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威法伏熊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散自己的威势,效法行将偷袭。所谓分散威力,首先要掩藏自己的内心。内心平静可使心志稳定,精神集中一处而不外露,这样威势就会得到隐藏。得到隐藏的威势旺盛后,就会内部实力雄厚;实力雄厚就会无人可敌。达到无人可敌的程度,就可以用分散的威势出击目标。一旦发动,就可以有效震慑对方,如同上天发威,势不可挡。用实力去战胜虚弱,用威势去战胜虚无,就像用镒称铢,轻而易举达到目的。
【注释】
①伏熊:熊扑击猎物,必先藏于树后或草丛。伏,藏匿。陶弘景注:“熊之搏击,必先伏而后动,故分威法伏熊。”
②覆:遮掩,覆盖。
③神归其舍:精神集中而不分散。陶弘景注:“言致神之道,必须静意固志,自归其舍,则神之威覆隆盛矣。舍者,志意之宅也。”
④“莫当”句:威势盛则所向无敌,虽然分散隐藏,但实力雄厚,一旦发动攻势,则会使人敬畏如天。陶弘景注:“外威既盛,则内志坚实。表里相副,谁敢当之,物不能当之,物不能当,则我之威分矣。威分动,则物皆肃然,畏其人之若天也。”
⑤以镒称铢:以重驭轻。镒、铢,重量单位,铢比镒小。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所以,将要行动必定有所相随,将要吟唱必定有所应和。歪曲对方的一个指头,就能看清其他指头的情况。掌握了情况的变动,就能看到端倪,就不会被人离间。研究对方的唱和举动加以详察,以发现其间隙,明确其变化规律,就可以发挥威势了。若要运动变化,就一定要培养心志,隐藏真实意愿就能发现对方的间隙。知道对方的固守之处,进一步培养自己。有时候退让,是为了驯养他人。所以精神存于内心,兵患也能消除,最后达到控制局势的目的。
【注释】
①挠:弯曲。陶弘景注:“言威分势震物犹风,故能动必有随、唱必有和。但挠其指,以名呼之,则群物毕至。然后徐徐以次观其余众,犹性安之,各令得所,于是风以动之,变以化之,犹泥之在钧,群器之形自见,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谁能间之也。”
②以间见间:用间谍来对付间谍。陶弘景注:“言审识唱和之理,故能有间必知,我既知间,亦既见间即能间,故能明于动变,而威可分者。”
③视间:中间,引申为间隙。
④固实:固守之处。陶弘景注:“谓自知志意固实者,此可以自养也;能行礼让于己者,乃可以养人也。如此则神存于内,兵亡于外,乃可为之形势也。”
散势,指分散使用威力。本节指出了威力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指挥者的本身素养,以及分散使用威力的原则和方法。“计谋者,志意之所成,故随其志意,必知其计谋也。”深思熟虑,就可以因循对方意图,加以揣摩分析,进而探知其计谋。如果不深思熟虑,不认真分析形势,则必然遭遇失败。
散势法鸷鸟①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②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间则不散势④,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⑤矣。故善思间⑥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散发威势要效法凶猛的鸷鸟。散发威势,要通过思想意识的指导。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看准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自己威势强大,内在的精神旺盛,再依据对方的间隙行动,就能散发自己的威势。散发自己的威势,要思想虚静有所容纳,意志充溢内心。如果意志衰弱,威严丧失,精神不专一,谈论外界的情况时就会变数太多。
所以,要仔细观察对方意图,权衡各种因素,才可以用揣摩之术加以谋划,通过各种手段,观察所有情况进行比较,否则就不能散发威势。散发威势,就是要看准对方间隙,这样才会散发威势。所以,善于思考对方间隙的人,必定积聚五气,摸清对方虚实。这样,采取行动就能分散使用各部威势。对方有所行动,根据其意向,了解其计谋,决定利害关系,权衡威势大小。威势弱而最终衰败,是因为没有深思熟虑、认真考察。
【注释】
①鸷鸟:一种鹰隼类猛禽。《孙子兵法》有“鸷鸟之去,至于毁折者,节也”。分散威力攻击对方,寻找其战阵弱点,要像苍鹰俯冲而下,一举成擒。陶弘景注:“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故散势法鸷鸟也。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②循间:寻找时机。陶弘景注:“无间则势不行,故用之必循间而动。”
③心虚志溢:内心虚静,意志充沛,以此作出决断。陶弘景注:“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
④无间则不散势:没有上面的主客观条件,就不随便散势。陶弘景注:“散不得间,则势不行。故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得间,势自分矣。”⑤动势分:一旦行动,威势就能充分发挥。⑥思间:通过思考发现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