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不是难学,是你的境界、学识还没达到这个高度。中医学根基深固, 源远流长。30

2023-08-09 12:52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中医不是难学,是你的境界、学识还没达到这个高度。中医学根基深固, 源远流长。3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为自己的医学构建了三大基础, 古人称之为“三世”, 即《礼记·曲礼》所说的“三世医学”。一世者, 从伏羲制九针到《黄帝针灸》成书;二世者, 从黄帝与歧伯对话论医谈经到成书《素女脉诀》;三世者, 从神农尝百草到著成《神农本草经》。此三世之著, 乃祖国医学之根基。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可见古人治医甚严, 医家必修三世之书, 否则不能为医工。即使为医, 亦不可信任, 患者当不服其药。 距今27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逐渐形成, 《内经》一书的出现, 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完整的医学科学与哲学文化体系。该书是一部融医学、科学、文化、哲学于一体的大百科, 是祖国医学之祖, 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之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在《内经》这部巨著中, 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现象, 以及诊断治疗的方法, 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 进行了客观的认识, 建立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摄生等学说, 使祖国医学建立了一整套具唯物主义及辩证法思想的理论体系。  当今中医学在整体上呈现衰弱的格局,原因固然很多,但其本身表现在学术和临床上的难学、难用则是一个重要方面。清朝巨匠叶天士在晚年曾告诫后代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而发此感慨者又并非个别。那中医学究竟难在哪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 首先是对学术思想的理解、领悟和把握难。中医学不仅直接脱胎而且完全和传统文化一脉,国学渊薮——《易经》《老子》《论语》中的哲学思想,直接就是中医学术灵魂的本身,故唐朝大医孙思邈尝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因此中医学所天然赋有的迥异于以工具理性见长的西方哲学的形象思维特质,就决定并形成了其学术上抽象说理形象把握,从而给人似乎模糊笼统灵活不定难以把握的特点,这就要求从学者必须具有与此学术特性相应的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擅长联想、想象、领悟和思辨。但每个人在逻辑与形象两大主要思维形式上的侧重与能力则主要取决于先天的秉承,因而存在着长短强弱的不同。就根本而言,东西方医学迥异的根源,在于对世界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相异的哲学基础。故中医最难在思维,根基在哲学,两者是决定医师最终所能达到的学术境界与业务高度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 其次是古代医籍文字简约古奥难懂。俗语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是说文人学中医比较容易。这是何故?一是文人通晓文史哲,因此而所具备的文化底蕴、思维向度与能力为他们对理解、领悟中医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的良好应用奠定了基础;再则又以其文化水平高而自然解决了阅读医书的文字障碍。“儒医相通”的说法,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古代医师的文人特性。不通古汉语的弊害,不仅读不懂古书,更在于思维方式和能力的难以培育和加强。 第三是知识结构所要求的全面性所致学习困难。中医学是人、病、自然三者兼顾而并非纯技术的学科,是社会、自然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故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广泛的其他知识。正因此,《黄帝内经》才有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第四是知识转换成能力的困难。中医临床知识的学习和从师袭技容易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难,要用活用好则更难。因其临床直接受承于学术和思维特性的主导,故在技术应用时缺乏西医那样明确直观、标准统一、对应性强的可操作性。有了知识难以致用而更需智慧驾驭,中医也是智慧学的本性使得医师自身能力的形成和培育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为什么都说西医好学而中医难学呢?主因之一就是两者在知识与能力切换上难易明显不同,而这同时也是由中医的技艺性和实践性都很鲜明强烈的特性所决定的。 最后是成才时间过长所带来的从业者难有恒心恒力的困难。有学者在对古今中医人才的成长时间作了专题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成才的平均年龄是55岁,即到了现在快要退休的年龄,一位中医才能较为娴熟地正确运用理法方药而体现出中医学的真实力量。民间所谓“少年木匠老郎中”的说法,正是这一特点恰切的形象说明。 综上所述,其实也反映了中医学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故凡缺乏或格滞传统哲学素养及思维方式、欠缺文人才情、没有对中医的终身挚爱、恒心和勤奋的人,要想有所作为应当是非常困难的。

中医不是难学,是你的境界、学识还没达到这个高度。中医学根基深固, 源远流长。3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