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振宇平衡3.生命的循环

2022-01-19 13:40 作者:振宇平衡Uniballance  | 我要投稿

3.生命的循环

在之前语言与行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来,习惯的过程是可循环的,找出生命的循环,就可以清晰的理清人类行为的轨迹。

3.1规律

3.1.1单极、过程(由点到半线)

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发现人类(生物)的行为就是有规律的过程。

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过程是有步骤的,每一个步骤又可以分成每一个动作,可以把每一个步骤的、每一个动作看成一个点,将这些点按顺序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半线,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过程。


人类(生物)形成的习惯就是最后的完成形式,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特殊的点——极点。

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过程就是由点到半线的过程,是一个单极过程。

对于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过程,可以运用表格来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展现一件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过程,适合分析、认识、回溯一件事物对立面的发展可能。

3.1.2极与极、双面(双半线双极一衡合一线)

但是,其实这条线还有另一个极点,但是另一个极点并不是完成的形式,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线,它是一条半线。


就像人类(生物)形成的习惯其实是有它自己的性质的,它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但它的本身其实是没有“好”或“坏”的,它的性质其实是人类(生物)所决定的,人类(生物)认为它是“好的”,它就会被认为是“好的”;人类(生物)认为它是“坏的”,它就会被认为是“坏的”。

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极点看成两个分别位于一条线的极与极的极点,可以将它们命名为不同性质的“1”与“1”,“1”代表“有”、“极端”(和有没有实体没有关系,只表示极端)。


将两个拥有单个极点的半线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线。这条线才是在单一情况下的完整过程,“做”与“不做”之间的两极选择。


这条线有一个中点,这个中点就是一个选择的最佳状态——平衡状态。可以把这个中点、平衡状态命名为“0”。

平衡状态是最佳选择状态的原因是,平衡状态是经过完整的深思熟虑的选择。这样的状态是平衡理性与感情的状态,没有任何感情的偏颇,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最适合的状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平衡状态是“状态”而不是“结果”。平衡是容易打破、容易变动的,因为自然是物理运动的,而人类(生物)又在物理运动的基础上又有情动,人类(生物)的心理会不停的活动,所以平衡是“状态”而不是“结果”,保持平衡状态是相当困难的。


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尤其是在群体、环境不可抗据的情况下只能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甚至是接近平衡的状态。


这样,就能够得到一条完整的线,可以依它的构造称为“双半线、双极、一衡、合一线”。双半线是一条线的两条半线;双极是一条线的两个极端;一衡是一条线的中点、平衡点;这些条件合在一起合成一条完整的线。

这一条线包含半线、极点、平衡点,可以将两极选择下的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具象的表现出来。

对于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可以运用表格来进行分类:


这样可以展现一件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包含极与极、两极端的情况,适合分析、认识、回溯一件事物对立面的发展可能,做到防止负面情况的发生,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认识一件事物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极端性。

可以看出来,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另一面的过程是相反的——从右到左(正常的过程是从左到右)。平衡状态是自然的状态。什么都不做、都不想的状态就是自然状态,就是平衡点的静态状态。但是,平衡点的状态是不能保持的,只能围绕平衡点,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所以,“线”不是无限的,“线”是有始有终的,它的长度、全貌在于人类(生物)有没有想要看到全貌的心。画一条线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在正在进行画一条线的情况下,此时此刻,那条线才是真正无限延长的线;如果下一刻,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放弃了延长这条线,那么无论怎样,此刻开始,这条过去无限延长的线回归了有限,从此以后它将是有限的线。形成“线”都是需要时间的。“线”的无限只在于幻想。无限的只有数字、只有时间。

3.1.3循环{双线【四半线(双双半线)】四极(双极、双极衡)一衡合圆}

还有首尾连接在一起,形成圆形的线。


因为两个极点代表不同的结果,两个极点是相反的、互补的,可以按性质分别命名为“+(正)”、“-(负)”,但不是好坏。

但是,只有这条线是不能就这样首尾连接在一起,因为这条线的两个极点的性质是不同的;

如果一条线首尾连接,所形成的圆过小,还是不能承受完整的过程;


一条线只能形成半圆轨道。


为了形成一个、一个圆形循环,需要两条线(四条半线、双双半线)组成。这两条线的极点应当是相反的,形成互补的。

必须是由,必须是由来自不同性质的二元判断接近相同性质的极点进行首尾连接。

如果将第一条线的开始极点的性质命名为“+(正)”结束极点的性质命名为“-(负)”;那么,第二条线的开始极点是“-(负)”结束极点是“+(正)”,这样才能按顺序拼接在
一起,拼接过后极点的顺序是“+(正)”、“-(负)”、“-(负)”、“+(正)”。就像一件事情由好到坏,再由坏到好,回归原状的过程。

可以看出来,连接第一对极点后所形成的图形很像数学中三角函数中正弦(sine)所形成的图形。

其中,除了原有的四个极点融合成了新的两个极点,又出现了两个极点,这样就有了新的四个极点。

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圆形、一件事物、思想的循环。

其中,又出现了新的平衡点,平衡点可以出现在圆形内的任何地方,表现的平衡状态也是不同的,是极端平衡的状态——极衡状态,这两个极点就是极端平衡点——极衡点。

最中间的原始平衡点可以称为绝对平衡点。

这样,就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圆,可以依它的构造称为“双线【四半线(双双半线)】、四极(双极、双极衡)、一衡、合圆”。

双线是两条线的四条半线;四极是两条线的四个极端,包含两个极点(由原始四极点形成)和两个极端平衡点;一衡是一个绝对平衡点,合在一起合成一个完整的圆。

这一个圆包含半线、线、极点、极端平衡点、绝对平衡点,可以将人类(生物)的循环具象的表现出来。


3.1.4化圆为方

如果把圆形的边,捋直了,可以变成方形——化圆为方。

因为圆形和方形都是相同的,所以没有区别。

可以用类似数学中类似的象限的表格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展现一件人类(生物)的循环,包含四种不同的极端的情况,适合全面的分析、认识、回溯一件事物的发展循环,做到防止负面情况的发生,并将思想、行为调整到平衡状态,认识一件事物的发展是具有四面极端性。

到此,完成了对一件生命循环的研究【从一件人类(生物)形成习惯的完整过程扩大到一件人类(生物)循环的过程】。

3.1.5线的交集

3.1.5.1线的交集

人类(生物)的思想、行为可以是多个思想、行为交织的。多个思想、行为交织,形成人类复杂的思想、行为,并拥有复杂的、多选择的、不同程度的判断。


线的交集以相同的走向(从左到右)为起始度数0°。

3.1.5.2平衡的线的交集

平衡的线的交集是焦点在两条线中间平衡状态的位置,度数在大于90°到小于等于270°的时候,尤其是主要度数180°、270°可以形成完全的对立平衡——绝对平衡的状态。而0°、90°、360°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互助至极端的度数。

3.1.5.3不平衡的线的交集

不平衡的线的交集是焦点不在两条线中间平衡状态的位置的时候是不平衡的。但是,在对立的度数在大于90°到小于等于270°的时候,尤其是主要度数180°、270°可以形成相对的对立平衡——相对平衡的状态。

3.1.6轨迹、聚集与排斥、自转,由点到线到面(圆形)到体(球形)再到圆形、球体的内部空间

由点——初始点、极端点,从初始点到极端点形成单一性质的半线;由两条相反性质的半线形成线;由两条相反性质的线形成面(圆形);由多个面(圆形)形成体(球形)。

无论是面(圆形)还是体(球形)都有内部空间,这些内部空间都是与线、表面的性质是相同的。

人类思想、行为的选择是具有复杂性、多方位、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多方面条件下找到适合的平衡点是重要的。

体(球形)的运动是具有轨迹的。

多个体(球形)是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负)”)中的其中之一的,根据这两种不同的性质,互相聚集与排斥。

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在真空的条件下物质相互相吸的惯性形成体(球形)的自转。

3.1.7轨迹交集(多样性)

3.1.7.1轨迹交集(多样性)

多个拥有不同轨迹的物体(球形)是具有两种不同基本性质(“+(正)”、“-(负)”)中的其中之一的,根据这两种不同基本性质,互相聚集与排斥。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但是,因为质量大的原因,彼此间的引力更大,所以更倾向于聚集。因为是形成自转的惯性的原因,对物体(球形)间的互相聚集与排斥小于引力。引力是物体的两种不同基本性质(“+(正)”、“-(负)”)的合力,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基本性质(“+(正)”、“-(负)”)都是具有相互力的,这些相互力的总和变成了物体(球形)间的引力。

与单独物体(球形)的轨迹具有单一性不同(直线),物体(球形)相互间的轨迹是具有多样性的。

3.1.7.2平衡的轨迹(圆)

其中,最平衡的状态是围绕着大质量物体(例如:太阳)的圆形轨道。

3.1.7.3不平衡的轨迹(圆)的交集

接近相同质量,质量不足够已围绕形成圆形轨道的时候不平衡的轨迹(圆),有时会有交集,不确定性。

3.2从规律到数学、宇宙循环

3.2.1人类(生物)思考、行为循环的规律

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是,

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人类(生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所做的思考、行为的过程,而这个目的就是结果,这个目的的性质是趋向极端的;

在一个目的完成之后会因为习惯的难改性,思考、行为会沿着习惯而偏离目的,造成超过目的的极端情况;

人类(生物)为了修正极端情况,趋向反向思考、行为直到反向的极端情况,再修复;

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被动的、受制于习惯的思考、行为循环;

这个在极端思考、行为与反向极端思考、行为之间来回变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

3.2.2数学(数字、算数、几何)

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的基本可以通过数学进行抽象的表达。

3.2.2.1数字、算数

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的基本可以通过数字进行抽象的表达。

数字是无限的。

但是这些数字都逃不过两种对立的性质,“有”和“无”、“单数”和“偶数”、“实数”和“虚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都是两种对立的性质,对应判断的有和无两种对立的性质。

其中,数字最基本的对立的性质是“有”和“无”、“单数”和“偶数”。

即使是“0”也是有性质的,“0”的性质是“无”、是“偶数”。“0”“无”的性质是源于“0”代表“正”、“负”的平衡;“0”“偶数”的性质是源于“0”代表行动的反方向克制作用。

“0”在算数中的所作用的最小区间可以看作“-2、-1、0、1、2”,除了平衡“0”,“偶数±2”一定比“奇数±1”大,“偶数±2”和其反面性质的“奇数±1”的结合一定是“奇数±1”反面性质的数字。


数字无论是正数正着数还是负数反着数,数字都是增大的,数数这个行为天生是行动的;而“0”代表数数这个行为的反方向克制作用,是归于静止的。所有“偶数”都有平衡“奇数”的反方向克制,形成平衡的作用。

数字是无限的,数字是朝着极端的方向无限增长的,极端看似是只有导向没有尽头的。但是,数字只要进位,它的性质就会增加,每一道管卡都是重要的转折点。

数字是无限的、平衡的。

但是,古代人们最早只在同样性质的数字方面进行研究,这些性质就会在同样性质的数字方面得到。所以,本来“0”在算数中的所作用的最小区间“-2、-1、0、1、2”的结论放在同样性质的数字最小区间可以看作“1、2、3、4、5”。


其中“奇数”为“1”、“3”为行动性质;“偶数”为“2”、“4”为行为的反方向克制性质;而“5”虽然是“奇数”但在完整的不可进位区间“1、2、3、4、5、6、7、8、9”中可以看出“5”是基本数字区间的平衡点,但“5”又是“奇数”,“5”平衡的状态是流动的,很难保持;而“0”作为进位元素,是引发变质的原因。


“0”加入不可进位区间会使不可进位区间完全平衡,“0”作为进位元素(10、20、100等),是引发变质的原因。

“0”和“5”是相对的,“5”是流动的平衡的状态,而“0”是静止、变性的平衡的状态。

所以,数字本身没有内涵,数字的内涵是在不同情况被赋予的。数字的流动是一个过程,数字的进位代表一个循环的完成。

3.2.2.2几何

既然,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的基本可以通过数字进行抽象的表达。那么,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的基本可以通过几何进行形象的表达。

有限的数字区间形成线,无限的数字的排列形成象限(Quadrant),而线在象限(Quadrant)中不同的摆放方式,形成了二维图形。

随着象限(Quadrant)维度的增加,形成三维立体象限(Octant),线在三维立体象限(Octant)中增加了立体的摆放方式,形成了三维立体图形。

在二维图形、三维立体图形之中填上物体、液体、气体形成了实心的二维图形、三维立体(几何体)。

几何由点到线到面(圆形)到体(球形)再到圆形、球体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数字的丰富多样化,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规律的丰富多样化,不仅丰富了单一思考、行为的开始、发展、结果,还丰富了不同思考、行为的开始、发展、结果,人类(生物)思考、行为规律的交错形成了复杂的人类思考和行为。

几何形状性质的增加相当于数字中的进位,数字只要进位,它的性质就会增加,每一道关卡都是重要的转折点。

3.2.3宇宙循环

3.2.3.1从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到宇宙循环

通过几何图形研究人类(生物)思考、行为规律的过程和宇宙循环非常相似,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是完全能解释宇宙循环的。

3.2.3.2从宇宙星体的形成到宇宙星体循环

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星体)的形成是由物质形成的。


物质可以看成是一个点,每一个物质都带有“+”、“-”的性质。

 

两个物质间由于相互吸引的作用,聚合和排斥,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在微观上是化学元素元素的吸引与排斥;在宏观上就是物质的吸引与排斥;在宇宙中就是形体间的吸引与排
斥。

物质的特性由结合后物质的性质决定,化学反应后稳定的状态所带有的性质就是这个物质的特性。

而星球上的两个物质无法相互吸引与排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质的相对平衡而使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了不强,又因为星球的重力抵消掉了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性质强的物质照样会具备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

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吸引力最终形成了星球,而排斥力最终使物质不至于无限融合。

星体与星体之间又因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形成了绕行轨道,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与天体系统又因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形成了星系。

星系又因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吸引与排斥形成了椭圆星系、漩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状星系、不规则星系等不同形状的星系。

3.2.3.3宇宙基本力

宇宙中物质间的结合、集合来源于宇宙力。

宇宙中的四种基本力为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将原子核与独立的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的作用力。将中子与质子束缚在一起,将中子与质子内的夸克束缚在一起的力。

电磁相互作用力:该作用力对带电粒子表现出吸引或排斥现象,可以将原子束缚在一起形成分子和生命基础,也能够产生电流等等。

弱相互作用力:引起部分放射性衰变的作用力,同时也是造成不稳定的重离子变轻粒子的作用力。制约粒子衰变和放射性过程的一种力。

万有引力:将地球、太阳系、恒星乃至整个星系捆绑为一体的作用力。

物质间结合、集合所需要的力——宇宙力都来源于同一种力——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归根结底是吸引力与排斥力其中之一。

3.2.3.4宇宙基本力同源

宇宙基本力形成宇宙中的一切物质。

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等相互吸引的力——强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实际应当是强核心引力;

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移动的力——强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实际应当是强核心引力和强核心排斥力的结合;

形成放射性衰变的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实际

化学元素间,结合、集合所需要的力——万有引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形成一个、一群化学元素围绕令一个、一群更大、更多化学元素间移动的物质;

物质间,结合、集合所需要的力——万有引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形成一个、一群物质围绕令一个、一群更大、更多的物质移动的物体;

物体间,结合、集合所需要的力——万有引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形成一个、一群物质围绕令一个、一群更大、更多的物体——星球;

宇宙中物体中的电子之间的力——电磁相互作用力,是吸引力与排斥力结合的最终结果引力,“+”、“-”的性质间,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形成磁场。

宇宙中的四种基本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是同源的。

宇宙基本力都是“+”、“-”的性质间,同性相吸、异性相斥,形成吸引力与排斥力形成的相互作用力。

从原子到元素、物质、宇宙,所有级别都适用,所有宇宙基本力的不同只是忽略了相对较大物质的“+”、“-”性质。

所以,原子核一定是复合性质的,才能忽略原子核的正负性质,以引力使电子围绕原子核移动,形成化学元素。

3.2.3.5核聚变需要循环

核裂变、核聚变所形成的爆炸只是物质运用的初级水平,没有必要拿出来炫耀。

所有概念中,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所以,核聚变不是完全追求完全的聚变,形成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而是相对可持续的核永动状态下的缓慢核聚变。

但是,文明学会保持稳定平衡的状态之前必然会经历形成爆炸的阶段,爆炸这个初级运用的阶段,给予文明发展的不稳定性,所以维持文明学会保持稳定平衡状态前的稳定状态是文明发展是否毁灭的最根本原因。

3.2.3.6核聚变的环境和启发

人们模拟宇宙环境会想到真空。但这是不够的,在地球上创造相对可持续的永动环境需要抵消地球重力来保持与宇宙空间相似的状态,来保证和形成、保持与恒星相同的缓慢核聚变所需要的空间和环境。

核聚变所需要核循环,需要模拟宇宙环境,需要真空,还需要抵消地球重力、永动大方向循环、核心永动循环。

3.2.3.7掌握缓慢核聚变后的善后处理和储存技术

掌握缓慢核聚变后,像恒星一样如何处理缓慢核聚变末期物质的善后处理和更有效的储存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3.3平衡与生命循环

3.3.1平衡

宇宙中的物质、物体之间通过保持平衡,形成了有序的宇宙环境。所以,平衡是宇宙中万物所追求的状态。

寻找正面平衡是避免极端思考、行为的有效手段。

平衡有很多种种类和形态。

如何识别、区分和保持最有利的平衡是最重要的。

3.3.1.1不同种类的平衡

平衡有两种不同的种类、三种不同的状态。

生命的循环有三种不同的平衡点,极端平衡点、相对平衡点和绝对平衡点。

(1)极端平衡点

极端平衡点在下面细说。

(2)绝对平衡点

绝对平衡点与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的平衡点一样是真正的平衡点。

(3)相对平衡点

相对平衡点是在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在实际磨合中的动态平衡,或在新因素加入后重新找到的平衡,这样的平衡叫做相对平衡,其中心点就是相对平衡点。

3.3.1.2极端的平衡

但是在生命循环中绝对平衡点是没有在线上的,所以,整个圆环是极端的,这个由两条线所构成的圆环可以称为极端圆环,所构成的线称为极端线,所构成的半线为极端半线。

极端平衡点就在极端圆环上,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区别于绝对平衡点的,与极端点同样极端的状况。

如果把圆形的边,捋直了,可以变成方形——化圆为方。

可以发现,极端平衡点就是方形的顶点。

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过度习惯化的平衡状态。

因为人类思想、行为的多样复杂性,极端平衡点是无限的,极端平衡点因不同的情况主要分为四种不同的性质的极端平衡点;第一种情况是由思想、行为的两级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的极端平衡点,可以看作是“正极端平衡点”和“负极端平衡点”,是将两极极端思想强制正常化形成的思想、行为;第二种情况在绝对平衡点,是由极端思想强制正常化形成的思想、行为;第三种情况在相对平衡点,是由多样复杂性无限的极端思想中的其中一种情况的强制正常化形成的思想、行为。

象限表格变为:

 

3.3.1.3极端思想的强制正常化

极端思想的强制正常化其实在每一部分,无论是极端还是强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极端思想的强制正常化来自长时间思想、行为变动的积累,这样变化的积累是长期的、习惯化的,即使是问题、矛盾显现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察觉真正的原因,再加上人类思想、行为的多样复杂性所形成的多重思想,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使人认为牵一发动全身,结果被认为是无法挽救的。

3.3.1.4防范极端思想的强制正常化的多种有效方法

去除、警示极端化;控制思想行为在一定的健康的范围内变动;思想行为适当的变动;转移、分散思想行为,进入另一个领域进行变动,是防范极端思想的强制正常化的多种有效方法。

本来用于分析情况的象限表格:

用于分析情况的象限表格就可以将极端的部分隐去,

变成以下的表格:


3.3.2生命循环

生命循环是人类(生物)在极端思考、行为与反向极端思考、行为之间来回变动的规律就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

围绕着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形成了生命循环。

3.3.2.1最基本的极端点

两个最基本的极端点代表不同的结果,两个极点是相反的、互补的,可以按性质分别命名为“+(正)”、“-(负)”,但不是好坏。

3.3.2.2最基本的极端平衡点

极端平衡点就在极端圆环上,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区别于绝对平衡点的,与极端点同样极端的状况。极端平衡点是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之间,在轨道上的的平衡点。

3.3.2.3生命循环的形成

生命循环中,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和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平衡点之间将生命循环划分为性质互不相同的四个阶段。

3.3.3生命循环的阶段、规律

3.3.3.1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

生命循环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正)”可以看作是相对较强的性质。“-(负)”可以看作是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通过两个性质的相互作用形成最终的性质。

将生命循环展开像一个sine波。上升趋势弱而缓慢,下降趋势强而迅速

(1)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正)”、“+(正)”阶段——起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是“+(正)”极端点和“+(正)”极端平衡点之间的阶段,从“+(正)”极端点到“+(正)”极端平衡点,性质是“+(正)”“+(正)”,可以称为“+(正)”“+(正)”阶段。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正)”“+(正)”阶段,处于上升趋势下半段,是开始(恢复太平)到鼎盛(平衡)时期的阶段,趋势弱而缓慢。

(2)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正)”、“-(负)”阶段——承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是“+(正)”极端平衡点和“-(负)”极端点之间的阶段,从“+(正)”极端平衡点到“-(负)”极端点,性质是“+(正)”“-(负)”,可以称为“+(正)”“-(负)”阶段。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正)”“-(负)”阶段,处于下降趋势上半段,是鼎盛(平衡)时期衰落到混乱之前的阶段,趋势强而迅速。

(3)生命循环第三阶段:“-(负)”、“-(负)”阶段——转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是“-(负)”极端点和“-(负)”极端平衡点之间的阶段,从“-(负)”极端点到“-(负)”极端平衡点,性质是“-(负)”“-(负)”,可以称为“-(负)”“-(负)”阶段。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负)”“-(负)”阶段,处于下降趋势下半段,是混乱到混乱最严重的时期的阶段,趋势强而迅速。

(4)生命循环第四阶段:“-(负)”、“+(正)”阶段——合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是“-(负)”极端平衡点和“+(正)”极端点之间的阶段,从“-(负)”极端平衡点到“+(正)”极端点,性质是“-(负)”“+(正)”,可以称为“-(负)”“+(正)”阶段。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负)”“+(正)”阶段,处于上升趋势上半段,是混乱最严重的时期获得转机到平复(恢复太平)的阶段,趋势弱而缓慢。

(5)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

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

 

生命循环的强弱性质表格:


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就像文章的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样,代表了事物从开始到回归平稳的过程,但生命循环的四个阶段是循环的,可以不局限于文字的意思,拥有无线的变化。

(6)生命循环的强弱性质

所以,生命循环的强弱性质是不同的。

 

生命循环的强弱最终性质表格: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最终性质是“+(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对应sine波的上升趋势;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的最终性质是“-(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对应sine波的下降趋势。

(7)生命循环强弱性质的隐含条件

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虽然让人感觉是艰难的阶段,但最终性质是“+(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让人感觉是轻松的阶段,但最终性质是“-(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原因在于生命循环的每个阶段带有各自本身的性质。

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相当于“+(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

 

生命循环的强弱性质表格: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本身的性质是“-(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外在环境性质“+(正)”、“+(正)”为“+(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本身的性质是“+(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外在环境性质“+(正)”、“-(负)”为“-(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本身的性质是“-(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外在环境性质“-(负)”、“-(负)”为“+(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互补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本身的性质是“+(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外在环境性质“-(负)”、“+(正)”为“-(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

 

生命循环阶段本身的强弱最终性质表格:


所以,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虽然让人感觉是艰难的阶段,但最终性质是“+(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让人感觉是轻松的阶段,但最终性质是“-(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3.3.3.2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作用于生命循环

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

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作用于生命循环之上形成前期、中期、后期,推动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

(1)前期:主动行动阶段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前期是起步阶段(开创),是主动行动的阶段,对应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的思考阶段。

(2)中期:停滞阶段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中期是停滞阶段(固定),是停滞的阶段,对应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的省略阶段。

(3)后期:被动行动阶段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后期是转移阶段(变动),是被动行动的阶段,对应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的遗忘变成习惯的阶段。

(4)生命循环阶段内的性质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前期主动行动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后期被动行动阶段分别对应了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的思考阶段、省略阶段、遗忘变成习惯的阶段。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前期主动行动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后期被动行动阶段就像驾驶汽车一样,是驱使生命循环不断循环的原动力。

生命循环每一个阶段的子阶段就像文章的序破急、三幕结构一样,,代表了事物从开始到回归平稳的过程。

(5)生命循环阶段内的强弱性质

所以,生命循环阶段内的强弱性质是有规律的,每个阶段内的强弱性质的规律是“-(负)”、“-(负)”、“+(正)”。

 

生命循环阶段本身的强弱性质表格: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来源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内的强弱性质。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前期,起步阶段(开创),主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固定),停滞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后期,转移阶段(变动),被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快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来源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内的强弱性质。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前期,起步阶段(开创),主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固定),停滞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二阶段后期,转移阶段(变动),被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快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二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所以最终会缓慢进入极端,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来源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内的强弱性质。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前期,起步阶段(开创),主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固定),停滞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三阶段后期,转移阶段(变动),被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快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三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来源于生命循环第一阶段内的强弱性质。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前期,起步阶段(开创),主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中期,停滞阶段(固定),停滞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互相促进,最终的性质是极端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是进展迅速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生命循环第四阶段后期,转移阶段(变动),被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快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与生命循环第四阶段本身的性质相对较弱的性质相互补足,最终的性质是平衡的,与循环本身的行动趋势形成“+(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的趋势,所以最终会缓慢回归原点,是进展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

(6)生命循环的大趋势(规律)

但无论是生命循环阶段内的强弱性质,还是生命循环四个阶段的强弱性质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前期是起步阶段(开创),主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中期是停滞阶段(固定),停滞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慢的“-(负)”的相对较弱的性质的趋势;后期是转移阶段(变动),被动行动的阶段,是发展较为缓快的“+(正)”的相对较强的性质。

都是“-(负)”、“-(负)”、“+(正)”,所以生命循环的大趋势是“-(负)”、“-(负)”、“+(正)”。

所以在生命循环中,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有规律的过程是普遍存在的规律。

3.3.3.3生命循环与汉语声调

    汉语的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隐藏着生命循环所形成的sine波的起伏趋势。

    第一声(阴平)是生命循环第一阶段的抑制形式;

第二声(阳平)是生命循环第一阶段;

第三声(上声)是生命循环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结束;

第四声(去声)是生命循环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

汉语的声调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是完全遵循的规律而生命循环所形成的sine波的起伏趋势。

3.3.3.4生命循环的三种平衡

生命的循环有三种不同的平衡点,极端平衡点、相对平衡点和绝对平衡点。

(1)极端平衡点

极端平衡点就在极端圆环上,极端平衡点表现的是区别于绝对平衡点的,与极端点同样极端的状况。极端平衡点是两个最基本的、性质相反的极端点之间,在轨道上的的平衡点。

(2)绝对平衡点

绝对平衡点与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的平衡点一样是真正的平衡点。

(3)相对平衡点

相对平衡点是在二元两极判断思想、行为在实际磨合中的动态平衡,或在新因素加入后重新找到的平衡,这样的平衡叫做相对平衡,其中心点就是相对平衡点。

(4)总结

极端平衡点是问题难以解决的核心原因。

找到绝对平衡点,保持动态平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3.3.3.5忽略点成线

当点被放大以后,就会形成一个轨迹,这个轨迹就是“道”。在放大以后,点就会因为过小而被忽略。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随着生命循环不断运动的,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停留在一个点,所以,人们所处的点是难以察觉的。

3.3.3.6生命循环和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和思考变成行为的过程(显性和隐性)

    生命循环的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遵循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有规律的过程。

思考、省略、遗忘、习惯形成生命循环的每一个阶段的过程,可以将生命循环细分成4✖️4=16个阶段。

生命循环的4个阶段、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和思考变成行为的过程(显性和隐性)可以将生命循环细分成4✖️4✖️2=32个阶段。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和思考变成行为的过程(显性和隐性)可以将生命循环细分成4✖️2=8个阶段。

所以生命循环和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和思考变成行为的过程(显性和隐性)可以形成生命循环最基本的规律。

3.4令我惊讶的相似

3.4.1易经所代表的中国占卜原理和星座学

令我惊讶的是,人类(生物)思考、行为的规律和易经、星座学这些占卜的理论是很相似的。

尤其是以易经所代表的中国占卜原理是以太极、五行、干支(天干地支)为基础的。中国占卜原理正好对应了生命循环。

“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生命循环极点的形成过程。

五行、干支(天干地支)的内涵是数字,数字的波动是表现的是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形成的规律。

数学学(生命密码)的内涵同样是数字,是思想、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形成的规律。

星座学(古典占星、现代占星)、星宿也是生命循环的规律。

3.4.2中国占卜和古典占星的占卜原理

中国占卜和古典占星的占卜原理是直接判断结果的,判断吉凶、人的善恶、事情的好坏等。这样的占卜所能对应的是生命圆环外侧的线性循环,是极端点、质变的部分,忽略了平衡与细分找到精确内涵。(虽然在古人看来已经很细了)

而中国的占卜又因为中国国民人性的原因,需要跳过理性的中间理论的部分,从字面理论直奔极端、质变的结果。中国国民人性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己,而是习惯反向思维把原因反赖给占卜师,所以占卜师通过震慑吓唬爱生事的顾客。

所以,古代占卜原理是直奔结果的,中国的占卜又需要比其它占卜的结果更极端,所以很吓唬人。

3.4.3现代占星所代表的现代思维

现代占星所代表的现代思维是对性格、思维、导向的描述。人类(生物)的思想控制人类(生物)的行为;人类(生物)的思想、行为的相互作用——环境导致事物的结果。但是,人虽然受环境的影响,但是人类(生物)可以通过自身思想、行为的改变,冲破单一的生命规律,进入其它的生命循环,就算进入其它的生命循环人类(生物)也可以再次通过自身思想、行为的改变,进入更新的生命循环(生命循环不会完整走完),所以在普通环境中人类(生物)自身思想、行为是自身结果的原因。

其中,按特质分类的星座三分法:开创、固定、变动,很符合生命循环的规律。开创、变动为行动、主动的特性,固定属于静止、被动的特性,可以形成行动减弱(开创)、停滞(固定)、行动增强(变动),是行动、停止的循环,行动比停止多一倍,很符合生命循环的规律。

所以,星座学更符合生命的规律。

中国占卜需要融合现代占星的基本原理。

3.4.4天干地支蕴含宇宙循环的原理

3.4.4.1什么是命定论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在渐渐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的观念。

为什么会出现命定论需要研究一下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3.4.4.2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天干地支看起来像数字,但是其实不是数字,而是一种演化过程。所以天干地支代表的不是数字而是有序的秩序,可以完全把握只靠天性生活的状态,而不能把握理性生活的状态。由于大部分人类是以天性生活的状态,人群群聚所产生出来的环境很难偏离天性生活的状态,所以天干地支形成的生命循环是很难打破的。


(1)十天干: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

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01 - 甲——阏逢

02 - 乙——旃蒙

03 - 丙——柔兆

04 - 丁——强圉

05 - 戊——著雍

06 - 己——屠维

07 - 庚——上章

08 - 辛——重光

09 - 壬——玄黓

10 - 癸——昭阳

简化后的天干像甲骨文的形状简化。

原始天干像甲骨文的解释。

从甲骨文上看,天干从1到6蕴含宇宙生成的原理。


01 - 甲——阏,简化天干“甲”的甲骨文像一个十字,但原始天干“阏逢”,“阏”为阻塞、遮拥,像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混沌;“逢”是遇到、遇见;“阏逢”就像在描述混沌凝聚在一起的情况。所以“甲”的甲骨文就像在描述混沌凝聚在一起所形成的的点。“甲”是行动状态、主动状态。

 

02 - 乙——蒙,简化天干“乙”的甲骨文像一个弯曲的线,但原始天干“旃蒙”,“旃”旃是形声兼会意字,“㫃(yǎn)”为形旁,甲骨文像旌旗飘扬的样子,“丹”为声旁,“丹”也表意,指红色;“蒙”为欺骗,昏迷,胡乱猜测;“旃蒙”就像在描述一个旗子旗杆去掉了旗子,就像两点去掉了两点只剩下一条线。所以“乙”的甲骨文就像去掉了两点只剩下一条线,与“甲”的点形成完整的一条线。“乙”是完成状态、被动状态。

03 - 丙——兆,简化天干“丙”的甲骨文像一个缺了一半的形状(半圆),原始天干“柔兆”,“柔”是软、柔和,是弱的、被动的状态;“兆”指古人占卜时烧灼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引申指预兆、兆头;“柔兆”就像在描述因为缺少围住能量的能力,能量容易倾斜,形成趋势引导向结果。“丙”的甲骨文就像缺了一半的形状(半圆)。“丙”是行动状态、主动状态,主动弯曲,绝对“正义”、绝对“邪恶”的状态。

04 - 丁——强,简化天干“丁”的甲骨文像一个完整的形状(圆、方),原始天干“强圉”,“强”是力量大的意思,与“柔”相对的,是强的、主动的状态;“圉”是围栏、边陲、防御的意思;“强圉”就像在描述拥有围栏,而拥有围住能量的能力。“丁”的甲骨文像一个完整的形状(圆、方)。“丁”“乙”是完成状态、被动状态。

 

05 - 戊——雍,简化天干“戊”本身是戈的意思,戈可以用于切割,“戊”的甲骨文像一条线或一个完整的形状(圆、方)的一部分进行切割的情况,原始天干“著雍”,“著”是昭著、卓著、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雍”的和谐、和睦、古天子祭祀宗庙毕撤俎豆时所奏的乐章,亦用为撤膳时所奏的乐歌的意思,“雍”的甲骨文,字形像飞鸟(隹)以爪抓起一个方连环形的东西,有的甲骨文加水旁,形旁水是水流之象,表示雍的本义与流水有关。“著雍”也可能与“屠维”对应,那么就像往(二维)形状里面充气(充满物质)形成三维物体,升维的过程。“戊”是行动状态、主动状态。


06 - 己——维,简化天干“己”的甲骨文像北斗七星的形状或一个sine波,原始天干“屠维”是降维,形成sine波的过程。“己”是完成状态、被动状态。

 

07 - 庚——章,简化天干“庚”的甲骨文像繁星天幕,原始天干“上章”,“章”文采;花纹的意思,“庚”是进行繁星点缀的情况。“庚”是行动状态、主动状态。

08 - 辛——光,简化天干“辛”的甲骨文像一个标记,原始天干“重光”是重新点亮、标记的意思,“辛”是标记一颗特定的星星的意思。“辛”是完成状态、被动状态。

 

09 - 壬——黓,简化天干“壬”的甲骨文像“甲”的甲骨文的变形,原始天干“玄黓”表示单数为“阴”。


10 - 癸——阳,简化天干“癸”的甲骨文像“乙”的甲骨文的变形,原始天干“昭阳”表示双数为“阳”。

 

天干从宇宙生成的原理到形成波到标记再到分“阴”、“阳”的过程。

天干单数为行动状态、主动状态,双数为完成状态、被动状态,但是最后“壬”、“癸”的定调是单数为弱,双数为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反向思维。

(2)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

《尔雅·释天》中讲,“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月。同样十二地支的顺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卯”就是“茂”,指万物茂盛的意思;“辰”就是“震”,指万物震动生长的意思;“巳”就是“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酉”就是“鲍”,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十二地支原始地支都像在形容所处的形势。

01 - 子——困敦

02 - 丑——赤奋若

 

03 - 寅——摄提格

04 - 卯——单阏

05 - 辰——执徐

06 - 巳——大荒落

07 - 午——敦牂

08 - 未——协洽

09 - 申——涒滩

10 - 酉——作噩

11 - 戌——阉茂


12 - 亥——大渊献

 

十二地支每一个原始地支都有形容所处的形势的形容词“提、单、徐、落、牂、协、滩、噩、阉、渊、困、奋”,其中从“子——困敦”开始,“丑——赤奋若”、“寅——摄提格”、“卯——单阏”到“辰——执徐”是上升趋势,从“巳——大荒落”开始,“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阉茂”到“亥——大渊献”是下降趋势,上5下7。其中“未——协洽”和“申——涒滩”是平衡点,处于下降趋势之中,去掉之后,上5下5,加起来正好符合十进制的进位。

十二地支就像一个sine波的循环。

十二地支可以分为4段,

03 - 寅——摄格,如果作为开头的话,从这里开始是大起势,“摄”是拿、吸取、代理、牵曳、缘、边的意思,“提格”是提升层次的意思,是上段的缓慢提升,前一个sine波的连接点;

04 - 卯——阏,“单阏”,“单”原是一种原始的武器,用一段树桠在两段缚上石块制成。“阏”为阻塞、遮拥,像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混沌,用“单”割开“阏”天变得明亮起来的意思,是处于上段的缓慢提升;

05 - 辰——执,“执”是固定、束缚、封锁的意思,“徐”是缓慢的意思,“执徐”是停止在高峰的意思,是升势最高点,升势极为缓慢的阶段;

这一段中“摄提格”、“单阏”、“执徐”都是形容提升的意思,是上段的上升趋势,上升速度缓慢,越升越慢。其中“执徐”是升势最高点。

 

06 - 巳——大荒,“大”是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的意思,“荒”是荒地、荒芜、荒凉、荒歉、严重缺乏、不合情理的意思,“落”是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下降的意思,从这里开始是大落势,降势极快的阶段,处于上段;

07 - 午——敦,“敦”是青铜器名、盛黍稷的器具、厚重的意思,“牂”是母羊、茂盛、强壮的意思,是阴、暗、上段的下降趋势极快;

08 - 未——洽,“协”是调和、和谐、共同、协助、帮助的意思,“洽”是和睦、相互协调一致商量、接洽、广博、周遍的意思,“协洽”是和谐融洽的意思,这里是接近于上段的水平平衡点,是连接点;

这一段中“大荒落”、“敦牂”是上段的下降趋势,下降速度极快。“协洽”是短暂的上段的平衡点。

 

09 - 申——涒,“涒”是水流的意思,“滩”是河、海、湖边水深时淹没、水浅时露出的地方,泛指河、海、湖边比岸低的地方的意思,“涒滩”是容易被水浪的淹没的水平线是意思,这里是接近于下段的水平平衡点,是连接点;

10 - 酉——作,“作”是进行某种活动的意思,“噩”是凶恶、严肃、严正的意思,“作噩”是进行凶恶、严肃、严正的意思,开启下段的落势,下降趋势极快;

11 - 戌——茂,“阉”是阉割的意思,“茂”是繁盛的意思,“阉茂”是坏事繁盛的意思,下段的下降趋势极快;

这一段中“涒滩”是短暂的下段的平衡点。“作噩”、“作噩”是下段的下降趋势,下降速度极快。

 

12 - 亥——大献,“大”是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的意思,“渊”是深、深渊的意思,“献”是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献祭、呈现、现露的意思,“大渊献”是深渊呈现的意思,并表达衰败是下到上的过程,这里是即将到谷底、最深处的阶段,下段的下降趋势极快;

01 - 子——敦,“困”是困难、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控制在一定范围里、围困的意思,“敦”是古代青铜制食器、食物的意思,“困敦”是被围困于谷底的意思,这个点是谷底、最深处,升势极慢的阶段;

02 - 丑——赤若,“赤”是比朱红稍浅的颜色、光着、露着(身体)、竭尽全力的意思,“奋”是振羽展翅、鼓起劲来、振作的意思,“若”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是“顺从”的意思,“赤奋若”是竭尽全力鼓起劲来摆脱逆境的意思,是升势极为缓慢的阶段,从这里开始是大起势,连接点;

这一段中“大渊献”是下段的下降趋势,下降速度极快,“困敦”是谷底、“赤奋若”是升势,升势极为缓慢的阶段。

十二地支就像存于sine波内,是原点不在0点,向负轴移动了的sine波,原始地支像形容所处点的趋势。趋势随着十二地支不断循环,起起落落。

将十二地支放入sine波内,“辰——执徐”、“子——困敦”2个极端点,加上“巳——大荒落”、“亥——大渊献”形成的大状态、大趋势。

上升趋势上半段、下降趋势下半段3个地支,多于上升趋势下半段、下降趋势上半段的2个地支;上升趋势弱而缓慢,下降趋势强而迅速;

“丑——赤奋若”、“寅——摄提格”分别是上半段和下半段的连接点,处于上升趋势;“未——协洽”、“申——涒滩”分别是上半段和下半段的平衡点、连接点,处于下降趋势。

“未——协洽”、“申——涒滩”说明秩序与自由的平衡点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平衡是快速移动的,平衡点由于自由的天性,容易被拉向混乱,平衡是容易被打破;“亥——大渊献”说明衰败是下到上的过程;“丑——赤奋若”说明向积极方向努力是很难的;“辰——执徐”说明积极的事务进展缓慢,人们容易走向它的反面,放松就容易堕落。

(3)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但无论是易经的十天干还是十二地支这一切都是以社会、秩序为积极的大方向为前提的。

将十二地支的sine波形状合上就是另一个生命循环。

十天干的生命循环与十二地支的生命循环如果相合适,就是顺应天命的,就是福;如果不合适、是相反的,就是违逆天命的,就是祸。

3.4.5命定论解迷

3.4.5.1为什么会出现命定论

所以之所以会出现命定论的原因在于,命定论是在古人的思想观念在渐渐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

3.4.5.2命定论的成因

命定论的成因在于命定论的基础思想过于完美了。在后人对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走向极端,而导致最后形成了命定论。

而且命定论的基础思想(包含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周易》、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道德经》、包含整套思想的儒家经典)运用的是反向思维和综合性、全局性的思维,而随后的发展运用的是天性直觉二元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和专门性、探索式的思维,是不兼容的思维体系,导致了本来完美的思想体系被打乱、细分,最终形成了专门的、发展不全面的理论。

3.4.5.3命定论的原型

所以命定论的原型就是易经思想的极端化。

通过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省略了过程,只在乎结果。

相当于只有乾卦和坤卦的易经。

形成了只注重结果而没有过程的思想,最终必然会成为迷信。

3.4.6从道到命运

人们的正常发展就是由规律的“道”。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随着生命循环不断运动的,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停留在一个点,而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人们所难以察觉到的,因此人们只会关注现在这个点,而对于过去和未来,是以线段的形式理解的。

人们的生命循环会随着人们一次次的选择的变化而变化为不同的点。当这些变化的点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人们个人的“道”会偏离正轨,形成人们个自不同的“道”。

这个个人的“道”就是“运”。

而人们的性格是由规律的,自然做出的选择就是由规律的,这些对于个人“道”——“运”的规律的总结就是“命”。

3.5以易经发源的中国文化(易经、道德经)

3.5.1以易经发源的中国文化

3.5.2易经(上古思想,河图、洛书)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传》”正好对应了生命循环。但是,这几句的性质是不同的,是不同级别的。

易经形成的过程是排斥的过程。

 

 

“太极生二仪”是从平衡之间生出两极——极端点的过程;

而“二仪生四象”是从两极——极端点之间生出极端平衡点的过程;

“四象生八卦”、“八卦:乾(☰)、坤(☷);坎(☵)、离(☲);艮(☶)、震(☳);巽(☴)、兑(☱)”是从极端平衡点之间生出新的极端平衡点的过程。

易经中所形成的仪、象、卦都是极端点、极端现象、结果,所以易经是现象的集合,是极端的、是结果、是二元判断的集合。

八卦是三爻卦,是三个二元判断的集合。

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双三爻卦,是两对三个二元判断的集合。六十四卦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直到生成六十四卦都是人类(生物)的天性直觉二元判断,但是在这之后就运用了反向思想。

六十四卦卦名:

上经三十卦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卦名是: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其中就有很多是反向思维的产物,既然从天性直觉判断是不好的,那就从卦名开始就运用反向思维,引导向积极的一面。

所以,易经是以极端点、极端现象、结果来断定事物的,易经从1到2到4到8到64是不断细分极端点的过程,分得越细,越能确定是圆的,是有循环的。易经的发展又是中国思想从天性直觉判断到反向思维的过程,是中国思想进步的体现。

3.5.3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

道家老子思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法自然”,从一开始就是崇尚自然(平衡)的。

“道生一”是从无限中回归为点;

“一生二”是从点中生出两个极端;

“二生三”是从两个极端中生出平衡点;

 

“三生万物”是从平衡点中生出万物(所有情况)。

道家老子思想是一个从无限到唯一再到无限的的循环。与易经不同的是,道家老子思想是实心的思想,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圆环内部的空间。圆环内部无论随机的从哪个点连接到另一个随机的点都是一条基本的“道”,无论连接多少随机的点,无论什么形状都是“道”。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道经》是天性直觉判断和反向思维的自然平衡;《德经》是反向思维的终极运用。

而易经是有限的等分,不存在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周文王姬昌需要在后半部分运用反向思维的原因。

易经是中国思想发展的过程,道家老子思想是中国思想(天性直觉判断和反向思维)的终极运用。

3.5.4论语(儒家孔子思想)

《论语》是儒家孔子思想。

儒家孔子思想是纯反向思想,在当时是正面思想的集合,对于现在是大部分正面思想的集合。相当于儒家孔子思想只有半个循环、无平衡的思想。

 

儒家孔子思想
虽然是看似只有半个循环、无平衡的思想,但是从孔子所处的环境来看是平衡的。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到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处于中国的东周前半期春秋时代末期,是一个被孔子称为“礼乐崩坏”的时期。按照孔子所生活的时期——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的环境和儒家孔子思想就可以构成平衡的状态。但不是循环,儒家孔子思想是专为当时环境所特定的思想集合。

所以,儒家孔子思想极其容易被曲解,因为解读儒家孔子思想的人的思想活动就会使儒家孔子思想的应用出现不符合孔子原意的思想和行为。依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儒家孔子思想极其容易因为后人错误的解读,形成一种看似正面实际极端的思想。

儒家孔子思想的基础是需要在当时的环境——人心惶惶的战前下变通,理解其是纯反向思想的前提下,以“中庸”为基础,以“仁”为趋向才能真正理解儒家孔子思想,儒家孔子思想的结果不能完全照搬在每一个时期。

3.5.5论语之后中国思想的随心发展

《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纯理性为前提的思想,这是这些思想的珍贵之处。

在纯理性思想发展鼎盛过后,就会转至的随心发展,中国的随心发展是长期的,偏离主线的,原因就在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孔子思想极其容易因为后人错误的解读的特点被集中体现在了中国的随心发展中,从而偏离主线。

后人认为的儒家孔子思想是经过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变质为另一个完全不符合孔子原意的思想。

首先,儒家孔子思想是纯反向思想,经过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后变成“无论遇到别人的思想、行为都要反一反”的习惯,再加上人的天性就变成“只要是别人的思想、行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对的”的极端思维。

然后,儒家孔子思想诞生的环境被忘记,在非战乱时代直接套用就会过度,变成极端思想,平白无故的生成更多的矛盾,反而加速了负面局势的形成。

最后,儒家孔子思想是只有半个循环、无平衡的思想被忘记,中国的的随心发展的基础变成为有缺陷的思想基础,容易形成极端思想。

所以,中国的的随心发展的不尽人意。

对于中国思想,与理性思想对应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是需要填补的,但需要回归全面的基础,否则不良影响很大。

3.5.6对于文学作品,调查作家背景、理解作家性质、理解创作性质的重要性

《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创作者所处的环境。

周文王姬昌生活在公元前1152年到公元前1056年,《周易》据说是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期间撰写的,商朝末期末商王帝辛(纣王)时期,是一个即将要战乱的时期。

老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71年到约公元前471年,处于中国的东周前半期春秋时代末期,是一个即将要战乱的时期。《道德经》据说是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时写的。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到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处于中国的东周前半期春秋时代末期,是一个被孔子称为“礼乐崩坏”的时期,孔子处于周朝末期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破坏的环境。《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周文王姬昌、老子、孔子都是处世经验丰富的老人,所以对于不成熟的年轻时期、成年时期的思想变化是容易忽略的,所以不适合于年轻时期、成年时期的人完全按照书上的做法去做,就算达到那样思想的高度,紧接着就会再次迷茫的。

周文王姬昌、老子、孔子都生活在战乱时期,所以《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的前提是战乱的环境。虽然都是理性思想,但是还是是以战乱环境为前提的,完全套在非战乱时期会起反效果。

周文王姬昌、老子、孔子都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与现代环境相差很大,《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有部分是不适合现代环境。

所以,在审视《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谨慎思考。

3.5.7中国思想的分类思考

因为《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是分为不同的思想的,所以需要分类思考的。

《易经》的卦形成的部分、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道经》部分都是宇宙、生命循环形成过程的解释,但是因为需要言简意赅的环境,对于宇宙、生命循环形成过程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需要进行补全。

对于《易经》应当抛去到哪一步就得到一个单一判断,并运用逆向思考(反向思维)会发生什么的结构形式;将哪一步;顺着走会发生什么,会形成什么样的趋势;运用逆向思考(反向思维)会发生什么,会形成什么样的趋势,这样按照完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重新编著新时代的《易经》。

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和《周易》的卦辞爻辞部分、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儒家孔子思想《论语》是时代思想,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有意识的谨慎思考。

3.5.8传统中国思想的优点

但是,能够得到好结局的事情往往都是使用逆向思考(反向思维)的结果,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和《周易》的卦辞爻辞部分、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儒家孔子思想《论语》都是逆生命循环的思想,相当于利用反力而缩小的生命循环,所以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思想都是理性为前提的思想,这是中国思想的优点。

3.5.9传统中国思想的性质

3.5.9.1传统中国思想都是完整、完美的

传统中国思想都是完整、完美的,比如周文王姬昌思想的《周易》和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都是完整、完美的思想,即使是儒家孔子思想也是通过儒家典籍形成了完整、完美的思想体系,所以传统中国思想都是完整、完美的。

3.5.9.2记录过度简化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古代记录工具的缺乏,古代人养成了言简意赅的习惯。

但是,在现在对于当时过于简略的记录,容易出现歧义。由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有规律的过程和追求效率的反向思维,这些歧义就会由于人类保守的、追求稳定秩序的思想和行为所形成的人为因素难以修复和改变。

现在记录工具丰富,不需要再通过省略来节省记录工具,那么就需要尽可能详细的记述,才能避免由于省略而产生的误解。

3.5.9.3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大道”

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大道”是成熟终点的状态。只有保持这个终点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大道”。

3.5.10传统中国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

3.5.10.1传统中国思想完整、完美的代价

传统中国思想过于完整、完美是有代价的。

3.5.10.2难以维持的完美状态

传统中国思想所描述的是成熟终点的状态,是极端完美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难以维持的。

按照生命循环,极端积极的阶段很容易滑向不好的、消极的阶段,所以传统中国思想所描述的极端完美的状态是难以维持的,除非行将暮年,已经没有需要争取的状态才能够放弃功名利禄,达到维持极端完美的状态。

3.5.10.3传统中国思想的缺点

传统中国思想过于完整、完美使得传统中国思想难以修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难以进行思想的更新。

按照生命循环,极端积极的阶段很容易滑向不好的、消极的阶段,所以传统中国思想从此经过了很长的负面思想累积的阶段,并且,现在也难以进行思想的更新,所以不能良好的维持传统中国思想的优势。

3.5.10.4传统中国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中国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打破完整、完美的完成体,形成新的、适合时代的时代中国思想,才能真正解决顽固的旧思想的复辟。

3.5.11道德

人们所说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但其实“道”和“德”是分开的。

“道”是生命、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对应《道德经》的《道经》,可以称之为“永恒道”、“恒道”。但其实还是有个人“道”——“预测命”和“个人选择运”的。

而“德”是生命、事物发展中某个阶段的规则,是短时间的、需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应《道德经》的《德经》,可以称之为“一时德”、“时德”。

《道德经》的《道经》和《德经》我分别称为恒道部分和时德部分。《道经》称为《恒道经》;《德经》称为《时德经》。道是永恒循环的;而德是具有实效性质的,需要通过对于时道环境的观察而进行时时的、适应性变化。

《道德经》,尤其是《道德经》的上半部分《恒道经》是对于宇宙真理的概括,而《道德经》的下半部分《时德经》是对于当时战国时期混乱状态所对应的极端的德行期望,不适合其它时期。

3.5.12对待道德的正确方式

    人们用道德将“道”与“德”绑架在一起。

对待道德的正确方式是要认识“道”,并对“德” 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进行改变,而不是执着。

3.6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3.6.1世界文化的本质

不止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生物的思想都是以本能发源的,世界文化是以本能发源的、是天性直觉判断的正向思维。

世界文化是按照人的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感觉对的就留下,感觉不对的就批判,世界文化的历史就是渐渐行动的惯性和渐渐利己的惯性所形成的交替循环,通过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容易极端化变成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的口号交替的情况。

3.6.2中国文化的本质

以易经发源的中国文化,虽然有以本能发源的天性直觉判思维断,但是,从天干开始中国人就意识到需要以反向思维来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

但是,从汉朝以后,中国对反向思维生搬硬套,变成“无论遇到别人的思想、行为都要反一反”的习惯,再加上人的天性就变成“只要是别人的思想、行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对的”的极端思维。中国平民间耍小聪明、油嘴滑舌的情况比汉朝之前更普遍的局面。

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和《周易》的卦辞爻辞部分和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德经》部分都是纯反向思维的体现,在人类天性直觉判断思维为共识而省略的前提下,以纯反向思维的思想达到天性直觉判断思维与反向思维的平衡。

人类天性直觉判断思维体现在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和《周易》的卦像部分和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道经》部分,是对于生命客观规律的总结。

反向思维是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和《周易》的卦辞爻辞部分和道家老子思想《道德经》的《德经》这两个哲学作品的这两个部分的最重要的核心,如果出现正向思维(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的化,就说明带有正向思维(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的部分是有抄写失误或被篡改过的,在研究这两篇哲学作品的这两个部分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

在人类天性直觉判断思维为共识而省略的前提下,运用纯反向思维来达到思维的平衡才是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最准确的表达。

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医、占卜、风水等都是源于《易经》思想,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动态平衡的目的。

3.6.3对于人类社会,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运用

对于人类社会,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运用是需要适合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

由于生物、人类社会的天然思考方式是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所以生物、人类社会的思考方式受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的影响而改变。

单纯的、极端的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容易使人类社会中发展的进展过快,造成过度依赖直觉的社会,加剧人类社会中极端情况的发生。

单纯的、极端的反向思维容易使人类社会中发展的进展过慢,造成过度依赖捷径的社会,稳定但限制人类社会的发展。

对于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运用,如果要做到适合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平衡天性直觉判断思维(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需要得到平衡,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的对思考方式进行平衡,还是会形成极端的思考方式,导致极端的结果。因为即使是思考的平衡也有很多种,所以需要有意识的谨慎思考。

比如,为了平衡而平衡,这样的平衡也是极端的思考方式,导致极端的结果。

需要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思考方式。

3.6.4文化碰撞的文化复杂化

自从,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开始形成了更复杂化的中国文化。

3.7继承中国文化需要认识到的问题

3.7.1继承中国文化需要认识到的问题

就像结成了死结。

原因在于生活在中国文化,追求效率的反向思维为主的环境下,习惯性的提前判断事物的发展结果。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是消极的,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没有见到成功的事物会习惯性的持否定态度,所以难以形成变化,形成发展的停滞。

中国文化需要解开死结,将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文化按照顺序,有效的整理、提纯出适合现代的文化是重要的课题,否则会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3.7.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人类社会文化的本质

和中国思想一样,每一个历史、知识资料都有它的创作者,每个创作者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所以调查作家背景、理解作家性质、理解创作性质是重要的。

3.7.3多元复杂文化的整理

将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文化按照顺序,有效的整理、提纯出适合现代的文化是重要的课题。

3.7.4中国思想的发展

3.7.4.1《论语》之前中国思想的发展

《论语》之前中国思想有,《易经》和《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

3.7.4.2调查作家背景、理解作家性质、理解创作性质

周文王姬昌、老子、孔子都是处世经验丰富的老人,所以对于不成熟的年轻时期、成年时期的思想变化是容易忽略的,所以不适合于年轻时期、成年时期的人完全按照书上的做法去做,就算达到那样思想的高度,紧接着就会再次迷茫的。

周文王姬昌、老子、孔子都生活在战乱时期,所以《易经》中的《周易》周文王姬昌思想、《道德经》道家老子思想、《论语》儒家孔子思想的前提是战乱的环境。虽然都是理性思想,但是还是是以战乱环境为前提的,完全套在非战乱时期会起反效果。

3.7.4.3更多、更深入的背景

对于这些作品,随着历史的发展之中不同人士的不同见解而复杂化,所以,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背景,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作者和原理。


原始规律部分,周文王姬昌思想源于《易经》卦象部分;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道德经》的《道经》部分;而《论语》中没有原始规律部分,需要从《论语》之前的部分中国思想中选取适合《论语》的部分作为理解孔子思想和《论语》的前提,因为古今中外读者思想、理解的不同,对于孔子思想和《论语》的发展和运用的影响极大,在后世容易变化而形成偏激思想。在现代,人们理解、发展和运用孔子思想和《论语》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分辨每个时期,每一个对于孔子思想和《论语》的发展和变化有任何影响的人的当时的背景、思想状态和窜改原典的可能性,然后改回来,回归原意,而且研究的越晚,所需要研究的对象越多。

原始思想部分,《易经》包含周文王姬昌思想的是《周易》的卦辞爻辞部分;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道德经》的《德经》部分;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却没有经过本人著书,而《论语》只是通过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语录集,而且,《论语》中的思想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就导致了,《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纯度存疑,需要注意《论语》的编著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每一个人的背景、理解性质、理解创作性质是否有偏差和极端的思想。

3.7.4.4《论语》之后中国思想的发展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以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论语》成为了儒家学派的经典,儒家重新兴起之后,形成了儒家经典(儒经、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儒经、儒家经典著作)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九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礼记》、《易》、《书》、《诗》;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包含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周易》和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道德经》在汉武帝时期之后,很有可能被后世的儒家学者窜改,尤其是包含在儒家经典(儒经、儒家经典著作)之中的《周易》,作为儒家参考书(儒家经典)一定会出于某些原因,比如减轻科举考试者的目的、需要遵循儒家思想的目的等原因需要进行改动。所以,研究周文王姬昌思想《易经》、《周易》和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道德经》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对于《周易》和《道德经》的窜改、变化有任何影响的人的当时的背景、思想状态和窜改原典的可能性,然后改回来,回归原意。

3.7.4.5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思想的变化

随着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以后,中国思想发生了变化。

从先秦时期儒家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从多样思想到单一思想的转变,是思想成体系化的过程,相当于国外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的转变。

3.7.4.6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思想著作的共同点和原道

中国思想著作的原理规律部分《周易》卦象部分《易经》,《道德经》的《道经》部分是描述宇宙之道、自然之道的。

《易经》中的卦象部分从1到2到4到8到64是从点到线并将边角明显的形状越来越圆,形成循环的过程。卦由从3爻到6爻,依据每一卦的选择形成了以每一个循环重合、交集、形成立体的球的过程。

《道德经》中的《道经》部分对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进行了描述。

而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周文王姬昌思想源于《易经》卦辞、爻辞部分;包含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和儒家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思想著作的共同点是都是以单一道而形成的思想,即“正道”为唯一道的思想。

这三个思想著作的思想部分都只根据已完成的“正道”为唯一道的思想。相当于宇宙生命循环的一个点,周文王姬昌思想《周易》卦辞爻辞部分相当于宇宙生命循环的一线、半圆,宇宙生命循环的“正面”半部分;老子道家思想《德经》部分相当于宇宙生命循环的“正面”平衡点;而孔子思想相当于宇宙生命循环的“正面”极端点。

因为这三个思想著作的思想部分都只讲述了“正面”部分而忽略了对于“反面”部分的研究,所以这三个思想著作的思想部分的导向都是极端的,从极端“正面”到极端“负面”。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学习了这些“正面”思想还是容易思想走偏。因为,当人们将这三个思想著作的思想部分学成了之后就相当于从思想方面成为了最终形态,然而由于思想极度的灵活性,这个思想的最终形态极易打破,最终很大程度上被未知的“负面”思想所引诱,因为这三个思想著作的思想部分对于“负面”思想研究的欠缺,而迷失在“负面”思想中,思想引导行为,最终形成“负面”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学会了这么多“正面”思想,大部分人还是会遵循小人思想的原因。他们不会正确地运用反向思维,对反向思维生搬硬套,而运用的是经过省略而形成“无论遇到别人的思想、行为都要反一反”“只要是别人的思想、行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思想、行为是对的”的习惯的极端的反向思维——小人思维。形成中国平民间耍小聪明、油嘴滑舌的情况比汉朝之前更普遍的局面。

3.8迷信的形成

3.8.1占卜原理和规律

人们常说,人算不如天算,这是由于占卜理论中结论的限制所形成的。

易经所代表的中国占卜和古典占星的占卜原理是抽象因、具体果,是通过现实社会人的性格与关系所产生的对人的运势具体推断结果,只是一个时代的规律,不能应对实际的变化,对于这样的情况就会“人算不如天算”。

而现代占星的占卜原理是抽象因、抽象果,对于人的性格、环境的理论的规律是清晰的,所以在现代占星中能更为清晰的看到占卜的原理,不容易造成迷信。

占卜的本质是寻找个人心理(内心)、行为和环境倾向的规律。而环境倾向的规律是难以改变的,但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形成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占卜规律所形成未知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因此而形成的冲击力(极端性)就形成的人们对于占卜的迷信。

3.8.2世界文化中迷信的形成

正向思维、习惯、忘却的循环造成了以本能发源的世界文化的迷信。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需要通过传递成为一定人群间的共识,但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艰难的过程,需要启蒙的过程。尤其是抽象的字母文字,需要通过故事、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来解释词汇的含义,经常会运用到比喻、比拟,由于运用修辞手法会根据讲述人为了吸引人的意愿会被扩张,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会形成极端的思想、行动,变成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二分的状况。

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不是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分别,而是思想、行动之中的激进和保守,两种思想、行动都有对有错,有的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有的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但是,这样的二元思想、行动又会被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变成对立团体,思想、行动容易被绑架,所以很难脱离原来的思想、行动。

世界文化中迷信的形成就来源于思想、行动的对立,为了在思想、行动的对立中赢得胜利而容易思想极端化,这样极端化思想的人的推动下绑架人们的行动,然后上升到人们的思想,形成世界文化中的迷信。

世界文化中迷信是极端激进和极端保守相互叠加的死扣。

3.8.3中国文化中迷信的形成

反向思维、习惯、忘却的循环造成了以易经发源的中国文化的迷信。

中国文化中迷信的形成是由于反向思维而形成的本来有益的行为形成了风俗,在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中,这些风俗的愿意被曲解,又没有被时代淘汰,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迷信。

中国文化中迷信是反向思维在人类行为效率化规律中被遗忘所形成的。

3.8.4多元复杂文化使迷信问题加重

多元复杂文化的情况下因为,思想的复杂化和思想、行为的碰撞会使迷信问题加重。

3.8.5迷信的形成

无论什么地区,迷信的形成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人类行为效率化的规律,思考、省略、遗忘变成习惯的过程中形成的,需要深入的了解各地文化的成因,才能做出有效的对策。

3.8.6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迷信性质的不同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迷信的性质是不同的。

世界文化中迷信的性质是经过形象化的产物,经过变质后,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原貌的妖魔形象,反而容易彻底脱离迷信。而真正的恐惧是未知的预言。

中国文化中迷信的性质是经过夸大的原物,因为恐惧而形成的误解随着传播而被夸大化,最终受害的是原本事物,成为迷信。

所以,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中迷信的性质是不同的。



振宇平衡3.生命的循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