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ion Art 概念设计——游戏美术的基本设计原理(审美与美学)【1】

题图是atlus女神系列的旁支,
以印度神话为基底的《数码恶魔传说》
(女神系列外传——女神异闻录)
这篇文章是为了另外一篇“日式fps假想”而创作的
不会涉及到非常专业的知识
仅仅只是基本概念的科普和预备讲解,
如果有大佬可以在评论区指正我的错误
(因为我自己其实也只是个菜鸟而已)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几个问题:
1为什么画加上边框之后会更加好看?
2为什么人物设计中有时候要增加衣服褶皱来制造美感?
3什么效应导致人感觉到美?
4我觉得毕加索那些画我儿子都能画的比他好,为什么他被称为大师?
其实这篇文章很早就可以写
只不过最近明日方舟大火,而这个游戏的美术设计又和市面上常见的不太一样
借着这个话题
我来稍微谈一些和审美有关的东西

这个话题倒不是现在才有
比如DOTA2刚出来那段时间,war3的美术和v社自己的美术就是争论的中心
再往前也不是没有相应的案例
比如以前辣眼睛的页游风格,以及一些二次元笑话(眼睛大的吓人,没有鼻子等等)
或者比较接近生活一点的——王者荣耀的美术风格

这些争论往往因为牛头不对马嘴
或者说最基本的概念缺失
(虽然也是老生常谈的国家艺术常识的教育缺失就是了)
基本上都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因此
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而写的
在这篇文章中
我会讲解这些基本概念:
1西方美术其中一部分发展历程
到近现代美术的历史过程和主要探究的美学内容以及思路
2人的视觉原理和心理意识规律
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层级概念
识别与抽象能力
3包豪斯学院和构成主义对设计的影响
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原理
并且在后续的一些文章之中
我会讲一些游戏制作方面的基本常识
1关于“游戏原画”
概念设计conception art
——动画原画(关键帧和中间帧)+“人物设计”
——“游戏原画”+“立绘/卡面”——商业插画(美宣)
这几个职位是有微妙的区别的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中国业内包括观众对此的分类非常的混乱
2关于一些业界大佬
因为我是为日式fps写的这个东西
所以主要还是提一些日本的插画家等等
@天野喜孝
(虽然最近被称为舔狗喜孝,最终幻想系列早期的画师)




@山田章博
和天野喜孝一样也是融汇西方东方风格的画师
日本画师里最会画中国连环画的(笑)




@金子一马
(创造了现代恶魔,有“恶魔画师”之称,其弟子副岛成记从persona3开始继任)


首先
来讲西方美术发展围绕的一些内在提出的问题
(这里会重点讲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西方美术的发展
粗略(或者说不负责任的讲)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
【由于篇幅原因不按照时间线一个个讲】
由于在认知上的倾向不同
西方美术和中国美术不一样
在达芬奇等人对人体结构的解剖
以及从大环境上来讲文艺复兴以人为本位、并且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实际上西方美术
是将绘画在“纪实”这一重现客观世界的目的上进行探究
1素描——不考虑颜色因素,仅仅只探讨形体和光影的相互关系
在这里我们学到的就是各种视觉效应(近大远小)
以及各种透视(一点~三点透视)
这之后过了许久出现了另外一派人
他们勇于打破学院派的古典形式,勇于创造一些处于感觉和印象的作品
2印象派——描绘颜色和光效应,表达和重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

然后这之后又一段时间
就到了即使不学习美术基本知识也能出去吹逼的一群大师
“后印象派”
(注:这个后并不是指时间,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后摇滚类似,指的是反叛)
我们熟知的就是因为精神疾病以及为妓女切掉自己耳朵的怪才——
梵高



3后印象派——
不满足于印象派描绘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而是直接用颜色表达主观的精神世界
好!ok
到这里为止还是大家能听得懂,甚至是听过的一些创作者
也就是说,这些属于——我就是不学美术我都知道这些人事真的牛掰!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飞升,也使得生产力超过历史总和一般暴力飞跃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东西
——照相机
好,完qiu了
照相机一出现很多艺术家开始崩溃了
因为对于建立在“纪实”基础上逐渐发展,虽然有点偏离当初
但是仍然是重现现实的艺术家来说
照相机的出现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时至今日还有人批判冷军等人的超写实主义没有灵魂
因此当时照相机的出现直接让西方美术面临一个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问题
——艺术(或者说绘画)的意义在何处?
如果我们的艺术穷其根本都没有照相机记录现实来的完整而彻底
那么艺术的新宇宙在哪里?
这个时候
出现了一堆艺术家来思考这个问题
其中有一个人
他叫毕加索
讲毕加索之前我想先讲点其他的东西
这里会涉及到一些意识层面和认知心理上的东西
#
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的“表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连
甚至有些人还知道他弟子荣格的“人格面具”
(虽然有很多人是通过女神异闻录persona系列知道的)
甚至还有人知道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以及对下半身那方面的一些观点
#
但现在我想讲两个东西
1抽象能力与灵魂的提出
2完型心理学(初步)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人是有抽象能力的
但是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时间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哲学书
叫《苏菲的世界》
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整个我的青春期
这本书讲柏拉图的时候讲了一个东西,叫姜饼马
柏拉图作为希腊三贤之一
提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用现在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解释)
他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马
实际上也很难给马一个详细而简单通俗的界定描述
比如四个蹄子长脸这就一定是马吗?
(那个时候还没有界门纲目科属种这些概念,更不要说什么科学定义辩证思维啥的)
但是人却能识别出,这种生物是马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比如说驴嗯

这听起来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却很奇妙
人是有“概念”思维的
虽然这个概念并不总能用文字和其他什么东西完全表达
但是人有这种能力
——这是不是很奇妙?
当然,柏拉图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很神棍(笑)
为什么人有这种能力?
我柏拉图在此假设
——造物主所在的天堂
一定有一个像做姜饼马一样的饼干模子
这个模子做出来的都是“马”,
但是因为各种问题导致做出来的每个“马”
导致有的腿比较小,甚至有的尾巴松动断掉了看起来像兔子尾巴
(在?何迫驴?)

因此,人在认知“马”的时候
是先认识到有一个制作姜饼马的“模子”
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了这种概念
——所以人才能认识到,每个马都不同,但又都是马而不是驴
柏拉图
给这个“模子”一个名称
——叫做“灵魂”

而毕加索的另外几张图
就完美的解释了这个问题——人是有抽象能力的

(另外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当然这个小故事
不是为了让大家掉进虚无主义
以为美术理论和大师都是越瞎画就越出色
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艺术家,
他们带来了美术走向现代和新内容的思路——
从传统的“纪实”,或者“内容/物件”
(为了重现客观现实)
走向“图像”概念
(“画”的表达以及视觉效应原理)
这和“虚构”对于小说和文学的剥离以及提纯意义一样
当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
能够走向更加自由广阔和肆无忌惮的思路
这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卡夫卡等等文学创作者,肆无忌惮的在小说中使用虚构、重构、解构等手法)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西方的写生和中国的写生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以前的画是文人画
因此中国人都是游山玩水走一个地方看一眼
然后回去画出来,甚至顺便写首诗啥的
因此中国人的画
往往会有空气透视(山峦水雾虚实)和多视点(多个观测角度)


所以当中国一些画家拜访毕加索的时候
毕加索说了一句经常被人拿出去吹逼的话:
我不知道你们这些中国人
来这里要找什么艺术,这里没有什么艺术
————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毕加索的画
为什么叫“立体主义”?
因为毕加索在想
为什么画一个人
非得是正经而古典的是什么就画什么
为什么不能既有正面,又有反面?
为什么不可以
——既能看到这个人的正面,又能看到这个人侧面?
(据说这个灵感是从非洲黑人原始部落的雕刻上得到的)

这里可以提一下
什么是“四维世界”
【如有大佬欢迎在评论区指正】

四维世界是将我们三维世界中
不可能像旅游一样
自由控制和改变的物理效应——“时间”
作为一个常见的客观物理量摆在生物面前
也就是说
你可以像从家里走向学校一样
从“明天”运动到“昨天”
你可以近似的理解为
将和你
因为时间距离极远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致远而无视至极邪?)
而几乎没什么直接关系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
可以直接摆摊在你面前——你可以从叙述毕加索的“页面”跳到任何你想了解的其他“页面”
(前提是因为超过极限的跨度导致可以忽略相互的影响,而抽离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以下知识如有专业人士,欢迎评论区指正】
四维生物的两个能力
可以导致他们对我们来讲是近似于全知全能的
(知识信息量远超我们,基本上他们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的)
1多方位观测位(所有空间信息同位)
同时接受你的各个方位的空间信息——好比摊开的地球地图
2全历史观测位(所有时间信息同位)
同时浏览各个不同时间区间的信息——就和你看历史人物的一生一样自由
而这两个东西
刚好就是“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所叙述表达的
(未来主义指的是用过去的规律规划未来,
向传统和过去决裂,显露出速度、科技、暴力和战争等等方面的追求和狂热)
未来主义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
填补了对于速度和多时间位,其立体张力的表现
在建筑学上,未来主义强调流线曲线长线条在速度和力量上的美感



以下几张图我觉得算是沾了点未来主义的边角料吧(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