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后,小心“暖气病”找上你!
供暖后的健康小常识
冷空气马上来袭,北方宝宝的幸福生活开启:室外穿棉袄,室内吃雪糕。
燃鹅~可能也会出现:
情绪莫名焦躁、食欲不振、鼻咽干燥、皮肤发紧、头晕眼花、胸闷、肠胃不适、身体软弱无力、出虚汗……
如果你同时符合5条以上症状,那可能患上“暖气病”了。

顾名思义,“暖气病”是因为不恰当的供暖方式而引起身体不适的一种说法。
预防“暖气病”:
八点要求
一、讲究卫生
要清扫家中的卫生死角,特别是暖气片底部、缝隙以及衣柜后面、墙角等地方。供暖后,沉积在地面的病原体(如灰尘、细菌等)很容易随着温度的升高漂浮在空气中,让人鼻咽干燥、烦躁不安,引起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二、控制温度
暖气来后,不可贪恋暖意,有很多人会把室温调到26度,认为这个温度比较暖和,但其实冬季房间内的温度最好维持在18度-22度,这种情况下人们能有更好的舒适感,也不会因为干燥而感到呼吸难受。

三、调节湿度
暖气来后,室内干燥加剧,可以养几盆绿色植物,不但美观还能缓解空气干燥。绿萝、吊兰等常见盆栽可以调节室内空气湿度,它们还有吸附空气里的有害物质的作用,建议开暖气的家庭可在客厅、卧室摆放这些盆栽;也可以放加湿器(注意定期清洗消毒储水器),室内湿度保持在为50%-60%为宜。
四、经常通风
冬季天冷,人们会减少开窗次数。常规建议无论是否开暖气都要开窗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空气质量好的天气多开窗吧,不好的天气只能依靠空气净化器了。排出不新鲜的空气以及堆积了一天的细菌、病毒,有效预防流感和暖气病。

五、多补充水
多喝水。喝水可以弥补因为燥热而流失的水分,建议少量多次喝水,这样补水的效果是最好的。每天要保证饮水2000毫升(大约10杯水),允许少量蜂蜜水、少量鲜榨果汁;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比如西瓜、梨、桔子、柚子、葡萄、黄瓜、西红柿、西兰花等)。
六、经常锻炼
有人觉得冬季室外空气较差,不适合老人、小孩外出运动,于是很多老年人跟小朋友都有过“猫冬”的习惯,但其实多到室外运动锻炼,适当动动筋骨,出点汗,反而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有效预防暖气病。一是不主张太早晨练,二是不可运动到汗流浃背,以免风寒感冒。

七、进补养生
冬藏养生,指到了冬季,要注重养生之道。冬令进补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原则是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以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壮的最佳效果。冬藏养生是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也是人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遵循的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原理。
但是,在营养过剩的今天,热量超标和营养不均衡是两大问题,人的身体不是越补越好,贵在阴阳平和,气血流通。年老体弱者,可在中医医生指导下辨证施治。
八、充足睡眠
冬季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除了预防“暖气病”,以下两点更要重视:
一、不要将湿衣服直接摊在暖气片上
将湿衣服放于暖气片上烘干,这样做会为霉菌孢子的生长创造环境,避免霉菌引发的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二、不要用暖气加热食物
牛奶、豆浆不能长时间放在暖气片上加热,时间长了容易变质、营养流失。冷冻肉放在暖气上烤,会使肉品内冷外热,易滋生细菌,影响食用安全。
漫长寒冷的冬季我们需要暖气,但一定要健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