年意大利的代理战争,这为波旁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提供了机会,但也避免了两大势力之间的直接冲突。

         法国支持联省共和国与西班牙的战争即八十年战争,之后又资助丹麦,然后瑞典干预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的时候法国也及时与之签订了联盟条约。1630年,瑞典的古斯塔夫斯·阿道夫国王入侵波美拉尼亚,部分原因是为了支持他的德意志当地的新教信徒盟友,他还寻求控制波罗的海上贸易,这是瑞典的大部分财政收入的来源。这些经济利益驱动着瑞典在1632年国王不幸战死后继续战争【Battle of Lützen 】,但却导致了与萨克森、勃兰登堡普鲁士和丹麦-挪威之间的冲突。1634年9月在诺德林根的惨败迫使瑞典人不得不从德意志地区撤退【Battle of Nördlingen (1634)】,而他们的大多数德意志盟友也在1635年的《布拉格条约》签订后,同斐迪南皇帝重新和好。

路易十三国王,自1610年开始统治到1643年的法国国王

         这一时期的另一场主要的欧洲冲突是1568年至1648年西班牙和荷兰共和国之间的八十年年战争,1609年因十二年的停战而中止。西班牙人强烈反对和约中有关商业的条款,当菲利普四世于1621年成为国王时,他和尼德兰方面重新爆发了战争。事实证明,这一战事的成本极其的高昂,1628年后,由于与法国在曼图亚的继承权问题上的代理战争而大大增加了战争预算。尽管在菲利普的统治下,西班牙帝国的国土面积达到了全盛,但其复杂性和规模使其管理或实施必要改革变得越来越困难。

         1628年,荷兰人全歼了西班牙的宝藏舰队【Battle in the Bay of Matanzas】,他们还用缴获到的大量财物和物资来资助共和国军队在1629年的时候攻占斯海尔托亨博思【Siege of 's-Hertogenbosch】。强大的阿姆斯特丹商业游说团认为这是结束战争的一个机会,然而谈判在1633年并没有谈岀什么结果来,但加强了和平派势力。布拉格的和平条约的签订导致奥地利-西班牙在荷兰向法国发起进攻的谣言四处散播,导致路易十三世和黎塞留决定对战争进行直接干预。1635年初,他们与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签署了一项协议,为在阿尔萨斯和莱茵兰的战争提供16000名士兵,同时和联省共和国一同建立的反西班牙联盟,以及与瑞典签订了《贡比涅条约》。

        战争打响

        第一阶段:1635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今年5月,一支由27000人组成的法国军队挺进西班牙荷兰,在今比利时克拉维耶的勒阿文(Les Avins)击败了一支规模较小的西班牙军队【Battle of Les Avins】,随后又开始与荷兰联手。由于人数不足,斐迪南亲王枢机主教只好撤退到鲁汶;到6月24日法军开始围攻此地【Siege of Leuven】的时候时,法军因为伤病员和逃兵等缘故遗弃的人数减少到17000人以下。他们被迫在7月初撤军,而荷兰人在7月28日失去申肯尚(Schenkenschans)之后同样也不得不掉头撤退【Siege of Schenkenschans】。

         荷兰的将军们纷纷反对进行大规模的陆上军事行动,他们建议以自身的海军优势优先打击西班牙贸易。1636年,西班牙入侵了法国北部的科尔比【Crossing of the Somme】,虽然在巴黎引起了民众的恐慌,但物资的缺乏迫使哈布斯堡军队被迫撤退,而且没有回来。斐迪南皇帝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全都集中在收回低地国家的领土,他同时击退了法国-萨伏依联军在伦巴第的展开的进攻【Battle of Tornavento】。

       根据1635年在贡比涅达成的协议,法国人取代了瑞典在阿尔萨斯的驻军;在1639年去世之前,萨克斯-魏玛的伯恩哈德在莱茵兰地区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尤其是1638年12月对布赖萨赫的占领【Battle of Breisach】。由此迫使西班牙通过海上增援其在佛兰德斯的军队,但那一带却是荷兰海军风天下;1639年,他们在唐斯附近摧毁了西班牙的一只大型补给舰队【Battle of the Downs】。他们还袭击了葡萄牙在非洲和美洲的属地,因为葡萄牙当时是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马德里无力阻止这一事件,导致葡萄牙国内的反对西班牙的势力越来越大,国内动荡也不断加剧。

双方在莱茵兰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战事(1635年——1648年)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和税收的增加在16世纪30年代导致了整个西班牙对于政府的抗议和抗议;1640年,这些抗议在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爆发为公开的反抗【即葡萄牙复国战争与收割者战争】。1641年,加泰罗尼亚当地法院承认为路易十三为巴塞罗那伯爵,加泰罗尼亚公国的统治者。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新政府与旧政府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战争很快就演变成了亲法派的加泰罗尼亚精英、农村农民和西班牙人三方之间的较量。

罗克鲁瓦战役中的大孔代

         路易十三于1643年5月14日去世,年方五岁的儿子路易十四继位,路易十四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妮控制了以他名义统治的摄政委员会。五天后,当时还被称为“昂吉安公爵”的大孔代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几乎全歼了西班牙的佛兰德斯军团;虽然战役的胜利遭遇了一番波折通常认为的那样果断,但这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部队的覆灭终于结束了西班牙在欧洲战场上的主导地位【Battle of Rocroi】。这次战役的胜利给了孔代,一个皇室成员,法国东部大部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在他与安妮皇太后和枢机主教马扎然的斗争中发挥了杠杆作用。

       尽管法军在法国北部和西属尼德兰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包括1648年8月在朗斯取得了再一次的史诗大捷【Battle of Lens】,法军依旧未能将西班牙彻底打垮。在德意志,帝国在图特林根【Battle of Tuttlingen】和梅根塞姆【Battle of Herbsthausen】的胜利被法军在诺德林根【Battle of Nördlingen (1645)】和楚斯马斯豪森【Battle of Zusmarshausen】的成功所抵消。同时在意大利地区,法国所支持的萨伏依对西班牙统治的米兰公国所展开的进攻也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极度缺乏后勤资源以及1639年至1642年皮埃蒙特内战造成的混乱。1646年6月在奥尔贝泰洛的胜利【Battle of Orbetello】,以及1647年重新夺回那不勒斯【Neapolitan Republic (1647)】,使西班牙再一度的牢牢控制了这一地区。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协议》的签订终于结束了这场长达三十年年的战争,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西班牙的财政来源也开始随之变得越来越枯竭。根据1648年10月的《明斯特条约》的签署,法国先后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战略要地,以及控制了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口处的皮内罗洛。然而,在意大利、佛兰德斯的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和法国占领的洛林,和平依旧没有到来,尽管斐迪南皇帝同意保持中立,但战斗仍在继续。

        第二阶段:1648年——1659年

北意大利的关键要地

      到了1648年的时候,无论法国,还是西班牙,双方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迫使菲利普优先考虑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问题,他甚至不得不在1647年和1653年两度宣布国库破产。政治冲突和经济压力的综合作用同时还导致了1648年至1653年法国内战,即所谓的“投石党运动”;1651年,马扎然迫使大孔代不得不出走西属尼德兰流亡,在那里他与曾经的敌手,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签署了同盟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杜伦尼,论指挥才华,相比于喜爱猛打猛冲的大孔代,他更懂得运筹帷幄,但是在政治上,势力远没有前者那么强大。

圣安托万战役,杜伦尼和大孔代这两位“法兰西之剑”在巴士底狱附近率兵交锋

        在1652年10月的时候,西班牙重新夺回了巴塞罗那【Siege of Barcelona (1651)】,尽管鲁西荣地区的战斗仍在继续,但到了1653年,两军的阵线已经在如今的法西两国边界即比利牛斯山脉一带稳定了下来。1653年“投石党运动”结束后,法国开始继续进行米兰地区的攻略,米兰公国提供了通往奥地利哈布斯堡地区南部脆弱边界的通道。尽管萨伏伊、摩德纳公爵和葡萄牙给予了法军支持,但他们依旧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对手已经是筋疲力尽,任何一方都无法取得绝对的优势。从1654年到1656年,法国在阿拉斯【Battle of Arras (1654)】、朗德勒西【Siège de Landrecies (1655)】和圣吉兰的胜利被西班牙在帕维亚、伦巴第和瓦朗谢讷【Battle of Valenciennes (1656)】的胜利所抵消。在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压力下,马扎然提出了和平条件,但他又拒绝接受西班牙的和平条件——孔代必须恢复他在法国时的地位和领地。菲利浦认为这是一项个人义务,随着他拒绝了谈判,战争开始继续进行。

       在16世纪60年代之前,法国缺乏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是依赖着联省共和国,后者在1648年后停止提供支援。但是自1654年以来,西班牙一直与英联邦发生海军冲突,1657年,马扎然迅速通过谈判建立了英法同盟。作为条件,法国被对方要求停止对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的支持(克伦威尔执政),后者的一些支持者因此加入了西班牙人的行列。

       1658年,英法在北佛兰德斯发起了攻势,其主要目标是敦刻尔克,一个西班牙私掠船袭击英国船只的中心。在6月敦刻尔克失利后,西班牙只得要求停战,马扎然最初拒绝了。然而,克伦威尔之死导致英国政局陷入了一片混乱,同时法国盟友萨沃伊和摩德纳也与西班牙军指挥官路易斯·德·贝纳维德斯·卡里略,卡拉塞纳侯爵达成停战协议,结束了意大利北部的战事。

        战争的结束

        比利牛斯条约和双方的政治婚姻

孔代于1651年被流放,他的复辟是和平的主要障碍

        1659年5月8日,法国和西班牙开始为和平开启        了谈判,1658年9月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去世大大的削弱了英国实力,英国被允许参加和平会议,但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尽管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后英西战争中止,但直到1667年《马德里条约》双方的战事才正式告了一段落。

        根据1659年11月5日签署的比利牛斯条约,法国在其与西班牙及今荷兰的边界上获得了阿图瓦和埃诺,以及鲁西荣,即加泰罗尼亚北部地区,这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为重要;再结合上1648年的《明斯特条约》的话,法国加强了其在东部和西南部的边界,而1662年,查理二世将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收购鲁西荣后,双方沿着比利牛斯山脉重新建立起了新的法西边境,但却分裂了历史悠久的加泰罗尼亚公国,每年在佩皮尼昂讲加泰罗尼亚法语的人们仍在纪念这一事件。

        法国撤回了对于葡萄牙阿方索六世的支持,而路易十四也放弃了他对巴塞罗那伯爵和加泰罗尼亚国王的要求。孔代尽管重新夺回了他的财产和头衔,他的许多追随者,如蒙塔尔伯爵也被赦免,但他的政治权力被削弱的十分严重,直到1667年他才再次开始担任军事指挥官。

       和平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路易和玛丽亚·特蕾莎之间的婚姻契约,他用这一契约为1666年至1667年的遗产战争拿出了借口,并成为法国在未来50年提出主张的基础。这场婚姻的意义远超预期,因为菲利普的第二任妻子奥地利的玛丽安娜生下第二个儿子后不久就达成了协议,两人都英年早逝。菲利普于1665年去世,留下他四岁的儿子查尔斯(Charles)为国王,他曾被形容为“总是濒临死亡,但却因继续活着而一再困扰基督教世界”

        后续以及历史影响

玛丽亚·特雷莎与路易十四的婚姻是和平谈判的条件之一

       虽然这场战争被回顾的时候地视为西班牙帝国的衰落的开始,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解释。尽管法国在其边境地区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进展,但现代评估表明,其战争的结果对于双方来说更加平衡。

        1659年条约是平等的和平。西班牙损失不大,法国向之也归还了一些领土和据点。事后看来,历史学家们将该条约视为“西班牙衰落”和“法国占上风”的象征;然而,在当时,(该条约)似乎远未成为国际等级制度的决定性裁决”。

         一直到1659年,西班牙一直保持着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并在此后的几年里成为最强大的帝国。尽管(1659年)后的半个世纪里,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法国的打击下急剧下降,但它还是反对路易十四的欧洲反法联盟的主力军、1678年的奈梅根和平会议和1697年的赖斯韦克和平会议的主要参与者。

         牛津大学新学院早期现代史教授大卫·帕罗特(David Parrott)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比利牛斯山的和平都反映了双方的疲惫和僵局,而不是胜利的一方给对方强加的条件。在其他地方,他将这场战争称为“25年的优柔寡断、野心勃勃,有时还真是灾难性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的近乎平等意味着1635——1659年的冲突和其他战争一样没有结果,西班牙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实际上是平局了。西班牙历史专家、前卡迪夫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斯特拉德林认为,如果法国不在1659年的时候降低自己的要求的话,战争将无休止地继续下去。

路易十四系列之太阳神阿波罗光辉下的血与火(一):法西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