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疫情,前几天王辰院长的采访依然有参考价值
前言:中央电视台2月5日《新闻1+1》白岩松连线王辰院长,王辰院长回答了武汉疫情现状、方舱医院建立的缘由、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核酸检测和“特效药”研究、疫情防控的拐点等等,全是民众关切的干货,而且实事求是、逻辑缜密、冷静客观,很多提供的第一手信息虽然不能作为非疫情严重的地区的直接措施,但对我们全面、准确掌握疫情的背景非常有价值,有利于我们开展当下的工作。比如:
1.大量轻症患者的未及时收治、人员的流动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因素。轻症患者流动造成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感染,会严重加重疫情,必须及时收治隔离。只要解决了这一点,就会很好地抑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2.并不是所有患病都能检测出核酸阳性,还是有很多的假阴性。现在公布的数据并不是准确增加的病例数,所以确实还有存量,值得警惕。
3.里面提到人是这类病毒的新的宿主,要进行病毒的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发生变异,具体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虽然未可预期,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知道,病毒也在适应人的身体。
4.专家也认为天气变暖有可能成为有利因素。如果真是那样,就是跟时间赛跑的问题了。
刚回家路上又想到两条。
5.尽管疫情仍然没有拐点,确诊率在不断的攀升,但是死亡还是主要集中在湖北、武汉,以河北为例,尽管已经确诊了157例,但是目前仅死亡一例,还是在疫情发生的早期而且是名80岁高龄感染者者。所以目前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通过无论是否极端的医疗手段是可以避免患者失去生命的。而湖北、武汉死亡人数高不排除跟医疗力量医疗资源不足有一定关系,这也是方舱医院的意义所在。所以现在地方多关键还是防和控。
6.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新冠应该是一个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个体的话,它在人体内变异导致的传播性和致病性,所以它没有错,只是流进了一条错误的河流。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没那么可怕,可怕的反而是人们宏观的恐惧恐慌和微观的精神松懈。
来 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0年02月05日 22:38
采访人物:王辰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内容简介:2月4日全国(除湖北)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为731人,湖北(除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数为1189人,而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数为1967人。从新增确诊病例数可以看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防控压力,而为了应对疫情,武汉方舱医院扩容至11家,用于收治轻症患者。“方舱医院”的建立,能为防控疫情起到什么作用,武汉目前的疫情防控压力有哪些,本期连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为您解答。(《新闻1+1》 20200205 今日疫情分析)
整 理 人:秋刀鱼
白岩松:目前从疫情来看武汉压力已经非常大了,您感受到的压力和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辰:形势严峻。大批的患者没有能够及时地收治到医院来,这是我们面临一个很大的压力。而这批患者在社会流动、家庭居住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
白岩松:怎么看待不出门呆在家与一人感染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矛盾?
王辰:关键是要把已经诊治的病人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和家庭成员、其他社会成员的接触。在已感染患者中有一类轻症患者,这类患者移动性是更大的,在社会上造成传染的问题就更突出。对这类患者尤其是收治不够。现在有限的床位都用在中重症、危重症患者身上。轻症患者大量未收治入院是存在的,构成很大的问题。
白岩松:你来武汉以后提出的方舱医院缘由是什么,能发挥多大作用?
王辰: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收治容量的问题,前期通过扩大定点医院等方法,但是容量依然有限。实际上采取一些大场所比如会展中心、体育馆这些场所迅速配置床位,哪怕医疗条件、强度不是很大,比如一个会战中心可以解决几百张、上千张床位,来解决大量床位不足问题。由于本身很多病人是轻症病人,是不宜在社会上的,必须收入医院进行集中隔离。通过方舱医院重点收治确诊轻症患者,既能让患者得到医疗照顾,又能使其跟家人隔离开。这是解决现在大量患者在社会上传染的重要举措。
白岩松:方舱医院名字的由来?
王辰:这是一个大的容积,像是诺亚方舟上给的一个舱位,让患者生命有所救赎和依托。但是方舱医院主要收治轻症患者,进行一定的生活照顾和基本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看护、观察。一旦出现病情的变化,恶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转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这样形成一个有序的层级,这种医院是用最小的社会资源和最简单的场所的改动,能够(起到)最快的迅速扩大收治容量的作用,这是非至善之法,但是解决收治主要矛盾的现实之策。
白岩松:这是否意味着专家提出来的建议在(政府)决策时非常快,执行也非常快?
王辰:是的。专家提出来以后迅速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决策过程是非常快的,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和领导力,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执行力问题,希望得到最有效的执行。初步看来,执行的是比较快的。
白岩松:接下来,大家有些担心方舱内患者之间会不会传染,这样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王辰:有一定道理。但是实际上轻症病人生活可以自理,突出问题是(他们需要)得到医疗,但是医疗强度(需求)并不大。另外,他能够跟家庭、社会隔离开,方舱医院提供了在目前大疫情下现实可行的办法,应当说是可取的。有一些担心也是正常的。我想呢通过医患、社会、百姓共同的理解和帮助,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方舱医院里也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病友之间的互助,大家共赴时艰,都需要付出和共同努力,为了这个社会,为了国家和民族。
白岩松:如何排除疑似感染者、非感染者进入方舱医院,我们如何把控这一关,做到检测和确诊快并准确?
王辰:我们的设计是确诊核酸阳性的才收治到方舱医院,而且高龄的、有基础合并症的、病情加重的不收。所以实际上方舱医院是轻症患者的社区,在这里生活两周左右使病毒消失、恢复健康,中间不乏医疗照顾,虽然强度不是很大。我重复一遍,这不是至善之策,但是没有比这个更善之策的时候,这就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是当为的办法。
白岩松:现在我们是否拥有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方式?
王辰:现在还是主要对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正在迅速提升中。虽然依然不够,而且不同企业试剂之间精准程度还有差别,但是总体能力还在迅速提升中。但是这个病还有一个特点,并不是所有患这个病的人都能检测核酸阳性。因此有大量的看着流行病学史上、接触史上、临床症状上像是,但是核酸未能得到确症,现在被列为疑似病例。我倒是建议像武汉这样的疫情严重地区对于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症状的,应当可以列为临床诊断病例。因为即便是核酸确诊的病人,在检测中最高有30%的阳性率,也就是说通过咽拭子这种办法也有假阴性的,也就是核酸没有发现但是实际上是的,因此设出“临床诊断(疑似病例)”这个档级来,是非常必要的,便于临床处置和病人分类管理。
白岩松:方舱医院大密度患者是否加大了医护病人的危险和挑战?
王辰:这跟在病房和ICU里是一样的,都是(处)在存在病毒的污染空间里面,防护条件是一样的,对医护人员还好。对患者来说,这种大空间空气上有一定稀释作用的,而且本身这些病人都是核酸阳性的确诊病人,都是同一个病毒的感染,因此彼此之间本身不存在交叉感染问题。其他的担心比如流感这些情况,只有流感的抗原检测阴性病人才收入。而且在院内出现其他交叉感染情况跟一般的医院是一致的。对院内感染防控应当说条件肯定不好于严格的传染病医院,但是这是现实可行的,应当说是目前情况下好的办法,要抓主要矛盾。
白岩松:方舱医院在建11家是否可以彻底缓解武汉所面临的情况、满足床位的需求?
王辰:坦率的说,武汉到底有多少病人,这个数并不是十分清楚,我们期望这个病例数不多于现在设计的两万张方舱床位数。但是如果社区交叉感染不制止的话,这个数还是一个未定数。因此现在最关键的,达到方舱医院的初衷,也就是说能收尽收的把在社会上的传染源(病人)收治到医院里,而收治容积是通过方舱医院这种特殊的医疗场所形式来满足,进而降低家庭和社区的传播,从而使整体疫情趋于下降。这是的确是关键时期形成的关键之举。因为如果不采取充分的像方舱医院这样一个决然的措施的话,现在一般医院的容积无论如何收治不下这么多的病人,只有把社会上的病人送到医院里来加以治疗和隔离,才能切断传染源、才能够控制疫情,这是关键之举,是必须做出决断。这个磨合也特别希望得到社会上的认同特别是患者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需要大家共度时艰。
白岩松: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我们是不是奔这个方向去前行了?
王辰:方舱医院就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努力,同时应加大核酸的检测能力和检测容量,每天检测核酸数应该要满足我们的诊断要求。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每天增加的病例数实际上并不是准确增加的病例数,是根据核酸检测出来的确诊数,并不是所有病例都是被检测出来的。因此这跟新增病例和我们报的数是有差别的。我们报的是每天新增的确诊数。
白岩松:也就是说其实还有存量。
王辰:很可能,而且这个现象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必须实事求是地看这个问题,采取一些非常孑然的办法才能解决。
白岩松:疑似病例是否有了准确的对策?
王辰:疑似必须单间隔离,我们期望的是没有核酸检测尽快进行核酸检测,来明确是否应当收入方舱医院。而疑似病人我们现在分出一类叫“临床诊断”,就是在流行病学史上和临床表现上已经和新冠高度吻合,尽管没有病原检测依据,必须立即收入院给予治疗。
白岩松:特效药什么时候出来?
王辰:实际上大家必须很清楚,要战胜疫情有两条工作主线。一条就是防控和医疗,另外一条就是科学研究。面对新冠状病毒肺炎这种新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必须认清他的规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找到解决他的办法,也就是铸就科技之剑来战胜新冠病魔。药物不能从个例的治愈来断定,这也不是科学的结论。现在一些药物比如克力芝、瑞德西韦以及一些中药,我们今天就开始研究最后有结论出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白岩松:现在科研正在攻什么关?
王辰:现在有一些药物能不能发现并可以生产出来,其中瑞德西韦大家抱的希望比较大,但是有待进一步明确其疗效。远期的一点的就是疫苗,冠状病毒的疫苗有特殊性的,在疫苗研制中属于不打溶的一类,这一点我们一定努力,但是一定要看后来的结果。
白岩松:现在是否对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到了什么程度。
王辰:还很有限,这个时间太短,科学是有一定过程的,必须以非常冷峻的目光、非常清晰的头脑和缜密的行动来推动科学研究。坦率的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病毒知道的还是有限的。但是欣慰的是,从我们国家对病毒种的确认到核酸确认、到初步的生物学形状、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已经为后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尽快的产出对病毒的本身特性、发病规律和应对方法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成果。
白岩松:拐点在哪里?
王辰:首先明确拐点的概念,如果是指发生的人数已经是先持平、后下降最后归于常态或者消除,那个转折点就是拐点。但是首先我们疫情底数不是很清楚,因此判断的根据不足。另外,现在多少在社会上没有隔离的病人,社区和家庭的传播还是有相当的严重性的,这个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明确决然的措施加以控制的话,这个拐点不是说人为可以精确预期的。另外还有病毒变异的这些问题,人是这类病毒的新的宿主,要进行病毒的适应,这种适应过程发生变异,具体体现在传播性和致病性上,这个未可预期。再一个下一步人员交流的情况,特别欣慰的是中央作出了关于延长春节假期的英明决定。这个是在从武汉出去的人发病14天潜伏之内,能够在各地发现有流行病学标记的人采取重点干预的办法,而这个时间过了之后,大家回来上班那时应当是相当的人在当地发病、有了防控的措施,那个时候就会好很多。因此人员流动是另外一个因素。再一个,或许天气变暖也是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