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
(日方称之为“中原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唯一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阵亡将士4.2万人,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此役给积极“剿共”的国民政府沉重打击,被蒋介石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此役失败给北方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战后,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的三个师团被转用于对付敌后根据地,使得敌后根据地陷入最艰苦的时期。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
日军调集了四个师团的兵力,环绕中条山外围,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态势。
日军序列:
日军总指挥官: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63个大队。
第1军:下辖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军预备队。
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旅团。
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战队、飞行第83战队,以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汉奸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及汉奸伪24师。
国军序列: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山西,控制北方,自1937年的秋冬之际,调集重兵守护中条山。后来由于战局的变化,一些军队陆续调出,仅留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和刘茂恩的第14集团军等部继续担任留守,归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管辖。
第5集团军曾万钟部
第3军唐淮源(下辖第7师李世龙、第12师寸性奇)
第80军孔令恂(下辖第165师王治岐、新编第27师王竣)
第34师公秉藩
第17军高桂滋
第14集团军刘茂恩部
第15军武庭麟部(第64师姚北辰、第65师邢清忠)
第98军武士敏(下辖第42师王克敬、第169师郭景唐)
第9军裴昌会
第93军刘戡
总兵力约为十七万余人(包括山西宪兵第12支队改编的196旅和毕梅轩游击纵队)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
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
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同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
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27军的作战;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第15军。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倾其鲁、豫、冀、晋与苏北一带之兵力,计8个师团、5个旅团与骑兵旅团及特种部队共约20万人,飞机400余架”。
经过周密的部署,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从4月底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种种谣言,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
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
5月7日分兵对中条山发动了代号为“中原会战”的第14次大规模进攻。日军确定此次会战的目的是:“消灭和扫荡蟠踞在晋豫的中央军主力,消灭其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扩大和利用这次会战的战果,借以确保华北安定”。
作战的指导是:“以彻底击灭张马——垣曲之线以西中国军,并予该线以东中国军一大打击之目的,以第一集团军主力在中条山西北侧,由左向右并列第41师、独立混成第9旅、第36师、第37师、独立混成第16旅,分由桑池至张店间多处突破,直趋垣曲亘其以西之黄河北岸,先分断中国军,然后扫荡歼灭。另以第33师,由阳城向南攻击;第35师、第21师,分由沁阳、温县向邵源方向攻击,协同集团军主力夹击中国军”。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力图持久,奠安内部,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有鉴于此,4月中旬,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挤,不见谅于蒋介石,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被软禁在峨嵋山未归。
4月18日、20日,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军事会议。
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或西向进窥西安。”
指示:“为确保中条山,(一)第一步,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二)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而歼灭之;(三)最低限度,亦须能确保中条山。”
4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做出日军有从济源、横皋大道会犯垣曲企图的判断,决定:
(一)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
(二)先制出击打破敌之攻势;
(三)第二战区晋西部队向同蒲、第五战区汜东部队向陇海牵制策应。
在上述判断指导下,中条山地区的国军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冯钦哉部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武庭麟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
战役时间表:
1941年5月7日
中条山战役、日军进犯中条山
1941年5月8日
国军弃济、孟两地、垣曲县城、中条山北泗交村陷
1941年5月9日
日军攻占五福涧;王竣、陈文杞和梁希贤殉国
1941年5月10日
封门口陷
1941年5月11日
日军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
1941年5月12日
日军包围尖山
1941年5月13日
寸部陷日军重围;唐淮源、寸性奇殉国
1941年5月14日
1941年5月15日
日军转向黄河线扫荡
1941年5月16日
1941年5月17日
1941年5月18日
1941年5月19日
1941年5月20日
1941年5月21日
1941年5月22日
1941年5月23日
1941年5月24日
1941年5月25日
1941年5月26日
1941年5月27日 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
据日方的统计资料,中国军队“被满洲国军队俘约20000名,被日本军队俘约15000名,遗弃尸体42000具,总伤亡超过10万。日军损失计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
在中国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综合会战,计毙伤敌官兵9900名”,中国军队“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13751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