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22 人本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22、人本主义
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实践和历史的生物,并以此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哲学学说。人本主义是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建立的,主要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认为天上的神不过是地上的人的幻象,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主张把神“还原”为人,使神学“下降”为人本学。它把自然界当作基础,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的生理属性。例如,费尔巴哈把人的两性关系等说成是人的本质,他说:“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1]。
人本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它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在当时的条件下曾起过积极作用。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反对唯心论的斗争时也把他的唯物主义称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的局限性,列宁称它“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中总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结成一定的阶级关系。所以,只有从整个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去考察人,才能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本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4]的重大意义,离开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孤立地、抽象地研究人,因而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它宣扬超阶级的“理性”和“爱”,即是鼓吹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因而为现代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者所欢迎。
注: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28页。
[2]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7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页。
[4] 特别是阶级斗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