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父親所以有這樣崇高和偉大的人格,絕不是由做作而來,而是從日常生活和行動中,自然表現出來的。偉大出於平凡,自然勝於勉強,所以更顯得為一般人所不及。父親之能養成這種人格,不能不歸功於幼年時代家庭生活環境和教養的影響。父親早年喪父,家庭困苦,乃至受鄰里的欺凌侮辱;這些都是磨折父親,而適以養成其堅苦卓絕的個性的。父親自述說:
「我從前在家裏,每天一定要掃地,洗地板,還要燒飯。吃飯的碗筷,也統統自己洗滌,吃完飯的時候,不僅桌上地上不能有半粒飯屑,就是飯碗裏有一點不乾淨,也一定要受父母的嚴格教訓,甚至打罵。穿衣也是一樣,如果有一顆扣子沒有扣,父母也要罵的,洗臉有一點沒有乾淨,父母一定叫我再洗。」
又說:
「我自己曉得,我之所以能有這種的能力,來擔任救國救民的事業,完全是從小養成的。大家都曉得,我自幼小,就自己掃地燒飯,非常刻苦耐勞,在家聽從父母的話,入學敬重先生。我父親過世之後,免不了別人的欺侮;我總聽我母親的話,安分忍耐,有時被我母親打了罵了,一點也不怨,一點也不恨。所以我現在一天到晚忙碌,精神始終如一,這無非是幼小養成的習慣。」
父親幼年處境的艱苦,正如我的祖母王太夫人所說:「歷盡人世難堪之境。」父親完全生長在民間,對一般貧苦無告的平民,特別同情和愛護;這樣,便養成了一切為羣眾的民胞物與的偉大襟懷與堅忍不拔的意志。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父親生活的平凡,正表現父親人格的偉大!
父親的哲學思想,既然注重一個「仁」字,所以父親的躬行實踐,也就在於「行仁」。他的同情心、惻隱心特別發達,養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救世主義的精神;擇善固執,百折不撓。所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所謂「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父親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和實踐行動中,表現自己偉大的道德和人格的。
父親的「日記」,就是日常生活和行事的實錄,沒有一字一句不可告人的。日記中寫道:
「吾嘗見世人之迷信於家族觀念,約束於家族範圍,因而潦倒一生者,比比皆是。蓋人無大決心,固不可以當大事,無大慈悲,亦不能成大事。慈悲而不出於私情,乃為大慈悲,有大慈悲而後有大決心也。」
有了力行的革命的人生觀,有了犧牲精神,則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行之若素,甘之如飴,見危受命,赴湯蹈火而不辭,這就是「大決心」。
日記中又寫道:
「至浦丈,不見煙火,居民稀少。見一老婦,背負一數月小孩,啟門窺探;老婦固憔悴不堪,小孩則仰臥背上,狀如絕食多日之餓殍。見之悲痛不自已,人民遭劫一至於此,兵兇戰危,殘酷極矣!」
「太和圩宿營,沿途民房為桂軍焚燒,幾乎無完全村落。羅布洞千餘家居民,唯有一頭面漆黑之老婦;亦有在田野中向柑子而泣者,以果子為兵士摘食不能生活也。哀哀生黎,見之心痛!而沿途病兵呻吟,乏人看護,尤為心酸。帶兵生活,誠非人生所忍為也。」
這些話,是父親於民國九年帶兵在閩、粵作戰時所記的。一般人都以為軍人皆是好戰,其實不然;像父親這樣愛民如赤子的胸懷,正具有「聖人之用兵,亡國而不失人心」的大德。所以父親過去奉命誓師北伐,能夠於兩年內的短促時間,打倒北洋軍閥,統一全國,也就靠這點「不得已而用兵」的苦心,才能達成「仁者無敵」的結果。
父親對於老弱婦孺和勞動者的痛苦,都寄予充分的同情。日記中寫道:
「桂江水淺灘激,行船甚難。拖絏者,多六七歲之幼童與婦女,水沒半身,手胼足胝者,匍匐拖拉,喘聲淒楚者,觸目傷懷,淚不能忍。」
父親在北伐前,曾在福建帶兵,任縱隊司令兼永泰縣縣長。日記中曾記一段關於獄中囚犯的事說:
「見人犯中有抱子者,心亦不忍,含淚欲滴。」
由這些事實看來,父親乃是個感情深厚,熱血沸騰的慈祥長者;故一見有不平不忍的事,立時熱淚盈眶,這就是仁人之心的真實流露。
民國三十八年,父親駐節重慶的時候,當地發生了大火災,父親住宿在郊外的黃山,一夜之間,起身多次,看看市區的大火熄了沒有?父親最後一次起牀的時候,天還沒亮,立刻就命我趕到市區去看看;並令我無論如何要設法在銀行裏借點錢出來,好好地辦理善後和救濟工作。這樣關心民瘼,無微不至,真是悲天憫人。
在黃山寓邸中,父親的臥室前面,有三棵馬尾松。有一天,父親說:
「不但人與人有情感,人與樹也是有情感的。抗戰的時候,我們看見這三棵松樹長大起來,現在看來看去,還是這三棵樹最好看。」
父親有一次看到了那些拖馬車的馬,都非常瘦小,車上的乘客,往往超過四人以上;那些馬跑起路來,都是一副不勝負荷的可憐樣子。父親不忍,就派人去查問:「一部馬車,每天有多少收入?收入之中,有多少是用來餵馬的?」那位派去調查的人回來報告說:「一部馬車,每天的收入中,用來餵馬的,祇有四分之一。」父親聽了,立刻就說:「馬吃得太少了。」
父親在奉化故鄉的時候,見到鄭居的小孩用水灌入蟻穴,用火燒蜂房,均有所感。在日記中寫道:
「見鄰女焚蟻丘蜂巢,心甚憫惻,前睹擊下死鳥,此心亦悲;可知人之愛物,其心相同。」
古書上說:商湯德潤禽獸,文王澤及枯骨;父親亦復如此。這確是「仁民愛物」之真情的流露。
民國三十四年,父親從贛州到廣東的南雄去,在半路上感到口渴,於是就停下車來,坐在路旁一家小茶館裏飲茶。同時,還有三位從廣州趕到南昌去投考中正大學的青年學生,已先在這家茶館中休息。父親進入茶館以後,一位學生就對他的同伴說:「這位是蔣委員長。」那兩位學生起初都不相信,他們認為,如果是蔣委員長,怎麼會到這小茶館來喝荼呢?後來,那位學生探知了坐在他跟前的這位老人,確實就是蔣委員長;認為這是一個千載一時的機會,就準備拿出一本簽名冊,請求父親為他題字。他的兩位同伴又勸告他說:「不必去了,蔣委員長怎肯為你題字?」這位學生說:「我一定要去試一試。」他走到父親面前,先行了一個鞠躬禮,並說:「我今天能夠在這裏見到委員長,實在是莫大的幸運,希望委員長能夠允許,在我的簽名冊上,題幾個字,留作紀念。」父親聽了,帶著微笑點頭說:「好,我可以為你題字,但是我身邊沒有帶筆,請把你的鋼筆借給我用一下。」這位青年喜出望外,立刻取出他的鋼筆送到父親手上,父親替他題了「萍水相逢」四字,這位學生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父親這種平易近人的態度,就是人類服務精神所自然流露出來的。
父親遇事,總是專心致志,有恆心,有毅力,埋頭苦幹,自強不息。大如**大計,小之日常生活;乃至飲食起居,莫不如此。日記嘗寫道:
「天下事名與實皆相反,有名者無其實,而有其實者,輒不與名。成功與失敗亦相反,然不經失敗難致成功。古今事同一轍,吾不禁為歷史外無名英雄興慨不置也。」
又說:
「凡事不可稍涉虛榮,有虛榮,便有恥辱。」
父親常常鼓勵**青年,要做「無名英雄」,唯有不求名聲,而肯為百姓,為國家去拚命犧牲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者。苟徒慕虛榮,貪求名利,奔競倖進,最後必致身敗名裂。求榮反辱,歷史上有過不少的先例,如:張邦昌、劉豫委質事虜,汪精衛、王克敏之賣身投靠,其下場之悲慘,舉世皆知;所以中山先生常告誡青年說:「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因為想做大官的人,大都是利慾薰心的人。
這是說:不可貪一時的虛榮,而損壞了久遠的事業,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
父親在北伐初期的日記中,曾寫道:
「成功之難,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也。今日之事,固非三五年不能告一段落,豈可心猿意馬,朝三暮四,猶豫不定乎!」
壯年的人,血氣方剛,不易篤定,見異思遷,喜新厭故,把握不住,畏難苟安,往往為環境所左右和制服。這是父親在自己的事業開始時,所直接體驗出來的,我們對此,能毋警惕!
至於如何能使自己精神專一,勇往直前,則有賴於平日的修養。父親自勉說:
「沈悶抑鬱,思慮不定,殊無為國為黨之良策。然吾人既可為國與*而犧牲一切,祇論是非,不計利害,則無事不可為也。」
「專心一志,以心為主,以志帥氣,則此心不亂,而此志益堅。否則聞亂見雜,未有不目眩而心搖者也。」
「以純潔高尚之態度,強毅勇敢之精神,養成我偉大人格。」
「事之差誤,皆由多言而來,故多言不如不言,能言不如不能言;人之是非好惡,明鑒於心,則得矣。」
父親上面這幾段記述,完全是教我們一種養氣的工夫,亦就是指示我們如何培養自己堅強的意志。父親指示我們:首先不要怕環境的困難艱苦,其次要有犧牲的精神,再次不要受外物的誘惑,最後要冷靜頭腦,沈默寡言。大學所謂:「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孟子所謂:「養吾浩然之氣」,都是這個道理。我們能於此處下工夫,則無論對於何種際遇,均能深思熟慮,沈著應付,而勇往邁進,未有不能成功的。我記得,當民國三十八年,我四十歲的生辰,父親曾題:「寓理帥氣」四字,來勉勵我。我們讀了上面幾段日記,就可以深切的體會這四個字的意義了。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沒有恆心的人,是談不到修身,也說不上養氣的。父親在日常生活的小節中,從沒有絲毫的鬆懈和苟且;如早晨的健身運動和每晚的寫日記,數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父親體質堅強,平日不喝酒,不吸煙,以喝白開水代茶。父親自己說過:「我現在雖然做了全國最高的統帥,但除了定例統帥應有服裝儀節之外,我個人一切生活行動,思想精神,完全就是一個士兵。」父親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無論天氣怎樣冷,每晚就寢以前,一定用冷水擦身,早晨起身後,一定用冷水洗面。習慣養成之後,終久不曾間斷。至今每天早晨,還是用冷水洗臉,從事運動,所以體魄堅強,耐勞耐苦。父親在日常生活中,最注重的是自然界的太陽、空氣、水,此亦與志趣澹泊有關。就憑這些日常生活的小節和規律,都不是常人所能行之有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