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熊flippy把敌人当大傻子时,我看到了王阳明般的智慧

2019-07-21 17:14 作者:3号手动挡  | 我要投稿

刚看小熊flippy优酷的视频——《逃生outlast》娱乐解说第二期。

看到这样一幕:

都已经走这么近了,对方的怪物还是没看见第一人称的男主角。

这就感觉很假。

为什么配图是熊哥?

解释一下,原先确实是游戏截图。

因为我怕恐怖游戏截图吓到读者,干脆换成可爱的熊哥。

愉悦值增加不少。



这突然让我悟到了一个东西,很有价值。

一句话描述就是,接受设定。

什么意思呢?

不老待在原有的、很有可能是不符合当前情况的认识下。

而是去大胆尝试、试错,发掘对于具体游戏的判定,才有可能把握住游戏中的要点。

这里的“游戏”,可以替换为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人、事、物、情形等。


用推导图表示就是:

不会玩某个游戏

→各种试错

→找出规律和法则

→在游戏中游刃有余

→总结经验

→下次可以避免很多错,同时更容易抓住要点

→用这种理念去研究更多的游戏

→会越来越厉害

→成为高手


这跟怎么搞文化课学习,磨练篮球技术,学会某项技能,成为某种职业的熟练者等,都可以同样套用。


其实在之前看过上百部熊哥的视频,也是因为有量的积累,才让我有这次顿悟。

之前看到熊哥,在不少游戏中展示这样的能力。

以前仅仅在惊叹他的熟练,可这次是抓住了背后的原理。


看似敌人是瞎子或大傻子,回看我自己玩不好游戏,或者做不好事,就能看出问题了。

因为我很多时候,是把固有的经验用在游戏中,把思维定式当做处理新形势的方法,这往往有所偏差。

偏差小的时候,还能凑合。

但偏差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问题。


比如卖纳智捷车,是一套方法。

而卖奔驰车,绝对不能用那一套。

因为面对的客户群体,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躺在旧经验上,就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再比如,跟人交往。

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跟某些人交往,会很融洽。

但用同样的方式,去跟另外一些人交往,就会发现简直格格不入。

这就是没有去贴近事实,只在想当然地行事。


说深一点,比如看某个人是某种职业,你正好结识过这个职业某个人。

在面对另一个同样职业的其他人时,下意识认为他们之间有的共性,往往会超出他们本身职业对他们带来的真实共性。

其实职业带来的共性,或者性格、长相、口音、地域等等外在东西,这些共性是远远低于我们想象中的数量的。


我曾经就有个坏习惯,喜欢用已经熟识的朋友的性格或长相,来套用新认识人的性格和长相。

确实有凑巧的时候,会有些许共同点。

但接触的深入程度,达到一定深度,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

所以这个事情不太合理,这也让我一度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经过思考熊哥的这一系列视频,加上我自己的经历和疑惑,就碰撞出了这一感悟。

像极了王阳明先生的说法:

“圣人之心如明镜,

只是一个明,

则随感而应,

无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

未照之形先具者。”


解释为: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

清清明明,

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

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

“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


解释为:

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
对事理来龙去脉不忤不逆,不加入任何主观情感,
客观、详尽地研究而不隐藏(信息),
所以能够准确认知事物而不妨碍客观事物。


像阳明先生和庄子所说的,能投射出对方真实的样貌和事物真实的状态。

有了这样的能力,才能做到:

“此心不动,

随机而动。”


在察觉事实时更接近事实,在做反应时,尽可能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任何东西,方才越发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境。

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学习,工作,都能逐渐找到一种越发熟练的方法。

就跟熊哥一样,能经常浪笑一声,然后说出他的口头禅:

“这不大傻子吗?”


彩蛋:

跳至10:09


=========

题图作者:Matteo Maretto

图片授权基于:http://unsplash.com版权协议

其他图片视频分别来自小熊flippy的哔哩哔哩视频截图、bbs.taian.com、auto.mop.com、哔哩哔哩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

如有疑问,与我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唠点嗑给我优秀的读者


end



小熊flippy把敌人当大傻子时,我看到了王阳明般的智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